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沪上最早老宅绞圈房子 - 春申季风

沪上最早老宅绞圈房子 - 春申季风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绞圈房子”饱经沧桑的沪上最早老宅“绞圈房子”上海作家褚半农从小生长在闵行区莘庄镇东吴村褚家塘老宅的“绞圈房子”里,住了近40年。1980年前后,“绞圈房子”全部被拆毁。“绞圈房子”是“我们先辈创造的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居民建筑,将载入史册”。早年闵行的“绞圈房子”2018年1月,“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在闵行区浦江镇召稼楼礼耕堂发布。

沪上最早老宅绞圈房子 - 春申季风

上海本地老房子除了大家熟知的石库门外,还有一种特色住宅,其与石库门相比,出现时间要早得多,分布范围要广得多,形制结构也更有特色。这种砖木结构、四面有房、绞圈而建、榫卯衔接,因梁、柱、贴之间互相牵制,抗风、抗震极强的住宅建筑,民间称为“绞圈房子”。在当年包括闵行在内的上海市郊,很多自然村落都有“绞圈房子”,只是数量和破旧程度不同而已。

“绞圈房子”

饱经沧桑的沪上最早老宅“绞圈房子”

上海作家褚半农从小生长在闵行区莘庄镇东吴村褚家塘老宅的“绞圈房子”里,住了近40年。1980年前后,“绞圈房子”全部被拆毁。如今,他不仅对这些老宅充满回忆,还颇有研究,写出了《话说绞圈房子》等专著。他说,“绞圈房子”曾是一座座大宅门。这是上海建筑历史变迁、人文发展轨迹不可或缺的一个篇章,也是让人安放乡愁的所在。“绞圈房子”是“我们先辈创造的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居民建筑,将载入史册”。

早年闵行的“绞圈房子”

2018年1月,“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在闵行区浦江镇召稼楼礼耕堂发布。丛书共5本,其中有褚半农新著《话说绞圈房子》这本书中介绍了闵行区“绞圈房子”的一段鲜为人知的“秘史”。

褚半农介绍说:“1980年,我把‘绞圈房子’内容写进了《上海县志》。1991年,我就拍到了莘庄莘北村谈家塘老宅的‘绞圈房子’照片。这张照片后来4次公开发表。第一次刊登在1993年第4期《上海住宅》,同时发表在《典型的旧式上海农村住宅——‘绞圈房子’》上。可以这样说,这张最早拍到的上海‘绞圈房子’照片,已经有无数读者看到过。”

“莘庄镇东吴村褚家塘自然村,1950年有41户人家,除了有三四户住在单埭头房子中外,其余分别住在9幢新旧程度相差很大的‘绞圈房子’中……褚家塘自然村‘绞圈房子’大约在清乾隆七年建造,至今有270多年历史。”

闵行区是“绞圈房子”最多的区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其中,莘庄吴东村有44幢,七宝九星村有33幢,虹桥地区有74幢,浦江地区有52幢。

而今,浦西的“绞圈房子”拆光了,浦东剩下的也不多,分布很散,形制上稍嫌简陋。

2013年3月31日《新民晚报》刊发了有关“绞圈房子”的文章作为上海民居,“绞圈房子”与上海另一种建筑石库门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www.xing528.com)

原上海县塘湾公社英武大队黄家的“绞圈房子”

根据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副研究馆员刘雪琴的相关研究,小刀会起义和太平天国东征之后,江南士绅等大量难民涌入租界,租界投机商人遂兴建了一种联排的、中西合璧的建筑——石库门。最早的石库门兴建于1872年的兴仁里。

莘庄镇莘北村谈家塘仪门头

著名女建筑师、石库门研究专家徐大纬说:“英商最早建造的建筑应该为木板结构,不能防火,曾多次损毁。于是外国地产商们开始寻求一种既能让中国有钱人喜欢又能防火的房子。他们到乡绅的故居查探,三合院的‘绞圈房子’中选,于是‘石库门’便被照搬过来。”

宁俭堂老宅是典型的“绞圈房子”

徐大纬还说:“我已经70岁了,申遗需要15年,我或许等不到那一天。我现在的奢望就是能得到政府帮助,在上海城市规划馆有一间小小的陈列室,摆放‘绞圈房子’的模型,用展板讲述‘绞圈房子’从四合院到三合院再到石库门的演变,让每一个人都知道它不是烂房子。”

白墙、黑瓦、锡山顶、山花、斗拱,这些中国建筑元素中的光华,都能在“绞圈房子”的遗迹中寻找到。

比石库门年代更悠久、样式更地道的“绞圈房子”,能在历史的舞台上,就此留住最后的倩影吗?

上海体育馆前曾有的“绞圈房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