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京族海神节:歌舞不息,斗牛角力

京族海神节:歌舞不息,斗牛角力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为海给予人们丰富的馈赠,所以,京族每年都会举办哈节,为期3天。其间,人们通宵达旦地庆祝,歌舞不息。为纪念镇海大王的功绩,京族人年年以歌舞祀神祭拜。后人为纪念歌仙,便定期在“哈亭”唱歌传歌,逐渐形成节俗。哈节迎神活动“祭神”仪式安排在节日当天下午3点左右。哈节期间,除了上述祭祀仪式,人们还进行斗牛、比武、角力竞赛等活动,这也为不善歌舞的男子们提供了展示平台,成为哈节上极富特色的重要节目。

京族海神节:歌舞不息,斗牛角力

哈节,是京族传统的节日。

京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是我国唯一的海洋民族。

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的“京族三岛”——沥尾、巫头、山心是我国京族的主要聚居地,与越南隔海相望。京族由古骆越部落发展而来,在隋唐时称为“僚”,也曾称为越族,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改名为“京族”。京族,靠海为生,依海而存。海洋捕捞曾经是京族群众唯一的生产方式,这种落后而单一的生产方式使他们生活一度比较贫困。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中越边贸恢复后,京族群众积极开发海洋经济、参与边境贸易,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其生活水平已在中国少数民族中名列前茅。

因为海给予人们丰富的馈赠,所以,京族每年都会举办哈节,为期3天。其间,人们通宵达旦地庆祝,歌舞不息。“哈”是京语音译,有“歌”的意思,“唱哈”即是唱歌的意思,“哈节”即唱歌的节日,既酬神,也娱人。哈节的日期各地不同,沥尾、巫头为每年农历六月初十,山心为每年农历八月初十。哈节的民间传说很多,其中镇海大王除蜈蚣精和歌仙的传说比较具有代表性。镇海大王除蜈蚣精传说:以前,在白龙尾海有只专门翻船吃人的蜈蚣精,法力强大难以将其除掉,镇海大王便想出妙计,把煨熟的大南瓜丢进蜈蚣精口中,将其烫死。蜈蚣精死后全身断为三节,头、身、尾部分别变成了如今的巫头岛、山心岛和沥尾岛。为纪念镇海大王的功绩,京族人年年以歌舞祀神祭拜。歌仙以歌号召京族群众反抗压迫传说:几百年前,在封建统治者的压迫和摧残下,京族地区人民穷困潦倒、苦不堪言。于是上天便安排一位歌仙下凡,以传歌为名号召群众联合起来反抗统治者压迫。歌仙的歌声婉转动听,使得人们纷纷仿学,久而久之,京族人民变得能歌善舞。后人为纪念歌仙,便定期在“哈亭”唱歌传歌,逐渐形成节俗。

“哈亭”是专门用于“唱哈”的亭子,是举办哈节的主要场所。在“京族三岛”上,各村都会建“哈亭”,各个“哈亭”的外观虽繁简各异,但风格相差不大,格局也基本一致。大型的“哈亭”一般都内分正殿和左右偏殿。“哈亭”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京族过节、祭祀以及娱乐、议事的公共场所,是“京族三岛”的标志性建筑。

京族人信仰多神,因此正殿内供奉京族信奉的诸神,其中镇海大王在京族人民心中位置极重,其神像一般位于“哈亭”诸神的中心位置。偏殿内两侧设有阶梯形的宾客座席,节庆时按长幼排序和贡献功绩入座。节日前夕,人们穿梭于“哈亭”,摆放供桌、供品和各类食品。哈节活动大体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迎神”仪式安排在“唱哈”前一天,人们结队举旗撑伞,将神座抬到海边,请神“降临”神座,待神灵“落座”后迎进“哈亭”。主持哈节活动的京族头人同时也组织哈节乡饮,听哈的人(指有资格入席哈节乡饮的人)每人养一头大猪,养的时候要精心伺候,此称为“养象”。到了节日,就挑选最大那只用于“祭神”。祭神后,除了献给乡饮的4公斤猪肉,其余的猪肉由“养象”户带回。(www.xing528.com)

哈节迎神活动

“祭神”仪式安排在节日当天下午3点左右。仪式开始后,先由主祭人带领祭祀的人们“迎接”来自海上、天上的神灵进入神位,随后念诵祭文,向各位神灵敬酒和献礼。祭祀之后便是娱神项目,表演内容除了有人们喜爱、充满趣味的古诗词历史故事说唱等,还有进香歌、进香舞、进酒舞、天灯舞等表演。其中,最具观赏性的要数天灯舞。跳舞时,舞者两手各端一个酒杯,杯中有点燃的蜡烛一根,令人惊奇的是,此时舞者头还顶着瓷碗,碗上叠着盘子,盘子上有3根点燃的蜡烛。当舞者闻歌起舞时,点燃的蜡烛一闪一闪,煞是好看。群舞时,一片烛光影影绰绰,更是吸引人的眼球。进酒舞象征着劝神饮酒。舞者双膝微颤,以三角步往复进退于神案前,双手不间断在胸前表演“轮指手花”和“转手翻花”,以表达京族少女对神灵的崇敬和爱戴。

“祭神”仪式后,就到入席饮宴与“听哈”环节,又称“哈宴”。哈宴一般每席坐6至8人,边吃边听“哈妹”唱歌。美酒佳肴除少数由“哈头”供应外,大部分由参加哈宴的人轮流供应。京族本地男子,凡到了一定的年龄(沥尾是12岁,巫头是18岁,山心是19岁),就可以入席参加哈宴,妇女和儿童则在“哈亭”外听歌。哈节的主要活动项目就是“唱哈”,“唱哈”一般有3人,其中男子1人,叫作“哈哥”,也称“琴公”;女子两人,叫作“哈妹”,又称“桃姑”。“唱哈”时,两位“哈妹”会轮流主唱,主唱的“哈妹”站于“哈亭”的殿堂中间,手拿两块小竹片,边唱边敲;伴唱的“哈妹”则坐于旁边的地上,随歌曲旋律敲打竹制的梆子。京族唱腔有花腔悠长、音调低细、旋律缓慢等特点。唱哈有一定的歌本,大都用“喃字”(京族民间文字)写成,内容丰富,其内容大致有记载民间故事的,如《琴仙》《刘平扬礼》;专用于舞蹈的,如《月下是谁顶灯》;体现民间信仰的,如《德圣公》;还有汉族古典诗词,如《琵琶行》等。其中,记载民间故事类因其情节生动有趣、人物鲜活而备受京族人喜爱。整个“唱哈”会持续三四天,故“哈妹”们必须轮换主唱。“哈妹”唱哈时“哈哥”就依曲子旋律、曲调拨奏独弦琴,与演唱的“哈妹”一唱一和。“哈哥”使用的独弦琴是一种古老的京族民间拨奏弦鸣乐器,使用竹子制作,京语称旦匏。因其发音与京族民歌的音调十分相似,所以受到京族人民喜爱。在节日里或农闲时,京族群众喜欢用独弦琴伴奏唱歌,琴声歌声浑然一体,沁人心脾。

“送神”仪式即为恭送神灵。《送神调》是“送神”时必须念唱的曲子,“送神”还要“舞花棍”。“送神”仪式后整个哈节的程序便完成了。

哈节期间,除了上述祭祀仪式,人们还进行斗牛、比武、角力竞赛等活动,这也为不善歌舞的男子们提供了展示平台,成为哈节上极富特色的重要节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