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茶艺的推动与文人的参与:文学、哲学与技艺的传承

茶艺的推动与文人的参与:文学、哲学与技艺的传承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人对茶艺的推动也主要在文学、哲学以及技艺的传承几个方面。唐代的文人首先是用诗歌传播了茶文化。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是唐代茶诗中最为著名的,从其诞生之日直至宋朝,这首诗被广为传唱。文人的参与对于茶艺程式的完善与推广起着很大作用。看来,陆羽所设计的茶艺程式可能是复杂了些,操作上不是很方便,因此才有了常伯熊的“广润色之”。

茶艺的推动与文人的参与:文学、哲学与技艺的传承

文化在一开始就受到知识阶层的青睐,因为文人是一个相对生活安定,又有钱有闲的阶层,有闲情也有玄思,而且,文人所掌握的文字又是文化传承最好的载体。文人对茶艺的推动也主要在文学哲学以及技艺的传承几个方面。

唐代的文人首先是用诗歌传播了茶文化。许多诗人都写过吟咏茶的诗歌。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赠仙人掌茶并序》可能是现在可见的最早一首吟咏名茶的诗。在诗里,李白以他的生花妙笔着力渲染了仙人掌茶的神奇功效,说这种茶常饮可以“还童振枯”,使人延年益寿。他的侄子僧中孚将此茶赠送给他时,仙人掌茶还是不为人知的新产品呢,诗人的这首诗无疑会使茶的名字借着诗人的名气而传遍天下。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是唐代茶诗中最为著名的,从其诞生之日直至宋朝,这首诗被广为传唱。甚至有人认为,卢仝的这首诗对于茶文化的推广之功不亚于陆羽的《茶经》,这虽是夸张之词,但也可看出其在茶史上的地位。这首诗里许多的词句被后来的诗人们反复引用。卢仝在诗里首先将茶饼比作是天上的圆月,后来的诗人们也纷纷效仿,宋朝苏轼在诗里写道:“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卢仝道号玉川子,这也被诗人所爱用,苏轼诗:“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明朝陈继儒诗:“山中日日试新泉,君合前身老玉川。”

资料:

《答族侄僧中孚赠仙人掌茶并序》

唐·李白

余闻荆州玉泉寺近清溪诸山,山洞往往有乳窟,窟中多玉泉交流。其中有白蝙蝠,大如鸦。按仙经,蝙蝠一名仙鼠,千岁之后,体白如雪,栖则倒悬。盖饮乳水而长生也。其水边处处有茗草罗生,枝叶如碧玉。唯玉泉真公常采而饮之,年八十余岁,颜色如桃李。而此茗清香滑熟,异于他者。所以能还童振枯,扶人寿也。余游金陵,见宗僧中孚,示余茶数片,拳然重叠,其状如手,号为仙人掌茶。盖新出乎玉泉之山旷古未觌,因持之见遗。兼赠诗,要余答之,遂有此作。后之高僧大隐,知仙掌茶发乎中孚禅子及青莲居士李白也。

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如白鸦,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

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朝从有余兴,长吟播诸天。

对于茶事,唐代很多文人都身体力行。白居易被贬江州时,闲来无事,在庐山上建了一座草堂,草堂附近就有茶园有飞泉,白居易常与朋友们就着泉水、茶树来烹茶。对于茶,白居易是个内行,对于茶的品鉴及烹茶用水都有自己的认识,在唐代诗人中,白居易是作茶诗最多的人,以他当时的影响力,不难想象对茶艺会有多大的推动。除了喝茶,文人还积极参与茶业生产,唐末的皮日休与陆龟蒙在苏州隐居,经营了一片茶园谋生,对于茶事的每一过程都亲历亲为。皮日休在陆羽《茶经》的启发下作有《茶中杂咏》十首,让陆龟蒙唱和,陆龟蒙因此写有《奉和袭美茶具十咏》。吟咏了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十题。这二十首诗对了解唐代制茶的状况有帮助,如陆龟蒙的茶灶诗:“无突抱轻岚,有烟映初旭。”可知唐代的茶灶是没有烟囱的。这些诗可以说是用诗写成的《茶经》。

资料: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唐·卢仝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www.xing528.com)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至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至头还得苏息否?

文人的参与对于茶艺程式的完善与推广起着很大作用。在陆羽之前,茶艺的基本程式应该已经有了,但没有见诸文字。《茶经》里,陆羽对当时的茶艺程式进行了整理,并添加了一些自己的东西。《茶经》一经刊行就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尤其是对书中茶艺和茶具部分的内容有很大的兴趣,对于陆羽所设计的二十四件茶器,好事者家藏一副。据《封氏闻见记》载,《茶经》书成之后,当时的著名茶人常伯熊“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看来,陆羽所设计的茶艺程式可能是复杂了些,操作上不是很方便,因此才有了常伯熊的“广润色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