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西中秋节庆:月圆人团圆,传统美食与节庆活动

广西中秋节庆:月圆人团圆,传统美食与节庆活动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中秋佳节。在广西民间,中秋节是团圆佳日,人们常认为中秋之月最圆最美。月饼多为圆形,人们于中秋品尝月饼,乃是取完美无缺之意。仫佬族人在中秋节当天包桐叶糍过节,以感念祖先开辟仫佬山乡美丽家园的功德以及社王帮助仫佬族人建立家园的恩情。京族人在中秋节当天吃糖饭、糯米糖粥、薯粉粑等。水族人在中秋节当天吃粑粑。侗族青年男女在中秋节当天往往打油茶、吃南瓜。

广西中秋节庆:月圆人团圆,传统美食与节庆活动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中秋佳节。农历八月正处秋季之中间,而农历八月十五处于农历八月的中旬,因此称之为“中秋”,亦称“仲秋”。中秋节嫦娥奔月的传说和古代祭祀礼制而得名。在远古时期,人们将月亮视为善良的月神,认为她能降福于人间,故对月神非常崇敬。先秦时期,民间传说月宫女神嫦娥可以使中秋之夜的月亮变得最圆润、最美丽、最明亮,因而从那时起,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都有祭月、拜月的习俗。魏晋时期,人们开始将农历八月十五定为祭月之日。唐宋以后,中秋节广泛盛行于民间。每年中秋月圆之夜,当“皓魄当空宝镜升”“平分秋色一轮满”之时,人们赏月、祭月、饮桂花酒、尝月饼,借此表达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祈求生活美满团圆。

在广西民间,中秋节是团圆佳日,人们常认为中秋之月最圆最美。当中秋到来之时,远在异乡的游子会尽可能地返回故乡与家人团聚,共赏圆润如玉的明月,共沐洁白柔和的月光;而对那些无法归乡与家人团圆的游子,家人会给其寄去一些月饼,以表思念之情。

中秋之夜,广西各个民族都有祭月的传统。“祭月”又称“拜月”。当明月高悬之时,人们便于庭院摆上供桌,奉上供品,摆出瓜果和月饼。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由妇女焚香祭月,祈神许愿。祭月之事仅由妇女完成,传统习俗认为,女属阴、男属阳,而月为阴、日为阳,故民间有“女拜月、男祭灶”之说。传说月宫中的嫦娥和玉兔吃素,故供品都是月饼、瓜果和花生等素食。在平果市海城乡等地,人们祭月时,桌上必供11个糍粑。相传远古时期,天上有11个月亮,后来有10个被射落,剩下的一个躲了起来,只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才完整露面。在来宾、贵港、邕宁、河池、靖西、田林、凌云等地,人们祭月时要在柚子南瓜上插上几十支点燃的香,用一根竹竿将其竖于屋前,俗称“烧天香”。在马山、上林一带,曾有“水上祭月”的习俗,即在河中或塘边搭一座竹排房,设桌铺席,祭月过夜。桂平市紫荆镇的瑶族群众称中秋节为“望月节”,人们认为谁最先见到月亮出来谁最为吉祥,因此会守候月亮出来。而毛南族群众在明月升起时会将供桌抬到凉台上,点燃三炷香并插到柚子上,再把柚子插到一根二三米长的竹竿或木杆上,让柚子和香正对着月亮。这种祭月方式,毛南语称“乒年”,有“射月亮”的意思。

每逢中秋,人们必尝月饼。月饼多为圆形,人们于中秋品尝月饼,乃是取完美无缺之意。在乡村,人们赏月时亦有食用带皮壳食物之习俗,最为常见的带皮壳食物有芋头、柚子、花生、板栗、瓜子毛豆核桃等。这种饮食风俗,靖西地区称为“脱灾食”,寓意去皮弃壳、脱灾驱祸和除百病。在汉族地区,人们除品尝月饼外,还吃糖果、水果等食品。仫佬族人在中秋节当天包桐叶糍过节,以感念祖先开辟仫佬山乡美丽家园的功德以及社王帮助仫佬族人建立家园的恩情。京族人在中秋节当天吃糖饭、糯米糖粥、薯粉粑等。水族人在中秋节当天吃粑粑。侗族青年男女在中秋节当天往往打油茶、吃南瓜。

中秋时节,人们会举办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如“玩花灯”“中秋歌会”“中秋游园”等。“玩花灯”主要是孩童的活动,花灯既有用柚子做的,也有用竹片和纸做的。用柚子做的花灯,又称果灯,其制作方法是将柚子的果肉挖出来,在柚子皮上面雕镂各种图案,在已挖空的柚子中间点上蜡烛。花灯做成后,孩童或提于手中到处玩耍,或将其放到池塘或小河中,任其顺水漂流,于是整个江面星星点点,非常好看。“中秋歌会”主要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其中以壮族的“中秋歌圩”、苗族和侗族的“中秋芦笙会”、仫佬族的“中秋走坡”和京族的“中秋唱哈”最具特色。“中秋游园”活动主要盛行于城镇。每逢中秋月明之夜,桂平西山、阳朔月亮山、武鸣灵水、柳州鱼峰山等地,常游人如织,人们或赏月,或登高,或泛舟,或载歌载舞,深夜方归。(www.xing528.com)

中秋节大型花灯展上造型别致的花灯

“中秋交友”之俗多盛行于村寨。龙胜、天等、东兰、凭祥等地的壮族青年男女,罗城的仫佬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佳节都会赠礼求偶。男青年给姑娘送上几斤月饼和一些布料,姑娘若有意,则于当年农历九月初九回赠一双布鞋和一块布料。龙胜等地壮族有男青年走寨尝糯米糕的习俗。中秋之夜,姑娘们相约集体制作米糕。她们将米糕分三等:上等多放糖,味极甜;中等只放少许糖,味稍甜;下等不放糖,味淡。当晚,男青年相约串寨,姑娘们会选择性地分赠米糕,在他们之中选择各自意中人。尝到甜蜜米糕者心中大喜,尝到微甜米糕者心中尚存希望,尝到味淡米糕者心中多有遗憾。柳城等地的壮、汉民族在中秋时节有结拜兄弟姐妹的习俗,俗称“结同年”。其时,同一村寨或几个村寨的青年男女分别聚会,互相结拜,男子称“十兄弟”或“兄弟会”,女子称“十姐妹”或“姐妹会”,少则十几人,多则数十人。“结同年”以年龄为序互称兄弟或姐妹,每年中秋聚会一次,共叙友情。在日常生活中,“兄弟会”“姐妹会”互相帮助。

广西盛行“偷秋”之俗。偷秋亦称“摸秋”,壮、汉、瑶、苗、侗等民族多有此俗。中秋之夜,壮族孩童头戴柚子皮,装扮成“高公”或“矮婆”,可到别家庭院拿些摆在供桌上的月饼、瓜果等祭品,不算违禁。全州等地汉族已婚女子未生育前,其妯娌于中秋深夜潜入他人园中,偷取一只南瓜,并用小孩衣裙包裹,置于女子床前,俗称“送子”,意指早得贵子。龙胜等地壮、瑶、苗、侗等民族的青年及小孩于中秋之夜至他人田园,摘些柚子、玉米、瓜菜,或随取随吃,或聚集共尝。“偷秋”者并非真的偷盗。在壮族、侗族地区,被偷者对“偷秋”者多乐而不骂;在瑶族、苗族地区,“偷秋”者认为被主人叫骂才吉利,故主人虽不介意,但需故作姿态,高声叫骂,然不用污言秽语。

在过去,广西民间亦有中秋“请月姑”和“神游阴间”之俗。梧州一带将“请月姑”称为“降纱笼姑”,靖西、德保等地称为“怀娘月”,罗城仫佬族称为“降仙姬”,龙胜等地瑶、侗民族称为“接仙姑”。此为妇女请月神下凡的游戏,方式不拘,常以三五人或十多人为组,其中一人扮月姑,席地而坐,其他人围坐四周,唱和“月姑调”歌谣,往往通宵不眠。当扮月姑的姑娘唱“人间好风光”时,众人便认为月姑已请来了。众人与月姑对歌,问答四季农活、风景名胜、历史名人等,有的甚至还借月姑做媒介,谈情说爱。在德保县,人们认为住在月宫里的是月哥,因此,农历八月十五是请月哥下凡对歌的日子。在百色市田阳区,民间传说嫦娥有七个女儿,中秋节时可请一对下凡唱歌,俗称召月娘。毛南族称这种活动为“野敬”,活动在农历八月十四、十五、十六三个晚上举行。仫佬族将这种活动称为“夜禁”,大多在溪边举行,活动方式与壮族的相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