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实例设计
当确立了教学目标之后,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确保教学朝着既定的教学方向进行。下面笔者将依据前面的论述,设计“力的分解”这一节的课堂教学目标。
(一)依据课程标准来初步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
本节内容属于力的相互作用与运动定律章节。《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规定本节主要是通过实验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矢量和标量。因此,根据课程内容标准,初步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学生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并且能运用反推类比的方法理解力的分解也遵循平行四边形原则。同时,学生会通过实验探究得到力的分解中力的作用效果,从而画出力的分解图。
(二)依据教材和学情分析教学内容,并结合之前已经确定好的教学目标做进一步的完善与细化
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前文初步设计的“力的分解”教学目标对其进一步完善。首先要全面解读“力的分解”这一节,其相应的教材内容包括基本的教科书、教辅资料等。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力的分解”节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五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力的基础知识”以及“力的合成”之后而编排的。本节的分解法是处理力的运算的方法与手段。同时,也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运动学的矢量分解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它对上节学习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做了更深入的应用。所以说,本节内容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另外,在学情方面,学生通过前面力的合成的学习,已掌握了关于合力与分力可以等效替代的思想方法,并通过力的图示法认识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奠定了基础。
结合上面的课标解读以及教材学情分析,初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如下:
第一,学生理解分力以及力的分解的概念,会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知道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和几何知识来求分力的大小和方向以及力的分解图等。
第二,学生能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实例来创设情境,并将实际问题抽象为物理模型的思想方法,进一步体会将分力代替合力的等效思维方法。
第三,学生通过经历力的分解和科学探究过程,认识到科学探究的意义,同时在自主探究、得到结论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合作协调能力,也能领悟到探索的魅力和科学之美。
第四,学生能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力的分解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能通过分析日常的现象来培养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习惯。通过自主实验过程,学生感受到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物理之美。另外,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协作探究,也能提升团队合作意识。
(三)依据物理核心素养进一步深化教学目标设计
首先要依据核心素养来分析在前两个步骤中已分析好的教学目标,并结合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来进一步地进行分析和归类;同时分析对应的教学目标行为动词,并设计好二维表对其归纳和总结,得到基于核心素养所设计的教学目标。
其次,通过对“力的分解”这一节内容的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判断哪些内容体现了物理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
第一点主要体现在对于物理概念的理解,而物理观念是对物理概念的一种升华,因此可以认为是对物理观念方面的要求,即体现了力与相互作用观的观念。
第二点主要体现在科学思维的方面。
第三点,显然,通过实验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要重点体现在科学探究上,这点尤其重要。
第四点可以理解为整堂课的科学态度与责任的要求。
二、物理概念课的教学目标设计
物理概念反映的是物理事实中最本质的东西,也是学生进行理性分析并认识知识的第一步。只有抓住了物理事实的本质,才能分析各物理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更深层次的定律、原理和物理规律。所以,物理概念教学尤其重要,它是掌握物理规律的基础。而物理观念是指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在深入理解物理学科特征的基础上所获得的对物理本质的概括性认识。下面以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第三章第二节“磁感应强度”为例,对概念课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分析“磁感应强度”这节的教学任务、教学起点,并以物理核心素养为导向初步设计好教学目标。其次,结合物理概念课堂的特点,进一步深化其教学目标的意义。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的新课程内容标准要求是,知道磁感应强度。虽然内容标准言简意赅,但是学生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却存在一定的困难。根据教材的设计流程,即通过日常生活中各种宏观易见的电磁现象对磁现象有初步的了解,并通过类比之前学过的电场强度概念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认识到磁场的强弱也可以用磁感应强度来描述,并进一步探究通电导线在磁场中所受力的大小与电流大小、导体长度和磁感应强度之间的定量关系,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二)教学起点的确定(www.xing528.com)
从教材分析上来说,磁感应强度是在学习了电流的磁效应、磁场和地球的磁场等基础上提出的又一教学内容,它也是学生定量认识磁场的开始。本节内容既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而且,本节教材展示了物理学科的特点,即用实验手段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方法。从学生的学习情况而言,学生已经掌握了描述电场强弱的物理量——电场强度。学生通过类比的方法来学习描述磁场的物理量,从而知道不同磁体的磁场有强弱且一般不同,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另外,高二阶段的学生对事物具有比较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爱自己动手来操作实验,并能够独立解决一些物理问题。
(三)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确立教学目标
根据上面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起点来初步设计“磁感应强度”的教学目标,最终依据核心素养确立教学目标,表述如下:
1.物理观念
(1)知道通电导线在磁场同一位置中所受力的大小与电流强度、导线长度成正比。
(2)理解引入磁感应强度的目的是用来描述磁场的强弱。
(3)学生能够理解磁场强弱只和它所处的位置有关,且在同一位置处磁感应强度和通电导线长度、电流、导电导线所受的力和此处是否放入电流元无关。
2.科学思维
学生在探究描述磁场强弱的物理量中能进一步体会物理概念中常见的比值定义法的思想方法。
3.科学探究
(1)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观察、猜想、验证)。
(2)学生动手操作实验不断提高Dislabs.0软件处理数据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
(1)通过演示性探究实验,学生提升对于物理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2)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后,体会物理学研究的科学性,并不断关注物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感受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及物理世界的和谐统一。
(四)结合物理概念课堂的特点凸显物理观念
由于物理概念是观察、实验和科学思维相结合的产物,所以它能反映事物的客观属性和本质特征。而物理观念也以物理概念为基础进一步深化所形成,所以在物理概念课堂中为更好地凸显物理观念,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科学地选择物理知识点。物理观念的形成依托物理知识、物理概念为载体,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因此,确定物理观念首先要选择科学的物理知识点。而确定物理知识点首先要分析《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内容标准的要求,并以物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为基本依据。另外,要分析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学习需求,真正地体现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思想,并着眼于学生的素质教育和终身发展,精选有基础性、生成性、典型性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此外,由于学生是自由发展的个体,因此在选择知识上,也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兴趣和爱好,并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知识的建构过程中来。
第二,重视物理探究过程和物理思想方法的培养。物理观念的形成不仅包括对学科知识的概括和反思,也包括学生对物理探究过程、物理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总结反思。教师在培养学生的物理观念时,不仅要关注知识本身,更要注重对于情境的创设以及知识的重演过程。教师不用着急直接给出结论或物理概念,而应该步步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并使学生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活动,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并通过物理的探究过程来促进物理观念的构建。同时,也要帮助学生灵活地理解各种解决实际问题时的物理思想方法,如类比法、极限法、演绎法等,促使学生对于物理的知识理解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
第三,注重对于整体知识的概括、理解与迁移运用。物理观念不仅要求学生理解知识,更要组织学生学会自我概括总结,并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地迁移并运用。为帮助学生构建更加完整的知识结构,还应为学生搭建体验、评价和交流的平台,加深对知识结构体系的了解,并注意和相关相近知识的联系。同时,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做出及时、恰当的评价,帮助学生不断地去调整和优化学习策略。
第四,多鼓励学生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促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完成物理观念的提升,即能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提升自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