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晓烟波,数声召稼钟”,位于闵行区浦江镇的召稼楼古镇有着近800年的历史,是元末明初号召农耕垦荒机构所在地,堪称上海农耕文化发祥地。历经明、清、民国时代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江南水乡集镇,至今保存着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以及相互关联的街巷、桥梁和水系。有奚、谈、沈、张等诸姓望族世居。民国年间,当地小学有校歌称:
鹤坡故里,谈氏林园,花木亭台胜。楼名召稼苦春耕,田宅当年存……
召稼楼古镇牌坊
召稼楼
如今,召稼楼古镇已经成为上海近郊一个极富特色的游览景点。全镇曲水环绕,小桥纵横,礼耕堂、资训堂等明清古迹散布其中,白墙黛瓦,庭院深深;叶宗行纪念馆、秦裕伯纪念馆诉说着这里悠久的历史。2008年,古镇实施修复性改造,并于2010年5月28日正式开街。
天气转凉了,住在市区的张阿姨打算去趟召稼楼,买点咸肉、肉皮,家里还需要添个筛子、锅刷,这些小物件现在也就古镇能买得到了。当然,还要吃吃油墩子、小馄饨、海棠糕饱饱口福,看看沪剧饱饱眼福。在游客眼里,召稼楼古镇有很多好吃好玩的地方,其实召稼楼地区是上海最早的农耕文明发源地。今天的召稼楼古镇见证了上海800年来从勤恳务农到高楼林立的传奇经过。
叶宗行塑像
“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蓝天白鹤飞,野塘春草肥。”这是北宋时期的召稼楼地区。彼时这里一片滩涂,鸟兽芦苇,人迹稀有。“召稼楼古镇有近800年的历史了。”说起召稼楼,召稼楼的“老土地”,现任召稼楼古镇文化顾问的陈公益如数家珍:“2005年,上海市划定了32片历史文化风貌区,召稼楼便是其中之一。那时的召稼楼古镇还只是个不起眼的小集镇,只有一家烟杂店、一家茶馆、一个裁缝铺和几个理发铺。由于年久失修,传统街巷、名宅故居和文化遗迹等都面临着消失的危险。2006年下半年,我们组成文化考察组来摸底考察这里的历史文化。浦江镇古集镇、古村落有好几处,陈行、杜行、鲁汇都是。一圈考察下来,发现杜行最大、保存最好,但我们最终确定开发召稼楼。这里保持着原始乡村的完整风貌,不仅老街古风犹在,而且许多古老的建筑及遗址都没有损毁。尤其是整条南街和沿市河的街道基本上保留着历史原貌。礼耕堂、广智学堂故址、梅园、宁俭堂等宅第,楼宇雕龙画凤,庭院古朴淳厚,文化底蕴丰富。召稼楼还是浦东农耕文化的开端,是浦东垦荒、发展农业文明的象征;这里是上海城隍老爷秦裕伯的故乡;这里还是疏浚黄浦江第一人叶宗行的故乡。中国教育家黄炎培、共产党杰出领导人张闻天、一代书法家苏局仙等人都在这儿留下了生活足迹。”
召稼楼拥有众多较为完好的名宅故居、传统街巷、古桥河道
召稼楼古镇曲水环绕,小桥纵横(www.xing528.com)
南宋迁都临安后,中原地区农民、士人、官员随同政权纷纷南下,其中一部分流落到召稼楼地区。相传南宋绍兴年间,寓隐的谈德中招纳流亡无依之民垦荒种田,在今天召稼楼的北街口搭建一座平台式小楼,“专为召稼耕农夫而用”。后来形成了以小楼为中心的集镇,人们将集镇叫作召稼楼。到元代,召稼楼已成为浦东垦荒中心。
召稼楼礼园大门
到明代,工部右侍郎谈伦特命长子谈田在朋寿园东首改建召稼楼,上悬大钟,敲钟召唤散居在附近的农民劳作、歇息、收工。到清代,徽商奚仰怀在召稼楼建宅院,扩学堂。移民的垦殖,土地的熟化,技术的改进,召稼楼地区的米粮生产驰名浦东,人口稠密,街市繁荣,成为浦东名镇。
召稼楼拥有众多较为完好的名宅故居、传统街巷、古桥河道。骑马墙、荷花墙,青砖黛瓦,充满明清文化韵味,古代上海郊区主要的房屋形态在此一览无遗。对于喜欢吃和买的人来说,召稼楼古镇是个值得一去的地方。
召稼楼机云亭
海棠糕、油墩子、草头饼、小笼包、小馄饨……古镇的“小吃一条街”让人一回尝不够。这里的三林肉皮、三林酱菜也很出名。好多人就为了买这肉皮、酱菜,会专程跑古镇一趟。而特色商品街上从北方的擀面杖、老布鞋到南方的竹篮、油纸伞,各种小百货应有尽有。
古镇的“小吃一条街”
2015年,召稼楼古镇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旅游人次也屡创新高,近几年召稼楼年接待游客均超过350万人次。召稼楼古镇还将在未来几年建设二期工程。根据规划,垦荒楼、榃湖等召稼楼地标性建筑和景点都将在二期陆续开发建设,二期项目全部竣工后,召稼楼古镇将是一个占地达到77公顷、离上海市区最近、规模最大的历史文化古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