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陈行沪谚:上海风土人情的瑰宝

陈行沪谚:上海风土人情的瑰宝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14年,陈行镇地方绅士胡祖德编撰的《沪谚》一书出版,汇编了本地谚语1 000多条,成为世上最早成书的上海方言谚语专集。而个性鲜明的陈行谣谚,既是胡祖德最为推崇的地方俗谚,又是《沪谚》一书的主要内容。胡祖德的《沪谚》和《沪谚外编》无疑是研究清代晚期上海城郊风土人情的重要史料。新版《沪谚》是“上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丛书”之一,由张乃清编著。《沪谚》讲述了沪谚是上海谚语中积淀最厚实的那一部分。

陈行沪谚:上海风土人情的瑰宝

“乡下姑娘想学上海样,学死学煞学勿像,刚刚学来七分像,上海又在换花样”“七人八主张”“一口吃不成胖子”“人要脸,树要皮”“人争闲气一场空”“不懂不要装懂”“心急吃不得热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坐有坐相,立有立相”“人正不怕影子斜”“远亲不如近邻好”“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沪谚

上述这些沪谚,你可耳熟能详?

沪谚是指流传于清末民初上海城乡的俗谚,当时主要流行于上海县及周边地区,采用的是老派上海方言,可谓是“老的老上海”谚语。

今天,人们论述沪谚,必定要先提及当年上海县陈行镇(现浦江镇),因为著名的《沪谚》一书100多年前就诞生在这个小镇上。

1914年,陈行镇(现浦江镇)地方绅士胡祖德编撰的《沪谚》一书出版,汇编了本地谚语1 000多条,成为世上最早成书的上海方言谚语专集。后来,《沪谚》一版再版,并扩编了《沪谚外编》,收录了2 000多条沪谚。而个性鲜明的陈行谣谚,既是胡祖德最为推崇的地方俗谚,又是《沪谚》一书的主要内容。《沪谚》汇聚了大量的上海地方语精华,语言幽默、富有哲理,至今还有很多谚语仍在流传。

胡祖德的《沪谚》和《沪谚外编》无疑是研究清代晚期上海城郊风土人情的重要史料。2 000多条谚语,涉及岁时、节庆、宗族、交际、婚姻、嫁娶、饮食、文娱、家计、交易求职和信仰等民俗事象,可谓是洋洋大观,包罗万象。由于这些都是社会普遍传承的风尚和爱好,因而它是考察当地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社会形态和文化发展的珍贵资料;同时,也为后人研究当时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提供了佐证,被中外民间文化研究者视为上海地区原创性代表作。

胡祖德的《沪谚》和《沪谚外编》,纵贯古今博通中外,此后,也没有出现可与其相媲美的著作。因此,它们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极为深远。(www.xing528.com)

在胡祖德的家乡和周边地区,《沪谚》和《沪谚外编》等书籍曾是家喻户晓的普及读物,随时可见。可是从20世纪50年代起,这些书籍逐渐不再流传,以致到20世纪80年代末,文化部门像寻觅珍宝一样进行普查,竟然没有觅到一册原本。上海县文化馆在1986年组织“民间文化五项集成普查工作”,大规模地进行实地采风,所谓“五项集成”即传说、故事、谚语、歌谣等。刚从闵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退休的张乃清,当年就是其中的一位骨干。他研究民俗几十年,从20世纪80年代起参加“民间文化五项集成普查工作”,张乃清与300多名工作人员在田间村头花费一年时间搜集了约1 000条谚语,事后与寻觅到的一册《沪谚》对照,竟然大多相同。由此可见,在这近40年的岁月里,虽然没有文本参读,而且内容大多遭到贬斥,但是沪谚具有极强的实用功能、教化功能及审美功能,已经深入人心,人们仍然在口口相传,广泛应用。目前沪谚的条数在3000条左右。“最近10年的我们暂不收录,”张乃清解释,“因为谚语必须经得起时间考验。”

《沪谚》与《沪谚外编》

沪谚是上海方言的精华,是海派文化的亮点,2011年5月,沪谚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果不是参与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陈行地区流行的民俗谚语都不会被确定为“沪谚”。最初,它被称为“陈行民间文学”,囊括了“五项集成”。但是在2007年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时候,专家认为民间文学概念太宽泛,不如改成“陈行谣谚”。虽然,“陈行谣谚”听起来像是“陈行谣言”,让陈行人不太高兴,不过专业人士指出,《古谣谚》一书在学术界人尽皆知。于是,还是以“陈行谣谚”的名字参与了2008年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请,结果没成功。

《沪谚》《沪谚外编》书影

张乃清随即请来北京专家“会诊”,得出定位不够准确的结论。陈行虽然是上海城隍老爷的出生地,从清代起就有21个村的建制,无论上海的地域如何变迁、划分,陈行700多年来始终在上海地界。虽然,近些年在行政上被划入浦江镇,不过“陈行”这一名字在长三角地区还是知名度很高的。但是,走向全国的话,肯定是“沪”比“陈行”名气大。因此,参加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时更名为“沪谚”。

新版《沪谚》是“上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丛书”之一,由张乃清编著。《沪谚》讲述了沪谚是上海谚语中积淀最厚实的那一部分。沪谚的语言表达方式多样,修辞手段丰富,既不忌土气,又讲究机趣,话语“煞根”到位,却又充满善意。沪谚真实反映了旧时上海乡村农耕生活和市井平民生活风情,形象地为后人展现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本地风俗画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