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将交出他们的死者》(And the Sea Shall Give Up Its Dead,1928)剧名题出《圣经·启示录》20章13节:“于是海交出其中的死人,死亡和阴间也交出其中的死人,他们都照个人所行的受审判。”[5]怀尔德将“死人”的身份具体化为三个人物:一个是纽芬兰的皇后,一个是犹太裔剧院经理,一个是基督教的牧师。审判日的号角慢慢退隐,这三个人的灵魂正从大西洋的深处浮上海面,接受审判。在此过程中,三个人回忆和反思自己的一生。
此剧在情境构成上和《船上的天使》上有些类似,都是让人物在极限情境中通过“自白”来呈现自己。不同的是,《船上的天使》中的人物在“回忆”时都带着明确强烈的现实目的,而此剧中的人物,是“死人”,是以“灵魂”的身份在回忆自己的过去。前者的“回忆”指向的是对“生”的渴求;后者的“回忆”指向的是对“生”的畏惧。在怀尔德代表剧作《我们的小镇》中,我们同样见到了这种“鬼魂”的视角。死后的爱米丽重回到人间,才感受到生命只有一次,而活着的时候,从未意识到自己会死去,从未好好珍惜“当下”。
《船上的天使》构建的是人与他人、与神像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讨论人的信仰问题。而《海将交出他们的死者》中主要构建的是人与自身的关系,其主题也便指向了人的内心,人对自己的反思:
一个矮胖的男人:我是一个犹太人,对我的民族感到非常自豪,我的邻居们诽谤中伤我,让我更觉高贵。我花了五百年的时间进行痛苦的自我反思,走出这种观念。我曾是一个戏剧制作人,聪明,机智,友好——这在这个时代里非常重要。每次纠正一个观念,就要忍受一百倍于断臂的痛苦。现在,我妥协于这个事实:我什么都没有,我是一个傻瓜,一个孩子。
纽芬兰皇后也是如此。她害怕失去自己的高贵身份,失去她纯正的血统,失去她美丽的容貌。现在,她身处海的中央,被海草死死缠住,才慢慢将自己“从傲慢与偏见、从琐事中解放出来”,将灵魂“与那些它曾经热爱过的东西分离”。
这种自我的反思,随着他们逐渐接近海面,而呈现出微妙又激烈的变化。开始,他们还可以从容地介绍自己、回忆自己,但越接近海面,他们越紧张不安,越惊慌失措。他们拒绝向上帝交出自己。同样的,剧作者仍没有在结局上大做文章,还是重点呈现他们从海底到海面的这一段心路历程,用“审判”这一事件促使人物袒露心声,用时间的紧迫控制剧作的节奏,为人物的自我实现提供足够的动力和表达空间。
在《你曾用心查看过我的仆人约伯吗?》(Hast thou Considered My Servant Job?1928)一剧中,基督和撒旦同时成为主角。两人的关系围绕约伯展开。撒旦向基督指出仆人约伯的不忠,把他交给基督处理。基督去到人间,约伯却为了三十枚银币背叛基督。三十三年后,基督独自一人回来,遭到撒旦洋洋得意的嘲笑,基督沉静以对。基督宽恕约伯,让他在自己的随从队伍里管理钱袋,更遭到撒旦的讽刺。最后,约伯在人间自杀,升上天来诅咒了撒旦。
该剧改编自《约伯记》的故事。将此剧与原故事相对比,或许更能看清楚本剧的情境设置特点。《约伯记》第一章开篇的对话如下:
耶和华问撒旦:“你是从哪儿来?”
“我走遍大地,从那儿来。”
“那你看见我的仆人约伯没有?地上再也找不到像他那样正直、敬神的人了。”(www.xing528.com)
“约伯怎么会无缘无故地敬神呢?还不是因为你保护他和他的家,保护他的一切,他的幸福由你所赐,要是你伸手毁了他的一切,他还会敬奉你吗?”
“好吧,”神说:“我现在把他的一切都交给你,只是不可伸手加害于他。”
《你曾用心查看过我的仆人约伯吗?》一剧置换了基督和约伯的角色,反写了这段对话:
撒旦:你从哪里来?
基督:我从人间来,到人间去,从那里走上来,并走到那里去。撒旦:你曾看过我的仆人约伯吗?地上没有人像他那样邪恶不忠,畏惧我,远离神。
基督:约伯畏惧你,没有缘故吗?难道不是因为你围住了他,围住了他的家,围住了他的一切吗?现在就收手吧,他会当面放弃你。
撒旦:好,他所拥有的都交到你手中。
角色的反转意味着原故事中神对约伯的试探和考验,变为现在神对约伯的救赎,人物关系的重点,也由原故事中基督和约伯转到了基督和撒旦身上,全篇的主要对话在基督和撒旦之间展开。三分钟的剧长篇幅,剧作者没有在基督去到人间找约伯这件事上展开情节,基督在人间的三十三年被安排成暗场戏,明场戏则直接写基督回到天上,面对撒旦的嘲笑。在这段戏中,基督在人间的遭遇被处理成场间发生的往事。撒旦对这段往事的询问,又直接呈现了自己和基督之间的关系状态。
撒旦以为约伯背叛了基督,基督就会对约伯严加防范,因为撒旦所了解的人性,就是人无法抵制诱惑。没想到,基督给予了约伯充分的信任。获得神的原谅的约伯自杀升天、诅咒撒旦,没有听从撒旦的怂恿,而是随着基督进入了天国。约伯的做法让撒旦对基督的嘲笑和讽刺变成了自取其辱。人物关系的转变,再次强调了剧作关于救赎的主题。在作者眼里,宽恕才是宗教的要义。人会受到种种诱惑,人不可能完全抵制诱惑,这是首先要承认、要面对的人之本性。像撒旦所设想的那样,把人封闭起来,避免诱惑,并不可行。撒旦之所以不理解约伯对他的诅咒,在于他无法理解神的宽恕对于人心的那种温暖的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