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茶艺赏析:朱权对水质的认识与陆羽、张又新

茶艺赏析:朱权对水质的认识与陆羽、张又新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朱权对水质的认识与陆羽、张又新是一脉相承的,在其所评四等水的后面,他也付上了《煎茶水记》中的两份评水记录。明代人对水源附近的植物、矿藏的重要性很重视。田艺衡《煮泉小品》最大的贡献是强调了水质与茶的相宜。对于水质与季节的关系,明朝人也有自己的认识。不同的水轻重相差微乎其微,称水的轻重需要非常精确,所以这种方法可能是直接来自于国外。

茶艺赏析:朱权对水质的认识与陆羽、张又新

明代茶艺大家朱权也曾对水进行过品评,他在《茶谱》中说:“青城山老人村杞泉水第一,钟山八功德第二,洪崖丹潭水第三,竹根泉水第四。”他没有列出二十等水来,可能他所列的只是经历过的泉水,这样来看的话,他所说的四等水应比《煎茶水记》里的更可靠些。朱权对水质的认识与陆羽、张又新是一脉相承的,在其所评四等水的后面,他也付上了《煎茶水记》中的两份评水记录。

田艺衡的《煮泉小品》是一本研究水的专著,有人认为这只是一本文人的游戏笔墨,但这样的笔墨游戏在书中只是占了一部分,有许多是出于作者的认真的研究与思考,但在内容上,与前人的观点往往大同小异。他认为“泉非石出者必不佳”。其实就是陆羽所说《茶经》里所说的“山水上”;他说“泉往往有伏流沙土中者,挹之不竭即可食。不然则渗潴之潦耳,虽清勿食”,这也是陆羽在《茶经》中的观点。也有他自己的一些观点:“流远则味淡。须深潭淳畜,以复其味,乃可食。”意思是说流得很长的小溪水的味道会变淡,一定要在深潭里贮存一段时间,才可以让水的味道得到恢复。在水质方面,田艺衡说:“清,朗也,静也,澄水之貌。寒,冽也,冻也,覆冰之貌。泉不难于清,而难于寒。”他认为“清寒”是最重要的品质,两者再相比较,寒又胜于清。其次,“甘香”也是很重要的品质,“泉惟甘香,故亦能养人。然甘易而香难,未有香而不甘者也”。对于瀑布水是否可食的问题,明代的徐献忠提出了他自己的看法:“瀑水虽不可食,流至下潭,渟汇久者,复与瀑处不类。”明代人对水源附近的植物、矿藏的重要性很重视。徐献忠的《水品》里说:“传记论泉源有杞菊,能寿人。今山中松苓、云母、流脂、伏液与流泉同宫。其下杞菊浮世,以厚味夺真气,日用而不自觉尔。”又说:“闽广山岚有热毒,多发于花草水石之间。如南靖潭水坑,多断肠草落英,在溪十里内无鱼虾之类。”“泉上不宜有木,吐叶落英,悉为腐积,其幻为滚水虫,旋转叶纳,亦能败泉。”他认为,泉源有树木是影响水质的重要原因,如果有一些毒草的话,泉水就彻底不能用了。

对于唐宋时常见的贮藏泉水的情况,明朝人也有自己的看法,徐渭在《煎茶七类》中谈到“品泉”时,先是对陆羽表示赞同:“山水为上,江水次之,井水又次之。井贵汲多,又贵旋汲,汲多水活,味倍清新;汲久贮陈,味减鲜冽。”他认为长时间贮存的水,质量会下降,主张旋汲旋用。

田艺衡《煮泉小品》最大的贡献是强调了水质与茶的相宜。关于这一点,张又新曾说“茶烹于所产处,无不佳也,盖水土之宜”,白居易也说“蜀茗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都是强调茶与水的相宜,但后人似乎更看重水的品质,以至于要从很远的地方运水。田艺衡在品评了龙井的茶以后,认为龙井茶与龙井泉水的搭配是最相宜的,在浙江找不到可与之比美的搭配。他还曾试过用严陵滩水烹武夷茶与金华茶,泡出来后,“武夷则黄而燥冽,金华则碧而清香”,于是他得出结论:“择水当择茶也。”

明代人开始注意到不同水质的水重量也不相同。徐献忠《水品》说:“水以乳液为上,乳液必甘,称之,独重于他水。凡称之重厚者,必乳泉也。丙穴鱼以食乳液,特佳。煮茶稍久,上生衣。”清乾隆帝是“水重”论的支持者,他在《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记》中说:“水之德在养人,其味贵甘,其质贵轻,然三者正相资,质轻者味必甘,饮之而蠲疴益寿。故辨水者恒于其质之轻重分泉之高下焉。”他的观点与徐献忠的相反,徐献忠认为佳泉水必重,而他认为佳泉水必轻。明清时茶人对水的追求进乎痴迷,因此还产生了一种近乎荒诞的“以水洗水”的做法,陈其元在《庸闲斋笔记》中记载,乾隆在到处巡幸时带着他最喜爱的玉泉水,但在长途舟车颠簸之后,水的色与味都不如新汲取时。于是就取其他地方的泉水与玉泉水搅在一起,定下来后,污浊沉在下面,而玉泉水由于比其他水轻,浮在上面,这样洗过的玉泉水与新汲时不差分毫。

由于对水质认识的发展,唐宋时所认为的“清”的标准在明代开始受到挑战,许次纾《茶疏》说:“往日渡黄河,始忧其浊,舟人以法澄过,饮而甘之,尤宜煮茶,不下惠泉。黄河之水,来自天上,浊者土色,澄之既净,香味自发。”他发现,经过澄清的黄河水原来也是可以烹茶的,而且味道比之大名鼎鼎的惠泉也不差。

对于水质与季节的关系,明朝人也有自己的认识。许次纾认为:“凡春夏水涨则减,秋冬水落则美。”这也有一定道理,春夏时水涨,上游的泥少、水草及其他的一些污染物都会顺流而下,水质不会太好,而且水草多了还会造成水质的富营养化;秋冬季没有太多的雨水,水草也大多死了,微生物的繁殖较慢,水质相对的就要好许多。对于雨雪的在烹茶中的应用,明代人熊明遇《罗岕茶记》说:“秋雨为上,梅雨次之。秋雨冽而白,梅雨醇而白。雪水天地之精也。”

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遥远的欧洲人来到大明王朝以后对品评水质也很感兴趣,并且提出了他们的一套鉴别水质的方法,为评水增加了一些中西方交流的味道。《茗芨》一书中的“附泰西熊三拔试水法”对此做了如下记载。(www.xing528.com)

试水美恶,辨水高下,其法有五。凡江河井泉雨雪之水,试法并同。

第一煮试 取清水置净器煮熟,倾入白瓷器中。候澄清下有沙土者,此水质恶也。水之良者无滓。又水之良者煮物则易熟。

第二日试 清水置白瓷器中,向日下令日光正射水,视日光中若有尘埃絪緼如游气煮,此水质恶也。水之良者,其澄澈底。

第三味试 水元行也。元行无味,无味者真水。凡味皆从外合之。故试水以淡为主,味甘者次之,味恶为下。

第四秤试 各种水欲辨美恶,以一器更酌而秤之。轻者为上。

第五丝绵试 又法用纸或绢帛之类,其色莹白者,以水蘸候干,无迹者为上也。

相比较而言,这个外国人的试水方法比中国传统的鉴水方法更具有可操作性。不同的水轻重相差微乎其微,称水的轻重需要非常精确,所以这种方法可能是直接来自于国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