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西霜降节:迎接冬季的传统庆典

广西霜降节:迎接冬季的传统庆典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新县的下雷镇、天等县的向都镇是壮族霜降节活动的核心区,每年举办的壮族霜降节持续三天。2016年,壮族霜降节作为中国二十四节气扩展项目之一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在霜降歌节上相识相爱,结成伴侣。过去,对唱山歌是霜降节期间人们最期待的娱乐活动。送礼者告知是在霜降圩买的礼物,受礼者会认为是“霜降降福”而倍加欢喜。此外,围绕霜降节形成的壮族霜降文化也别具特色。

广西霜降节:迎接冬季的传统庆典

霜降节一般是在每年阳历的10月23日左右,主要流行于广西南部天等、大新、德保、靖西、那坡等县(市)的壮族地区,是个十分隆重的节日,当地人对这个节日的热情不亚于春节。大新县的下雷镇、天等县的向都镇是壮族霜降节活动的核心区,每年举办的壮族霜降节持续三天。2016年,壮族霜降节作为中国二十四节气扩展项目之一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霜降节起源于壮族稻作农耕,是壮族民众庆祝丰收、表达祈盼来年五谷丰登良好愿望的一种形式。在宋代,每年农历霜降期间,劳作了一年的壮族民众,用新糯米做成“糍那”“迎霜粽”,趁农闲的机会交朋结友、走亲串戚、对歌看戏,并买卖农产品生活用具。霜降节时还要敬牛,让牛好好休息。

明代嘉靖年间,壮族霜降节融入了纪念英雄的内容,将颂扬英雄事迹、传授民族历史知识、宣扬保卫家园、谋求平安等内容融入节日活动中。

关于霜降节的来历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说明末清初,下雷土州第十四代土司许文英与靖西县(今靖西市)湖润土司岑怀永的女儿岑玉音结为夫妇。岑玉音是个文武双全的女将,有一年,朝廷下令让许文英到闽越沿海抗倭(也有说抗安南的),岑玉音骑一头牛随夫出征,在战场上英勇杀敌。许文英夫妇凯旋那天,正值霜降,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敲锣打鼓,舞龙舞狮,抬着岑玉音骑牛上阵的塑像游行,如此世代相传,便形成了规模盛大的传统节日——下雷霜降节。许文英夫妇无嗣,因岑玉音骑牛抗倭立功,后人就尊称她“乜娅莫”。“乜娅”是壮语里对老妇人的称呼,“莫”指黄牛。许文英夫妇去世后,老百姓立庙纪念之。许文英庙在逻水西岸陇克坡上,也叫“将军庙”;乜娅莫庙在逻水东岸陇垛坡上,也叫“玉音庙”。两庙隔河相望,香火不断。

霜降节当天,人们抬着岑玉音的塑像游行

二说是为了纪念壮族女英雄——长奶夫人。天等县向都镇当地有山歌唱道:“霜降歌节自古有,为忆长奶奇功勋。故事如歌年年记,哥妹再唱一百年。”相传,长奶夫人是大新县下雷镇人,出身武术世家,武艺高强。古下雷镇地近交趾古国,经常被交趾人侵袭、抢夺财物,民众苦不堪言。为此,长奶夫人自发组织“护乡同盟会”,抵御交趾人。在一次与交趾人的激战中,“护乡同盟会”大部分会友壮烈牺牲,长奶夫人背着3岁幼子,带领幸存的战士撤到向武(今天等县向都镇附近)安营扎寨。向武不时被土匪偷袭,长奶夫人挺身而出,率部杀匪,保护地方安宁,赢得民众拥戴,成为向武一方首领。一次,长奶夫人背着孩子,带领全部人马在青龙山下(今向都镇清风岩一带)与盗匪决一死战,最后大获全胜,但在收兵回营途中,母子二人被暗箭射中,双双落马身亡,这一天恰好是农历霜降日。悲痛不已的当地民众高搭祭棚,下雷镇及四邻八乡群众带着丰盛的祭品自发前来拜祭,祭祀仪式进行了整整三天三夜,最后大家将长奶夫人母子厚葬在向都镇附近。从此,每年霜降节,向都镇男女老少都到长奶夫人墓前祭奠,形成惯例并代代相传。向都镇及周围乡镇前来拜祭长奶夫人的青年男女也借此机会对歌,互相倾诉爱慕之情。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在霜降歌节上相识相爱,结成伴侣。

清代,壮族霜降节更为盛大隆重,不但百姓祭祀,州官也常身着官服率众拜祭,其间的物资交流也更趋频繁,参加的民众数以万计。现在,霜降节依然是当地最隆重的节日。在大新县下雷镇,过去人们想知道孩子多大年龄,通常会问其父母:“孩子有几个霜降了?”可见霜降节在当地已深入民心。

霜降节分为头降(又叫初降)、中降、尾降(又叫收降)三个阶段,以中降为高潮。在头降的当天,人们一早就开始忙碌,做粽子、糍粑、五色糯米饭,杀猪杀鸡,既为敬神祭祖,也为款待来自四面八方的亲戚朋友做准备。人们通过敲锣打鼓、舞龙舞狮等形式,祈祷健康长寿,并表达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愿望。(www.xing528.com)

霜降节期间的娱乐活动可谓丰富多彩,舞龙舞狮、对唱山歌、戏剧演出是必不可少的内容,通常在中降晚上举行。戏剧演出以壮剧、粤剧、邕剧为主,传统剧目有《狄青被围》《乜娅莫上阵》《司犹烧衙门》等,以惩恶扬善为主题,宣扬邪不压正的精神。近年来,天等县向都镇的打榔舞、拜囊海等表演也融入霜降节的文艺演出之中,而现代歌舞表演因广受年轻人的青睐,逐渐取代传统剧目表演,成为人气最旺的娱乐节目

过去,对唱山歌是霜降节期间人们最期待的娱乐活动。对歌活动从头降开始,一直持续到第三天的尾降,形成规模宏大的霜降歌圩,称为“丹霜降”。山歌有靖西腔、德保南路腔和“伦”三种歌调。对歌时,三种歌调浑然一体,歌手自由组合,竞相唱和。各种不同风格的山歌调此起彼伏,人们一直唱到尾降还意犹未尽。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经济文化的繁荣,现代歌舞表演、文艺晚会、篮球赛、拔河比赛等娱乐活动也逐渐成为壮族霜降节的重要内容。

霜降节是当地民众走亲访友加深交流的大好时机。过去交通不便,亲戚朋友们都是提前一天到,初降的前一天晚上,基本上各家各户都住满了客人,各家各户杀猪杀鸡、做糍粑、蒸糯米饭,以招待客人。

霜降圩上的商品

当地人相信“霜降节购买的东西耐用、吉祥”,很多人会省下一年的钱,到霜降节时才买新的生产、生活用具,图个吉利,久而久之便形成霜降圩。特别是婚嫁用品,人们都喜欢在霜降圩购置。送礼者告知是在霜降圩买的礼物,受礼者会认为是“霜降降福”而倍加欢喜。霜降圩的赶圩者多为妇女。过去,本地货品如德保的藤篮、各式衣帽,靖西的瓦缸、土布,龙英的箱柜、壮锦,安平的草席、农具,金龙的蓝靛、染齿原料等,都是霜降圩期间的热门货。现在,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霜降圩销售的商品更加丰富,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各种美食、各式服装等。

此外,围绕霜降节形成的壮族霜降文化也别具特色。当地壮族人民认为霜降节气所在农历九月不同的旬日对农作物生长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并将此编成口诀式的农谚,预测收成,如:“霜降在初旬,卖牛来买米;霜降在中旬,汤水不离锅;霜降在下旬,卖米来买牛。”意思是说,若霜降的这一天在农历九月初旬,节气来得早,水稻等农作物刚抽穗扬花,受寒露风侵袭,影响受粉结实,产量就低,谷物歉收,出现饥荒,就要卖牛买米度日;若霜降这一天在农历九月中旬,就会有疾病流行,就要杀鸡宰鸭祭神,煮鸡鸭的锅头要不间断地盛满汤水;若霜降之日在农历九月下旬,五谷避过寒露风,果粒饱满,是丰稔之年,可以卖余粮来买牛了。这是壮族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

过去,壮族还有“霜降浪垌”的习俗。霜降是收获季节,人们可以在已收割的田地里捡拾遗漏的谷穗、棉花,叫“霜降浪垌”。“浪”是洗刷,意思是过了霜降这一天,田垌的作物都收割完毕,洗刷干净了,可以随便捡漏了。过了霜降这一天,拾遗者可以到处走,田地主人不加干涉。但是若发现成片庄稼未收,拾遗者就要自觉止步。与此同时,人们可以自由放牧,让牛羊在已收割的田野上吃草,叫“霜降郎莫怀”。“郎”是游荡,“莫”是黄牛,“怀”是水牛,意即过了霜降这一天就可以随便放牧,牛羊可以在已收割的田野上游荡觅食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