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趁火打劫之计的应用范围与封建斗争

趁火打劫之计的应用范围与封建斗争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趁火打劫之计本是比喻乘人之危而谋划的,在封建斗争中,各种政治势力为了争夺有利的态势,从来不会怜悯任何政敌的危险,却常常趁政敌之危发起进攻,以期使本集团或本人在政治上谋得更大的利益。也正因为如此,本计在这种复杂的政治斗争环境中,能够得到广泛地应用。乘人之危而谋已利,这在封建斗争中是常见的现象。其次,趁火打劫之计应用在官场之中。

趁火打劫之计的应用范围与封建斗争

趁火打劫之计本是比喻乘人之危而谋划的,在封建斗争中,各种政治势力为了争夺有利的态势,从来不会怜悯任何政敌的危险,却常常趁政敌之危发起进攻,以期使本集团或本人在政治上谋得更大的利益。也正因为如此,本计在这种复杂的政治斗争环境中,能够得到广泛地应用。

首先,趁火打劫之计应用在君臣之间的争斗上。

在封建专制政体下,其权力和义务的分配原则是:“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财货以事上者也。”要求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一切听命与君主,否则便是有违“行君之令”和“事上”之责。臣下在君主面前,永远只能处于被管理和被驱策的地位,绝不能按自己的意图或根据客观条件运用独立的治理权。然而这只不过是当时的理想,真正付诸实行,中间有很大的差距。

韩非子•三守》云:“凡劫有三:有明劫,有事劫,有刑劫。人臣有大臣之尊,外操国要以资群臣,使外内之事非已不得行。

虽有贤良,逆者必祸,而顺者必福。然则群臣直莫敢忠主忧国以争社稷之利害。人主虽贤不能独计,而人臣有不敢忠主,则国为亡国矣,此谓国无臣。国无臣者,岂郎中虚而朝臣少哉?群臣持禄养交,行私道而不效公忠。此谓明劫。鬻宠擅权,矫外以胜内,险言祸福得失之形,以阿主之好恶。人主听之,卑身轻国以资之,事败与主分祸,而功成则臣独专之。诸用事之人,壹心同辞以语其美,则主言恶者必不信矣。此谓事劫。至于守司囹圄,禁制刑罚,人臣擅之,此谓刑劫。”

作为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的韩非,不但是君主专制的鼓吹者,而且是专制理论的集大成者。他对政治领域的复杂性以及相关的技巧作过精深研究,其见识自然有他的独到之处。此三劫之说是站在君主的角度上讲的。即例是如此,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到君臣之间争斗的激烈程度。

君臣之间的政治关系,本身就存在相互利用和相互排斥的现实;在这种现实中,无论是君,还是臣,都有遇到危机的可能。乘人之危而谋已利,这在封建斗争中是常见的现象。

以君主而论,大权旁落时,固然容易为人所乘;但君主昏庸懦弱,处事犹豫不定时,也容易为人所乘。在这种情况下,某些臣下出于自身的利益,向君主打劫的情况也是常见的。前所举的赵主父饿死于沙丘宫,公子成和李兑就是抓住主父在继承人问题上犹豫不决,趁机起事而专断国政的。当然,乘君主之危而打劫,这本身就是一件危险的事;因为趁火打劫,需于起火之方无力自顾,若起火之方尚有余力,必拼死相报,困兽之斗往往事关生死。如秦二世在赵高指鹿为马的专横情况下,实在难忍,“使使责让”赵高。赵高见势不妙,急忙发动兵变,派遣其女婿阎乐翠兵攻入望夷宫。二世在阎乐逼迫之下,欲见赵高不得,欲为郡王不许,愿为万户侯也不许,愿为黔首也不能,只有自杀。以阎尔本人来说,便是乘二世之危,意在杀二世以谋得更大的利益,却没有料到将来赵高会被夷三族,自己也难免被诛的命运。由此叫见,趁君主之危而打劫是有很大的危险的,因为毕竟是专制政体,劫一君主,并不能改变体制,其危险自然会因本体制的存在而到来。王夫之在论及辅政制度时说:“辅政者,危亡之本,恶得托周众之义,以召祸于永世哉。”无论是谁,可趁君主之危而打劫,并可从中得到一些利益,但最终是逃不脱专制制度的惩罚。故使用者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轻易向君主打劫的。

以臣下而论,即便是权势可炙的权臣,于上也要受制于君主,况且还有左右的政敌存在,更何况下面还有人觊觎其位,因此发生危机的机会很多。在这种情况下,君主有意识地通过扶植一种政治势力以打击另一种政治势力,则成为现实封建斗争中君主巩固自己地为的必要权术之一,因此臣下往往成为君主使用这种计谋的牺牲者。但是,臣下顺应政治体制和君主好恶脾性,巧妙地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使用趁火打劫之计也是经常的现象。(www.xing528.com)

其次,趁火打劫之计应用在官场之中。

历代统治者都有意识地赋予官吏以一定的特殊权益,使之合法地凌驾于人民群众之上,有意造成官民之间的对立。在历史上虽然有不少《循吏传》、《清官谱》之类的记载,对一些比较清廉正派,关心民生疾苦,直言极谏和刚正不阿的官吏进行褒扬,但他们始终是极少数,也绝不可能超出自己的阶级局限。而绝大多数的官吏,不论是在体制、身份,还是其公务活动的社会效果上,都充分体现着对广大人民的压迫,和拥有特殊的权势和地位。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龄在其名著《聊斋志异夜叉国》中,对腐败的官场和贪官酷吏进行了形象的揭露,认为“出则舆马,人则高坐;堂上一呼,堂下百诺;见者侧目视,侧足立,此名曰官”。更细一点描述:“冠带巍峨,官之容也;高车驷马,仆从如云,官之体也;高堂广厦,锦衣玉食,官之乐也;签拿票押,敲扑喧嚣,官之威也。”这些官吏无论是仪仗威风、生活享受,还是掌握权柄、对黎民百姓的关系上,都处于“治人者”的地位。

正因为这些“治人者”有特殊的权益,得之者未免志骄意满,失之者难免灰心丧气。为了这些权益,有些人不惜出卖自己的灵魂和人格。例如,西汉哀帝时,身为三公的孔光,深知哀帝所宠幸臣董贤,不顾自己公侯尊位和祖辈的身份,在董贤前夹拜访时,衣冠出门迎候,倒退人中门以待董贤下车,“乃出门拜谒,送迎甚谨,不敢以宾客均乱之礼”,在客观上促成董贤“繇是权与人主侔矣”。明代居正秉政,有一次卧病在床,举朝士夫为之建醮祈祷,有一朱姓御史,“至于马上首顶香盒驰诣寺观,已而行部出都,畿辅长吏(知县)例致牢忾,即大惊,骂曰:‘不闻吾为相公(张居正)斋邪?奈何以肉食馈我!”’表现出他们对权力的趋从和阴暗的心理。一但这些权要失势,他们的嘴脸就要变换了。董贤在哀帝去势,顿失所恃,在王莽的逼迫下,夫妻双双自杀,孔光此时上书,历数董贤之恶,恨不得食之肉,寝之皮。张居正去世,万历皇帝欲清算他原来专权制肘自己的罪恶,朱姓御史有所风闻,便追劾张居正回乡葬父时,“五步一并,以清行尘。十步一灶,以备茶饮。”时人认为“那得有许多井,许多灶。可笑。”为了权力,官吏们多是翻云覆雨,百般模拟,悉人鬼魅变幻之中。正如元曲《冻苏秦》的结尾的《鸳鸯煞》所云:“想当初风尘落落谁怜悯,到今日衣冠楚楚争亲近。畅道威震诸侯腰悬六印,也索把世态炎凉心中暗忖。假使一朝马死黄金尽,可不的依旧苏秦,做陌路看承被人哂。”

有特殊权益,不但可以改变自身的社会地位,而且会招致许多人的艳羡和妒嫉;艳羡者希望得到,妒嫉者希望取而代之。在这种情况下,争取得到是在所难免的。而趁火打劫之计的就势取利,正适应这种争权夺利的场合。彼有权势,我自趋奉;彼若失势,我自打劫,宦海风波险恶,全是这些势力官吏们所造就的。

再次,趁火打劫之计应用在各种政治势力角逐之中。

在专制政体下,各种政治势力相互利用和攻击。这样,他们虽然有得势之时,也经常会出现危机。为了本集团的利益,使用趁火打劫之计,趁他方危机之时而攻之,或有意识制造对方的危险,以使乘危而取之,几乎成为各种政治势力所共同追求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趁火打劫在各种政治势力中间得以广泛地应用。

红楼梦》中讲到应天知府贾雨村在审理官宦子弟打死人命一案时,府吏曾对他有一番“忠言”说:“如今凡作地方官的都有一个私单,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势极富贵的大乡绅名姓,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也难保呢!”这虽是文学的描写,但形象地刻画出在专制政体下,各种政治势力纠缠在一起的现实。在这种情况下,趋强害弱是官场常见的现象。在趋附和加害过程中所结成的各种政治势力,其斗争必然是激烈的。本卦中的《象传》曾经讲到:“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君子尚不免在封建斗争中失德,何况是在各种政治势力你死我活的斗争中呢!

总之,趁火打劫之计作为胜战计之一,得到政治家、野心家、阴谋家们的重视,并且被他们广泛地应用到各种领域,其应用范围也就无所不及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