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课程标准的章节教材分析
对教材的分析和对教法的研究,是提升课堂教学品质的重要一环。对章节教材进行分析是开展教学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促进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前提和关键。因此,教师要在对课程标准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和钻研教材,充分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有针对性地研究如何优化处理教材。
案例1:沪科版高一物理上册第二章“力和力的平衡”章节的教材分析
本章在复习初中力的知识基础上,认识常见的力,既是经典力学体系的根基,又是今后学习热学、电学和磁学的重要基础。
力的概念建立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本章主要学习常见力的概念与特性,以及共点力平衡的效果与条件。
“生活中常见的力”一节是在回顾了初中有关力的概念和重力之后,对生活中常见的力的进一步学习。弹力是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整个力学学习的基础,为后续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做了充分的铺垫,而其物理概念形成的过程和涉及的科学思想方法也是以后学习热学、电学和磁学内容的重要基础。教材在概念建立、对弹力的理解以及弹力作用点和方向的判断上花了许多笔墨,也尽可能让学生通过亲身感受、自主活动来把握“弹力”的概念。
“力的合成”一节涉及的等效替代思想及平行四边形法则和其他单元知识有很强的相关性,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力的分解”是对力的等效替代的进一步学习,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进一步学习平行四边形定则这一矢量运算法则,巩固矢量的运算方法。矢量概念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是对初中知识的扩展和深化。
“共点力的平衡”是对初中阶段已经初步学习过的物体平衡知识的进一步学习,也是今后学习牛顿运动定律等内容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不仅在本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整个高中阶段都是非常重要的。
案例2:沪科版高一物理上册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章节的教材分析
本章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讨论力和运动的关系,在知识上属于动力学范畴,要解决的是物体为什么会这样或那样运动,以及如何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其既是经典力学体系的根基,又是今后学习热学、电学和磁学的重要基础。
“牛顿第一定律”一节在牛顿三大定律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包括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等知识要点,更包含了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等科学大师的科学精神及科研方法。因此,本节课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带着学生穿越到多年前,沿着科学家的足迹,重走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对规律探究的历史过程,领悟科学的本质。
“牛顿第二定律”一节是继牛顿第一定律后,通过实验定量探究加速度与物体受力及物体质量间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既是整个牛顿力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物理学的核心知识之一,同时为以后学习功能关系和周期运动等奠定基础。
“牛顿第三定律”一节揭示了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是牛顿运动定律的重要组成之一,是继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的学习之后,对牛顿运动定律的进一步学习。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一节是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提高和延伸,能联系运动学等规律,能选择适当的解题程序,能采用综合分析的方法,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在整个高中阶段都很重要。(www.xing528.com)
“从牛顿到爱因斯坦”一节是“牛顿运动定律”一章的最后一节,涉及经典力学的巨大成就和局限性,以及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基本观点,旨在让学生通过对科学家的生平和成就的学习,领略科学家的优秀特质,感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熏陶。
案例1、案例2分析:
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已经发布,但新的物理教材还没有正式使用。因为教材的编写是遵从课程标准的,而课程标准是以提升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为总目标进行编写的,故在这个暂时没有新教材的特殊时期,对课程标准进行深入钻研,对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两个章节属于沪科版高一物理上册中的第二个主题“相互作用与运动定律”,笔者认真研读该主题的内容要求、活动建议、教学提示和学业要求,在充分领会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挖掘原有教材中可以体现出核心素养的要素,完成了教材分析。
二、基于学生起点的章节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想促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那就要从学生的起点和特点出发,引导他们主动生疑、主动思疑、主动解疑。从生活实例中引出问题,让学生感受物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他们观察生活现象的习惯。
引导学生从物理实验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再上升到理性分析,给他们发现问题和表达想法的机会,从而提高他们提出问题、建立物理模型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核心能力,逐步形成核心素养。
案例3:沪科版高一物理上册第二章“力和力的平衡”章节的学生起点分析
在学习本章之前,学生已经重温了初中学过的力的基础知识,包含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表示方法、力的三要素等,并简单回顾了重力的相关内容,在初中阶段对支持力、压力、拉力、推力等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高一学生已经学过力的图示、力的作用效果、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二力平衡条件和数学上的向量运算等知识,但对矢量的运算缺乏理性的认识。本章节的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引导他们从简单到复杂地认识力。笔者所任教的高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生活实例和物理实验的热情很高,形象思维也很强,但抽象思维较弱,动手能力较差,在由现象看本质、讨论和归纳结论方面仍需加强锻炼。
案例4:沪科版高一物理上册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章节的学生起点分析
在学习本章之前,学生已经通过初中的学习,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惯性现象及惯性大小的量度都有所了解,但对于自然规律生成过程中所隐含的思想方法,对于力和运动的具体关系及惯性的本质,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理解,仅停留于一些惯性现象的表面认知层面,部分学生的头脑中甚至仍有着和亚里士多德相同的根深蒂固的观点。如何引领学生在思维层面有飞跃或者说有质变,是本章节力求突破的难点。
学生已经掌握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理解了力和力的平衡的相关知识。在初中阶段已经能从推、拉、提、压、吸引、排斥等各种活动中感受到力的相互性。在前一章中“生活中常见的力”一节的学习中,学生又通过实验回顾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尽管学生已经对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有了一定的认知,但他们的认知还停留在表层,理解不够全面,往往存在“前概念”。本章节的目标,不能依靠教师的说教来达成,而是要通过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合作学习来实现。
笔者所任教的高一学生的好奇心强,参与意识强,形象思维强,对于生活实例和物理实验的热情很高,认知能力在不断提高,思维的目的性和方向性也比初中阶段要明确。随着语言和抽象思维的发展,以及学习内容的加深,学生要把握大量的科学概念,因此抽象记忆也随之发展起来。高一学生还具有较强的搜索资料和信息的能力。但在由现象看本质、讨论和归纳结论方面仍需加强锻炼,设计实验方案、准确进行操作、分析实验数据、完整表述结果的能力都有待提高,学生不太关注规律形成背后所蕴含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对于如何筛选、整合搜索来的信息,将其转变为可供展示的有效材料,他们也还不太擅长。
案例3、案例4分析:
本主题与生活密切相关,笔者所教的学生已具备初中相关知识和高一物理上册中第一个主题“机械运动与物理模型”的起点能力。对起点能力的有效分析有利于为提高学生在语言表达、方法迁移、建立模型、解决问题、设计方案等方面的素养提供途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