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饮茶方式变革:福建斗茶技巧及茶具变革

饮茶方式变革:福建斗茶技巧及茶具变革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载,福建斗茶斗的是茶、水和点茶的技巧。在论茶味时,宋人与唐人的观点一致,都认为泉水的质量关系到茶汤的质量。点茶法带动了茶具的变革。汤瓶不仅是点茶用具,还是煮水用具,由于在瓶中煮水难于观察,使得煮水也成为点茶法中的一项重要技能。其次是茶碗的变革。关于茶具与茶艺的关系,将在第三章《茶具之美》中作详尽的分析。

饮茶方式变革:福建斗茶技巧及茶具变革

建茶与唐代流行的饼茶最大的不同在生产工艺方面。建茶的制作工艺包括蒸茶、榨茶、研茶、过黄、烘干。茶叶采来先浸于水中,挑选匀整芽叶进行蒸青,蒸后冷水冲洗,然后榨去水,再榨去茶汁,去汁后置瓦盆中兑水研细,再入龙凤模中压成饼,烘干。唐代在制茶时一定要注意不能使茶汁流失,而宋代的团茶在制作时则要求去尽茶汁,这是宋代团茶与唐代饼茶最根本的不同。这样的不同带来了茶艺的全面的革新。

点茶法源于福建,在唐末五代时,福建的茶人就用点茶法来饮茶,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斗茶的游戏,在点茶成为茶艺的主流以后,斗茶游戏也跟着风行全国。斗茶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点茶技艺的检验,斗茶的几个技术指标正是点茶茶艺的最核心的内容,因此,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据载,福建斗茶斗的是茶、水和点茶的技巧。蔡襄《茶录》说:“茶色贵白……故建安人斗试以青白胜黄白。”茶汤的青白或黄白完全由茶饼的质量决定,如果茶饼“过黄”不彻底,点出来的茶汤必然是黄白的。在论茶味时,宋人与唐人的观点一致,都认为泉水的质量关系到茶汤的质量。对于点茶技巧的判断标准,《茶录》记载:“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建人谓之云脚粥面)钞茶一钱七,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较胜负之说,曰‘相去一水,两水’。”

点茶法带动了茶具的变革。首先是煮水器具的变革,在唐代的煎茶当中,壶是用来盛水的,流(壶嘴)较短,而且在开始时,这个流往往是一个装饰,并不能倒出水来,因为在唐代的茶艺当中,对从壶嘴往外倒水并没有什么技术上的要求(图1-3)。到了宋代的点茶法中,壶嘴变得较长,因为长流可以产生较大的冲击力,有利于点茶(图1-4)。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提到壶嘴的作用时说:“注汤利害,独瓶之口嘴而已。嘴之口欲大而宛直,则注汤力紧而不散。嘴之末欲圆小而峻削,则用汤有节而不滴沥。盖汤力紧则发速,有节不滴沥,则茶面不破。”汤瓶不仅是点茶用具,还是煮水用具,由于在瓶中煮水难于观察,使得煮水也成为点茶法中的一项重要技能。汤瓶的材质各异,皇室、贵族多用黄金来作汤瓶,而普通人家的汤瓶多为银、铁、瓷、石等质地。其次是茶碗的变革。唐代茶碗尚青瓷,而宋代茶碗尚黑瓷。这是与茶饼的特点相关的,唐代茶饼煮出来的茶汤色黄绿,用青瓷显得茶汤绿,较为美观,宋代点茶的茶汤色白,用黑色更能衬出茶汤的美。而且,黑瓷茶具多粗厚,既可保温,在调茶时也不易被茶匙或茶筅击碎。所以,建安人斗茶所用的粗质的黑盏很快就得到了人们的认同。茶筅是点茶法中特有的工具,系由竹子制成,用于击拂茶汤,后来传至日本,成为日本茶道中重要的工具。关于茶具与茶艺的关系,将在第三章《茶具之美》中作详尽的分析。

(www.xing528.com)

图1-3 煎茶用汤瓶

图1-4 点茶用汤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