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是由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个人性格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结果,笔者将其整理归纳为以下四种因素。
1.学生自身的因素
(1)学生生理上的障碍。
学生生理上的障碍容易削弱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动力,智力、听力、视力等方面的障碍必然会妨碍其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不能集中、烦躁不安,从而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出现活动过多、骚扰他人等多种问题行为。
(2)学生情绪的自我保护。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往往集中在少数学生之中,而这部分学生往往成绩并不优秀。学生个体之间的学习能力天生存在着差异,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往往容易发生课堂问题行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更难以在学习上获得快乐及成就感,更容易对学习产生厌恶感。当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时,会自觉地进行情绪的自我调整。这种情绪的自我调整,其外在表现往往就是课堂问题行为,如“转移注意力”(做其他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宣泄”(大声喊叫)等。另一方面,他人优秀的成绩刺激了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使其更容易陷入自卑、苦恼的心境。为了维护其自尊心、排除消极情绪,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会不由自主地进行“自我安慰”,如产生“自己并非学习能力差,只是因为不愿意学习”等心理,这种心理将加剧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
2.教师教育失策
作为教师,有着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的责任,这种职责是天然的、不可推卸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上的失策会直接造成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这种失策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课堂管理的行为失范。(www.xing528.com)
教师在课堂中错误的管理,包括教师采取不闻不问的做法,放任学生,使得有问题行为的学生变本加厉,甚至影响到本来没有问题行为的学生,使得教学无法正常进行;还包括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做出过敏反应,对学生滥用体罚,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反感、怨恨或对立,使得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进一步升级。
(2)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
在职称评定、奖金发放等与学生成绩挂钩的压力下,一些教师过分关注学生的学业,对学生进行超负荷灌输。频繁的考试、课业负担过重、学生间的激烈竞争等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些压力累积到一定程度,就容易导致学生出现问题行为。
3.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有研究表明,父母不和、经常打闹的家庭的孩子,在课堂上也经常会表现出孤僻退缩、烦躁不安甚至挑衅滋事等行为。另外,家长的教育方式也会影响学生课堂上的行为。有的家长对子女娇惯溺爱、纵容放任、百依百顺,这种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甚至玩世不恭、放荡不羁的坏习惯;有的家长对子女粗暴严厉、动辄打骂,这种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弄虚作假、消极对抗,或冷漠孤僻、情绪异常。不良的家庭环境和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促使了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发生。
4.大班教学的必然产物
由于我国教育资源有限,且分布不均匀,学位数往往少于需要入读的学生人数。为了使所有适龄学生都接受义务教育,地方学校不得不采取大班教学模式。在我国,大班教学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现象在乡镇学校尤为突出,甚至会出现超百人的超大班。在这样的教室里,学生密度太大,教师难以管理,必然会产生大量的课堂问题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