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清时期中国茶叶品类丰富的原因-黄茶与黑茶

明清时期中国茶叶品类丰富的原因-黄茶与黑茶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清两代是我国茶叶品类出现较多的时期。从明朝以后,散茶流行,茶叶的种类很快的丰富起来,这些大多与散茶制作技术的发展有关。(二)黄茶与黑茶黄茶是生产绿茶时技术失误而产生的附产品。清初,乌龙茶中的武夷茶名声较响,前面王草堂及袁枚等人所品尝的都是武夷茶,属于现在的闽北乌龙一类,到清朝中后期,闽南乌龙茶逐渐发展起来,质量不逊于闽北乌龙。乌龙茶是一种半发酵茶,其中的不同品种

明清时期中国茶叶品类丰富的原因-黄茶与黑茶

明清两代是我国茶叶品类出现较多的时期。在明朝以前,我国的茶叶基本上以绿茶为主,不管是唐代的饼茶还是宋代的团茶,其根本技术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茶艺的诸项指标也多有类似。从明朝以后,散茶流行,茶叶的种类很快的丰富起来,这些大多与散茶制作技术的发展有关。

(一)绿茶

绿茶是明清两代发展最迅速的茶类。从技术上来说,绿茶以炒青为主,许次纾这样论述炒青绿茶:“生茶初摘,香气未透,必借火力以发其香。然性不耐功,炒不宜久。……炒茶之器,最嫌新铁,铁腥一入,不复有香,大忌脂腻,害甚于铁。……炒茶之薪,仅可树枝,不用干叶。……铛必磨莹,旋摘旋炒,一铛之内,仅容四两。”可见在炒青技法之初,人们对于炒茶的慎重程度。也有用蒸青法制作的茗茶,长兴的罗岕茶即是蒸青法制作的茗茶,在明清两朝,罗岕茶都极负盛名,是绿茶中的顶级产品。著名的绿茶还有杭州龙井茶,龙井茶在宋代已经很有名,到了散茶流行之时,龙井茶的品质就更为人们所推崇,明高濂在《四时幽赏录》中说“西湖之泉,以虎跑为最,两山之茶,以龙井为佳。”“龙井茶,虎跑水”因此成为茶中双绝;安徽的松萝茶在明朝时名气尤其大,明末清初的冒襄在《岕茶汇抄》认为当时的茶叶可以与罗岕相匹敌的只有松萝茶,许多茶著都将它放在名茶之首。明末时绍兴城里的许多茶叶店都号称他们所卖的茶叶是松萝茶,实际上却是用当地产的日铸茶假冒的,而这日铸茶也是品质上佳的历史名茶。但松萝茶的有名似乎更因为其药用价值,传说此茶消滞去腻有奇效,还可通便疗创。当时著名的绿茶还有六安茶、虎丘茶、阳羡茶、天池茶等。

资料:

松萝茶的功效

《秋灯丛话》:“北贾某,贸易江南,善食猪首,兼数人之量。有精于岐黄者见之,问其仆,曰:‘每餐如是,已十有余年矣。’医者曰:‘病将作,凡药不能治也。’,俟其归,尾之北上,居为奇货。久之,无恙。复细询前仆,曰:‘主人食后,必满饮松萝茶数瓯。’医爽然曰:‘此毒唯松萝茶可解。’怅然而返。”

(二)黄茶黑茶

黄茶是生产绿茶时技术失误而产生的附产品。黄茶最早产于安徽六安的霍山,这里茶叶的产量相当高,名声也响,一直远销到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南方人认为这里的茶可以消积去滞,也很喜欢。但这么好的茶一直不能成为一流的茶叶,因为当地茶工在制茶时火力太大,以至于茶来不及出锅就已经焦枯,出锅以后又直接放入竹篓里,热量没散去,使茶叶进一步萎黄。因此,许次纾在《茶疏》里说它“仅供下食,奚堪品斗!”

黑茶也是绿茶的技术失误带来的附产品。不同的是,黄茶是因为炒茶时火力太大,而黑茶则是因为杀青时叶量过多,火温低,使叶色变为近似黑色的深褐绿色。或者是绿茶的毛茶堆积后发酵,渥成黑色。明朝的黑茶主要产于湖南安化,四川也是黑茶的重要产地。

黄茶与黑茶除了供社会下层人食用外,主要用作边茶。《明会典》载:“穆宗隆庆五年,令买茶中与事宜,各商自备资本,收买真细好茶,毋分黑黄正附,一例蒸晒,每篦重不过七斤,运至汉中府辨验真假黑黄斤篦。”(www.xing528.com)

(三)白茶

白茶之名见于唐宋,是指以偶然发现的白叶茶树采摘制成的茶。宋徽宗在《大观茶论》里说:“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崖林树间,偶然生出。”由于稀少,白茶在被认为是茶中第一。明代的白茶则是采用不炒不揉的工艺制作而成。《煮泉小品》说:“芽茶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且断烟火气耳。况作人手器不洁,火候失宜,皆能损其香色也。生晒茶瀹之瓯中,则旗枪舒畅,清翠鲜明,尤为可爱。”

(四)红茶

在茶叶的生产过程中,人们发现用日晒代替杀青,经揉捻后叶色会变红,由此开始了红茶生产。最早的红茶生产是从福建崇安的小种红茶开始的。清代刘靖在《片刻余闲集》说:“(武夷)山之第九曲尽处有星村镇,为行家萃聚,外有本省邵武、江西广信等处所产之茶,黑色红汤,土名江西乌,皆私售于星村各行。”武夷山的小种红茶后来发展为工夫红茶,公元1875年,安徽人余干臣从福建罢官回乡,将福建红茶制法带了回去,在家乡开设茶庄,并试制工夫红茶成功,第二年,在祁门又开设茶庄生产工夫红茶,生产规模与影响逐渐扩大,从而产生了著名的祁门红茶

前面所说的黄茶、白茶与绿茶之间没有太大的区别,而红茶则是完全不同于绿茶的茶类,它属于全发酵茶,发酵是生产红茶的特色程序,冲泡以后,红叶红汤,汤质透明、醇厚。红茶是清代茶业对世界饮品的贡献,当其诞生以后,很快受到国际市场的欢迎,成为海外茶饮的主流饮品。19世纪,中国红茶不仅以成茶的形式售往国外,红茶的生产技术也传到了东南亚地区。

(五)乌龙

关于乌龙茶的起源争议较多,有人认为乌龙茶出现于北宋时期,因为北宋时期福建茶业非常兴盛,乌龙茶有可能作为团茶的附产品而现;也有人认为乌龙茶出现较迟,直至清咸丰年间才出现。但许多茶著中关于武夷茶的记载中都没明确地写出其制作方法。清代陆廷灿《续茶经》引王草堂《茶说》:“武夷茶。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阳羡岕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松萝、龙井皆炒而不焙,故其色纯。独武夷炒焙兼施,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也。茶采而摊,摊而摝,香气发越即炒,过与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复拣去其中老叶、枝蒂,使之一色。”这是比较典型的乌龙茶的生产工艺,可以认为王草堂所说的武夷茶确属乌龙茶无疑。《茶说》成书于清代初年,因此,乌龙茶的工艺一定在此之前就形成了。

清初时,乌龙茶还不是很普及,北方人得到乌龙茶往往会很好奇,袁枚初饮武夷茶时,见壶小如香橼,杯小如胡桃,初尝觉得太过苦涩,再回味又余香满口,他在《试茶》一诗中写道:“道人作色夸茶好,磁壶袖出弹丸小。一杯啜尽一杯添,笑杀饮人如饮鸟。”乌龙茶茶艺的优雅使其充满了精英文化的色彩,除了其产地外,在国内的大部分地方一直没有得到推广。在港台及东南亚地区,乌龙茶是很受欢迎的,因为这些地区的人有许多是闽粤两个地区的移民。清初,乌龙茶中的武夷茶名声较响,前面王草堂及袁枚等人所品尝的都是武夷茶,属于现在的闽北乌龙一类,到清朝中后期,闽南乌龙茶逐渐发展起来,质量不逊于闽北乌龙。闽南乌龙中的铁观音还被传到了台湾,成为台湾乌龙茶的源头。

乌龙茶是一种半发酵茶,其中的不同品种发酵程度也各不相同,闽北的武夷岩茶大红袍等品种发酵程度较重,闽南的安溪铁观音发酵程度相对就要低一些,而台湾的冻顶乌龙则属于轻发酵的乌龙茶,茶味介于安溪铁观音与绿茶之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