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棉神黄道婆的传奇故事:《春申季风》

棉神黄道婆的传奇故事:《春申季风》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后来黄道婆因为怀念故乡而回到上海县乌泥泾,慷慨地将自己的纺织技术授予故乡人民。黄道婆之所以被称为“棉神”,就在于她对汉族棉纺织业所作的贡献。这部电视剧,使得黄道婆的个人形象和故事被广泛传播,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误解。黄道婆雕像纪念馆共有三个展厅,主展厅主要展示的是黄道婆的简介、生平事迹以及她对于我国纺织业所作出的历史贡献。

棉神黄道婆的传奇故事:《春申季风》

黄道婆生活在宋末元初之时,一位非常著名的棉纺织家和改革家,被后世之人称为“棉神”、中国纺织业的鼻祖。在清代的时候,被尊为布业的始祖,放到今天也有中国纺织界泰斗的美誉。民间流传的一首歌谣,也表达了劳动人民对黄道婆的感谢和尊敬。“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两匹布。”

黄道婆画像

出生在上海县(现闵行)的黄道婆,早年凄惨,她十二三岁的时候就被卖给别人当童养媳,过着非人的生活。后来因为无法忍受婆家长时间的折磨,黄道婆选择逃离,来到了南海的崖州,并被此地的黎族人民收留。黎族是一个手巧的民族,在纺织业方面拥有比较先进的技术。黄道婆在与黎族人民长时间的相处和劳动中,学习到了他们的纺织技术,并依此与汉族人民的纺织技术结合,取二者精华。后来黄道婆因为怀念故乡而回到上海县乌泥泾,慷慨地将自己的纺织技术授予故乡人民。

黄道婆之所以被称为“棉神”,就在于她对汉族棉纺织业所作的贡献。一是将自己几十年所得的纺织经验慷慨传授;二是与工匠们一起改革了棉纺织工具。

在纺织经验上,黄道婆将自己从黎族人民学来的织造技术和自己的实践经验相结合,总结出一套先进的“错纱、配色、综线、絜花”技术。这种技术大大提高了长江流域一带特别是上海县乌泥泾的纺织技术,出产的被、褥、带、帨等棉织物,上有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等各种美丽的图案,鲜艳如画,出现了松江布匹“衣被天下”的情景。当时有诗人作诗赞叹:

崖州布被五色缫,组雾紃云粲花草。

片帆鲸海得风口,千轴乌径夺天造。

在棉纺织工具上,针对当时纺织工具比较落后,费时又费力的情况,黄道婆与工匠们长时间研究,反复试验,最终改革出了一套赶、弹、纺、织的工具:去籽搅车,弹棉椎弓,三锭脚踏纺纱车。这些工具的诞生,大大提高了棉纺织效率,保证了棉纺织业的原料需求,进一步促进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2010年,由上海唐人电影公司顶级制作班底历时3年精心筹备,著名导演李国立执导拍摄而成的电视剧《天涯织女》在电视上热播。这部电视剧,使得黄道婆的个人形象和故事被广泛传播,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误解。

黄道婆纪念馆陈列的织机(www.xing528.com)

在这部电视剧中由张钧甯扮演的黄道婆,名叫黄巧儿,于是许多人就认为黄道婆的真名是黄巧儿。然而,事实是黄巧儿只是编剧为了剧情需要所创造的名字。

根据黄道婆的经验与方法,织出的布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欢,淞沪地区迅速发展成为纺织业的中心,并且拉动了整个长江流域的纺织业发展。

后人为了怀念黄道婆,在至元二年就为黄道婆立了祠堂。清代词人秦荣光还专门写了一首《竹枝词·咏黄道婆》:“乌泥泾庙祀黄婆,标布三林出数多。衣食我民真众母,千秋报赛奏弦歌。”

现在黄道婆的纪念馆在上海徐汇区华泾镇东湾村,在纪念馆旁边的就是幽静的黄道婆墓了,两地相伴,也算是后人对黄道婆最崇高的敬意了。

该纪念馆于2003年3月对大众公开,整馆占地面积300平方米,一踏进馆中就能看到高达2.2米的黄道婆塑像,两边挂有对联,中间则是由周谷城先生所写的“衣被天下”。

黄道婆雕像

纪念馆共有三个展厅,主展厅主要展示的是黄道婆的简介、生平事迹以及她对于我国纺织业所作出的历史贡献。另外,两个展厅则分别展示不同年代的纺织具以及纺织品。在纺织工具的展厅中,有弹棉花用的、纺织用的、织布用的种种机具,造型千秋各异,一共30多台,令人眼花缭乱。而在棉纺织品展厅中,各式各样的棉土布、印花布、棉衣裤、被单套等等,共有300多件,甚至有不少清朝时期的传世珍品,令参观者眼前一亮。

黄道婆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