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树有根,地上水有源。说起孝蚂蜴,更是有来源。说来根底长,数来源流远。说到布洛陀,数到姆六甲。才对它的根,才中它的源。”或肃穆、悲怆,或悠扬、欢愉的《蚂歌》响彻云霄,溢满旷野。
这是壮族民间关于蚂蜴的颂歌,关于丰收,关于尊崇,关于祖源。蚂蜴,是壮族人民对青蛙的俗称。壮族蚂蜴节又称为蛙婆节、青蛙节或蚂蜴歌会,是壮族先民崇拜青蛙的旧俗。红水河沿岸壮族村寨通过祭拜青蛙,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2005年,壮族蚂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被授予“中国最具民族特色节庆”称号。
蚂蜴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流传至今至少已有两三百年的历史,其在红水河流域曾一度十分盛行。蚂节的产生、发展和形成,与当地壮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与红水河流域壮族铜鼓的产生、发展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传统蚂蜴节主要流行于红水河沿岸约300千米的范围内,具体在红水河两岸的东兰、天峨、南丹等县的壮族村寨,其中东兰县是蚂节活动流行最广的地区,该县凡分布于红水河两岸附近规模较大、建村历史较长的壮族村落,几乎每年都举行蚂节活动。
关于蚂节的来源,有很多传说,典型的如东兰的传说:古时候,壮乡有个孝子名叫东林,母亲去世后,他悲伤守孝。当时正值雨季,屋外蚂日夜叫个不停。东林担心母亲亡灵不得安宁,于是用开水浇蚂。蚂蜴死伤遍地,从此不再叫了。但从此,天也不再下雨了。干旱导致庄稼歉收。人们感到惊慌和不解,于是派人去问壮族祖先布洛陀,才知道东林闯下大祸了。原来蚂蜴是雷王的儿女,是雷王派到人间呼唤雨水的,东林得罪了雷王,雷王再也不降雨水了。布洛陀嘱咐大家把蚂尸骸全部捡回来,用棺材殓装,为死去的蚂蜴守孝,起坟安葬蚂,像对待死去的父母一样为其举行隆重的葬礼,以此取得雷王的原谅,请求雷王按时降下雨水。于是,人们按照布洛陀的嘱咐,把被烫死的蚂一只一只捡起来,放到筐子里,然后给红水河沿岸附近的每个村子分发一只,凡是分发到蚂的村子,都要举行祭蚂活动。第二年,果然风调雨顺,庄稼获得丰收。从此以后,过蚂节的习俗世代沿袭下来。
实际上,过蚂节的习俗与壮族早期的稻作农业生产密切相关。以种植水稻为生的壮族人,在平时的农耕活动中发现,青蛙的鸣叫及活动情况可以预示天气的晴、雨。出于旱时祈雨、涝时求晴的愿望,人们开始崇拜青蛙,通过祭祀、埋葬青蛙来预测年景,祈求人畜兴旺、风调雨顺。
蚂节活动一般由村屯里德高望重的老人组织举行。每年蚂节活动,参与者除了全村群众,还有方圆几十里的亲朋好友。节日期间,参加活动的人络绎不绝,活动场面极为热闹。
蚂节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一般历时五至七天,有的长达一个月。蚂蜴节活动有的是一个村(屯)单独举办,也有的是几个村(屯)联合举办,其主要程序、仪式基本相同。
农历大年初一一大早,各个村寨都敲响铜鼓,大人小孩三五成群地到田垌的泥块下、石头间寻找蚂,按惯例取两只。找到蚂后,人们便鸣放鞭炮报讯,找到蚂者被认为是当年最有福气的人。找到蚂者将蚂交给主持节日活动的“蚂头”(又称垌主),“蚂头”会为其送上一个红包,说些祝福的话。“蚂头”将蚂装入“蚂棺”(一节剖开的竹筒),合好绑紧,表面用彩色纸糊上。接着,便有人抬着“蚂蜴棺”巡游田垌及村屯。人们认为,抬着“蚂蜴棺”游过田垌,农作物就会获得丰收。抬“蚂棺”巡游村屯各户,是蚂节活动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在当地壮族人的心目中,蚂是专管人间雨水的神,象征着吉祥、丰收、平安,春耕之前能有蚂临门贺岁,今年将风调雨顺、五谷丰收。村民们精心准备好米粽、糍粑等祭品,站在自家门前翘首等候蚂巡游队的到来。蚂巡游队通常由“蚂头”手持香在前引领,后面跟着抬“蚂蜴棺”的、唱歌的、抬铜鼓的、抬箩筐收祭品的、打鼓的、手持彩旗的……蚂巡游队敲着铜鼓,念诵祝词,唱《蚂蜴歌》,每到一户,祝主家新年万事如意、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歌罢,主家赠予巡游队红包和粽子、年糕、米、彩蛋等祭品,并鸣放鞭炮以示感谢。每次巡游所得祭品,如“百家粮”“蚂粽”“天女蛋”等,被视为吉祥之物,归参加巡游的人分享;每次巡游所得红包钱,则汇总作为葬蚂蜴及待客的费用。
蚂节活动现场的群众(www.xing528.com)
游蚂之后就要孝蚂蜴。蚂巡游队将“蚂棺”放回社亭后,在既有的蚂坟边竖起五六米高的彩色纸幡。在孝蚂期间,家家户户带上肉菜、酒、糍粑等祭品到社亭里焚香供祭,男女老少聚集在社亭内外为蚂守灵,或唱颂《蚂歌》,或念颂蚂功德。随着激越悠扬的铜鼓声,年轻人跳起蚂舞、铜鼓舞,孩子们则装扮成牛、马、羊等快乐嬉戏。
孝蚂之后是葬蚂蜴。葬蚂的仪式、规模各村屯略有不同,东兰县巴畴乡巴英村的仪式最为隆重,每次参加者至少有七八千人,活动内容也很丰富。举行葬蚂仪式这天,巴英村家家户户杀鸡宰鸭、做豆腐圆、蒸五色糯米饭、染彩蛋,准备丰盛的佳肴款待亲朋好友。早饭后,村里响起三声“地炮”,小伙子们扛上四面铜鼓到村边山上敲打,直到傍晚才回家。晚上全村男女老少聚集在纸幡下,举行葬蚂仪式。葬新蚂前,先将去年葬的蚂尸骨取出,然后由一老者念诵祭词,埋葬新蚂蜴,歌手领众人唱起《祈蚂歌》。最后,葬蚂蜴仪式在歌声、铜鼓声中结束。
葬蚂蜴之后,要举行盛大的化装表演活动,这时蚂蜴节活动达到高潮。当天,方圆几十里的群众络绎不绝地赶来参加活动。表演开始,两位老翁戴面具,扮成“蚂公”和“蚂婆”,他们边走边手舞足蹈,在一群戴面具、手持棍棒的“蚂仔”的护卫下走进人群中。众人自动让出一条三四米宽的过道来。“蚂公”和“蚂婆”通过过道并巡垌一周之后,即悄然离去;“蚂仔”们则留下来维护秩序。接着,“渔翁”“卖药郎”等几个角色依次出场,按角色持道具即兴表演,内容均为预祝新年万事如意、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等。如今大多数地方过蚂节的仪式已经从简。
蚂节期间还会举办让人流连忘返的蚂歌会。其间,各村各寨的歌手陆续前来,青年男女自由组合成若干歌组。先由“蚂蜴头”与一人齐唱开场歌,歌手按男女分别坐过道两侧,以问答的方式唱蚂蜴节的来历,赞颂蚂的功德,然后唱贺年歌、十二月歌、四季歌等,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历史传说、风俗人情、生产劳动等。青年男女的对歌活动往往通宵达旦。东兰县巴英村的蚂歌会在村前较宽阔的河滩上举行。20世纪80年代以前,蚂歌会是当地及周边壮族人民,尤其是青年男女交游、对歌择偶的重要场所,是整个蚂节活动的高潮,参加歌会活动的人多达一两万人,不仅有本村和邻村人,还有来自天峨、南丹、凤山等县的民众。
热闹而有趣的蚂舞表演
蚂节上的化装表演
东兰县长乐镇板登村在蚂节期间,还有赛铜鼓、打陀螺、踩高跷等传统娱乐项目,并增加了织布、拉棉线、编竹器、纳鞋底、木工、舂碓等生活内容展演,生动地再现了独特的壮族稻作农耕文化。蚂节活动从早上10时开始到第二天天亮,当天晚上全村灯火辉煌,男女歌手通宵达旦对歌,户户都备有五色糯米饭、粉蒸肉、豆腐圆等各式美食招待宾客。每年前来参加活动的游客、媒体记者、摄影爱好者数不胜数,村内外车辆停放延绵两三千米,盛况空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