设Ω为一个有限集,∅是空集,记Ω的幂集为2Ω,则对任意A,B,C∈2Ω\∅,如果定义
则式(6.5)是一个距离测度,即它满足如下性质:
(1)DIFFERENCE(A,B)≥0,且DIFFERENCE(A,B)=0,当且仅当A=B。
(2)DIFFERENCE(A,B)=DIFFERENCE(B,A)。
(3)DIFFERENCE(A,B)+DIFFERENCE(B,C)≥DIFFERENCE(A,C)。
以上度量DIFFERNCE也被称为Marczewski-Steinhaus距离,是描述非空有限集合之间的距离测度,该式是由Marczewski和Steinhaus在20世纪50年代建立的[76]。该距离已经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应用,比如在粗糙集理论与方法中[77]。
自从Marczewski-Steinhaus距离提出以来,文献中(包括提出该距离的原始文献[76])出现了很多证明该距离为测度的方法、过程,比如1971年出现在Nature的文献[78],尽管该文并未引用Marczewski和Steinhaus的原始文献[76]。本节给出Marczewski-Steinhaus距离是距离测度的另一个证明,该证明过程不同于已有方法的证明过程。
引理6.1 设Ω为一个有限集,∅是空集,记Ω的幂集为2Ω。则对任意A,B,C∈2Ω\∅,有
即
证明:思维方法相当于考察每一种组合(A,B,C)。但是,在思考的时候,任选一个集合对(A,C),并固定它的值,然后考虑B的变化对式子取值的影响。这样的思维过程也相当于考察了每一种组合(A,B,C),因为集合对(A,C)是任选的,B又是变化的。
分两种情况:
(1)A∩C=∅:对每一个集合对(A,C),为了使最大,在已知A∩C=∅的前提下考察(A,C),我们能够选择B=A或C或A∪C来使达到它的最大值。此时最大值是
因为A∩C=∅即=0,从而此时的最大值即
(2)A∩C≠∅:类似于以上分析,现在已知条件是A∩C≠∅,对每一个集合对(A,C),选择合适的B使达到最大值。从第一项来说,应该尽可能使B在A中;从第二项来说,应该尽可能使B在C中。考虑3种情况:
①令B=A∩C,此时值为
②令B=A,此时值为1+
(3)令B=C,此时值也为1+(www.xing528.com)
现在考察在A∩C≠∅前提下,的大小关系。
令=r,则有r≤min{p,q}。利用=p+q-r,则
由于pq-[(p+q)r-r2]=r2-(p+q)r+pq,是关于r的一元二次函数,同时一元二次方程r2-(p+q)r+pq=0的两个解恰为p和q。由初等代数的韦达定理可知,在r≤min{p,q}时,一元二次函数r2-(p+q)r+pq的值是非负的,即r2-(p+q)r+pq≥0,从而pq-[(p+q)r-r2]≥0,从而pq≥[(p+q)r-r2],从而≥0,从而
因而,1+的最大值。证毕。
定理6.2 设Ω为一个有限集,∅是空集,记Ω的幂集为2Ω。则对任意A,B,C∈2Ω\∅,如果定义
则有(从现在开始,简记DIFFERENCE(A,B)为D(A,B)):
(1)0≤D(A,B)≤1(非负性)。
(2)D(A,B)=D(B,A)(对称性)。
(3)D(A,B)+D(B,C)≥D(A,C)(三角不等式)。
即指标DIFFERENCE(A,B)是集合2Ω\∅上的一个距离测度。
证明:
前两条性质显而易见是满足的,因此下面只证明第三条性质。
根据指标DIFFERENCE的定义,三角不等式可以改写为
因而只需证明式(6.6)是成立的。由引理6.1知
因而式(6.6)成立。证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