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史是一部反叛与反动的历史,各种新的形式向旧的形式发出挑战,而旧形式则为新形式提供了基础。”[21]从起源上看,古代的希腊戏剧和罗马戏剧都是从由民间宗教仪式而来,且在其繁荣时期都和宗教仪式紧密相关。但古希腊的三大悲剧剧作家所创作的剧本,也对“神”与“人”的关系做出了思考,如埃斯库罗斯相信人的力量与人的意志,强调个人责任心与道德感,同时,他也相信神是人类生活的主宰,剧中人物也受着神力的支配。索福克勒斯认为神是正义的,剧中人物更富独立自主的精神。欧里庇得斯则接受了诡辩学说的影响,把神表现为不道德和荒谬的东西,认为人类命运并不受神的支配,而是取决于他们自己的行为。三位剧作家将戏剧艺术引向了独立,并实现了戏剧的完整性。这个过程,是对民间宗教仪式、神话的“反动”与“反叛”。
文艺复兴时期,戏剧更进一步反对神权,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强调人的尊严、荣誉和进取心。莎士比亚的悲剧喜剧创作,将戏剧对人性的刻画推向了一个高峰。古典主义戏剧时期,戏剧不仅从内容上重“理性”轻“感情”,重“共性”轻“个性”,从结构上还要严守“三一律”。一个多世纪后,浪漫主义戏剧兴起,与古典主义明确对抗,强调主观与理想,重视戏剧的感情力量。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戏剧彻底抛弃神话传说和浪漫色彩,力求客观真实地描绘人们的日常生活,剧中人物也不再是万能的神、崇高的英雄、英明的君主帝王,而是现实生活中平凡如你我的普通人。现实主义,标志戏剧从传统走进了现代。这个过程,也体现着戏剧的“新”潮流对“旧”权威的“反叛”。
十九世纪末期,象征主义戏剧出现。象征主义是延续并强化了浪漫主义戏剧中的“主观性”特征,发掘与表现人物的潜在意识精神追求、表现作者对人生的主观感受。这些主张明显是与现实主义戏剧相对的。进入二十世纪,非现实主义、反现实主义的倾向愈演愈烈——表现主义在德国产生,继而蔓延到世界范围;尤奈斯库的独幕剧《秃头歌女》、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宣告了荒诞派戏剧的诞生;期间还有如写实主义戏剧、自然主义戏剧、超现实主义戏剧等流派。
总体而言,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戏剧的各流派你方唱罢我登场,尤其在近一个世纪以来,新的主张反对旧的主张,戏剧界异彩纷呈。(www.xing528.com)
但是,戏剧发展历史说明,某一个新主张新观点的出现,并不会导致旧观点旧主张被取代,流派与流派之间是并存的关系,不是取代的关系。正如加斯纳所言,现代戏剧是现实主义戏剧与现代派戏剧并存竞荣的局面,现实主义“追求内容、风格和形式上的现实主义”,现代戏剧“热衷于富有诗情和想象”,“前者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在戏剧领域排除浪漫主义和伪现实主义,而后者在九十年代开始对现实主义加以非难、节制、并取而代之。然而,浪漫主义戏剧终于没有为现实主义作家所废除,现实主义戏剧实际上也没有被新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的作家以及其他诗剧和想象剧的支持者所置换。纵观我们的整个世纪,剧作的各种风格是彼此碰撞而又相互沟通的。”[22]
戏剧流派的发展史是众所周知的,无须本文在此赘言。本文简述这段历史,无非想强调,任何新的戏剧学说、新的戏剧观点都能以“革新”抑或“改革”的面貌和目的而出现,标新立异是这些学说的天然属性。在不同时期,戏剧的“改革”“创新”可能涉及戏剧的不同元素,任何“革新”“改革”都需经受实践和时间的洗礼,我们才能知道哪些是真正具有生命力的。
因此,关于戏剧界的新论断,我们需持谨慎态度,充分讨论,理性思考,观察——实践——反思——再实践,才能有一个相对科学的评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