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柏林条约》对塞尔维亚的影响及奥匈帝国角色

《柏林条约》对塞尔维亚的影响及奥匈帝国角色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塞尔维亚公国此时的情况与希腊王国相似。公民人人平等,因而没有成立上议院的可能性。此外,因为塞尔维亚公国的民主力量十分强大,上议院并不受大众欢迎。但出于保守考量,塞尔维亚公国内年满三十岁且拥有较少资产的人才有候选资格。此外,两个塞尔维亚人王朝之间的对立已经多次伤害了两个公国。当时所有的塞尔维亚人一致认为近东地区的历史巅峰时期即将到来。塞尔维亚公国产生的影响促进了保加利亚教育事业的发展。

《柏林条约》对塞尔维亚的影响及奥匈帝国角色

如果说阴谋家杀死米哈伊洛·奥布雷诺维奇是为了让卡拉乔尔杰·彼得罗维奇重新上台,那么塞尔维亚临时政府采取的措施则迅速摧毁了阴谋家们的希望。临时政府召集议会,选举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年仅十三岁的侄孙米兰·奥布雷诺维奇继承了空缺的王位。米兰·奥布雷诺维奇是奥布雷诺维奇家族的最后成员。随后,临时政府又任命三人组成摄政团,并由瑞斯蒂奇担任首领。摄政团成员任期三年,如有需要则酌情延期。摄政团立即按照米哈伊洛·奥布雷诺维奇提倡的方法对宪法进行改革。塞尔维亚公国此时的情况与希腊王国相似。公民人人平等,因而没有成立上议院的可能性。此外,因为塞尔维亚公国的民主力量十分强大,上议院并不受大众欢迎。但出于保守考量,塞尔维亚公国内年满三十岁且拥有较少资产的人才有候选资格。因此,在一百二十名成员中,仅有三十人被提名,占总人数的四分之一。因此,这一考量标准对议会中剩余四分之三的人有约束作用,如同市议员制度对市议会有约束作用一样。如果议会的参政权广泛,那么其立法特权就会较小。虽然行政部门理论上应对议会负责,但议会无权提议立法。事实上,宪法并没有书面所说的那样开放和自由,这种情况在巴尔干地区极其常见。虽然宪法重申了政府的审判自由,但出版社和公民个人实际上仍受行政部门控制。如果法律至高无上,则不会服从于律师。律师和国家官员都没有资格参加议会,但问题在于,农民工匠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五。律师和知识分子作为代表一同出席时就会和他们摩肩接踵,挤满整个议会厅。然而,知识阶级已在三十位提名者中找到了自己的代表。[1]

1869年宪法[2]的主要缺陷在于其民主性只是徒有其表。虽然议会是在自由选举权的基础上选举出来的,但从理论上来讲,议会的权力很小,事实上甚至更加局限。立法与行政分离,内阁大臣被排除在议会之外,结果阻碍了真正的责任内阁制的发展。行政部门的独断行为也如大众所推断的那样对责任内阁制造成了损害。而因为立法、行政和内阁大臣的分裂,宪法便成为解决现存问题的最佳途径。瑞斯蒂奇自称是“自由主义者”,并称反对派团体为“进步人士”和“激进分子”。“自由主义者”要求效仿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和普鲁士王国的中央集权模式。我们应该称其为“高效”党。“激进分子 ”要求效仿瑞士联邦模式,建立强大的地方政府,同时提倡“大塞尔维亚”政策。而“自由主义”宪法则在这些团体理想的相互冲突中站稳了脚跟。

1872年,新统治者米兰·奥布雷诺维奇年满十八岁,开始接手政府的管理工作,但瑞斯蒂奇仍保留任职。一个政府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个性,这一点在巴尔干地区更加典型。某个党派更看好黑山公国的尼古拉一世,希望将米兰·奥布雷诺维奇废黜掉。该计划如果能成功,那将改写塞尔维亚公国和黑山公国的历史。深谋远虑的尼古拉一世曾多次打击欧洲的外交官,他认为黑山公国过于狭小,不足以支持自己的雄心壮志。如果是在塞尔维亚公国,那么尼古拉一世的个性和能力或许能得到更好的施展,并取得更多重大成果。此外,两个塞尔维亚人王朝之间的对立已经多次伤害了两个公国。可悲的是,作为统治者的米兰·奥布雷诺维奇与尼古拉一世相差甚远。米兰·奥布雷诺维奇并未得到祖先的帮助,他的父母一生中遭遇过诸多谴责,而他自己则是在不良环境下接受的教育。更悲惨的是,米兰·奥布雷诺维奇在巴黎和贝尔格莱德也很不幸,过着无依无靠的生活。于是,米兰·奥布雷诺维奇很快便沉迷享乐,过度放纵。米兰·奥布雷诺维奇的政治才能或许能弥补其个人性格的缺陷,但他为满足一己私欲而牺牲国家利益的做法则让人们永远心存疑虑。米兰·奥布雷诺维奇那更加不幸的儿子的遭遇也是如此。在塞尔维亚人看来,爱国是一种美德,它可以弥补许多过错,而过度放纵就是犯罪。任何人或统治者都会因此沦为政治罪犯。犯下如此罪行的塞尔维亚统治者迟早都要退位或遭到暗杀。米兰·奥布雷诺维奇和亚历山大·奥布雷诺维奇注定要先后遭受这些惩罚。虽然这对父子的遭遇如此不幸,但毋庸置疑的是,二人的自私自利为整个国家带来了更多的不幸。

米兰·奥布雷诺维奇

米兰·奥布雷诺维奇一度得到命运的垂青。当时所有的塞尔维亚人一致认为近东地区的历史巅峰时期即将到来。老年人开始妒忌年轻人:“现在的年轻人着实幸运,他们将迎来一个美好的未来。”而在1789年之前,伏尔泰也同样妒忌当时还是年轻人的他们。米兰·奥布雷诺维奇正值年富力强的年纪,因此很多人认为他一定能走向辉煌。俄罗斯帝国曾提醒米哈伊洛·奥布雷诺维奇等待的时机却在1875年被米兰·奥布雷诺维奇等到了。黑塞哥维那再次爆发了起义。勇猛的黑山人再次穿过了边界。“古塞尔维亚”的塞尔维亚人想要再次将手伸向自由的贝尔格莱德同胞,但在此时又出现了新的关键因素。俄罗斯帝国正在进行军事武装并计划重建保加利亚,让这个国家起死回生,并唤醒人们对它尘封已久的记忆。塞尔维亚公国产生的影响促进了保加利亚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个顽强坚定的农民群体逐渐树立起民族自觉意识。1872年,保加利亚的国家实力终于得到大幅度提升。同年,在奥斯曼帝国政府的许可下,保加利亚成立督主教区[3],以制衡君士坦丁堡的希腊宗主教区。奥斯曼帝国想将保加利亚督主教区作为自己在欧洲部分的斯拉夫民族宗主教区,并对所有的保加利亚人进行控制和教育,无论保加利亚是在什么政府的统治下。因此,与塞尔维亚这样的独立宗主教区不同的是,保加利亚督主教区不是在限定领域内延伸为政治共同体,而是在更广泛的政治领域内扩展为语言共同体。保加利亚督主教区建成后便充当了极具影响力的宣传和密谋中心,成为近东地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自然也为土耳其人分裂基督徒做出了贡献。虽然保加利亚督主教区最终将希腊人和保加利亚人分离开来,却临时统一了南斯拉夫各国,而斯拉夫国家的统一则成了推动1877年到1878年俄土战争结束的重要事件。

黑塞哥维那和保加利亚的起义及黑山公国和塞尔维亚公国之间的战事都只是大战[4]之前的小规模冲突。黑塞哥维那或保加利亚的事件可参照近代奥斯曼帝国历史的相关课程,历史专业的学生对此都十分熟悉,因此无须详述。斯拉夫民族发动了一系列起义来反抗土耳其人的压迫,而土耳其人也对反叛者实施了野蛮的报复性屠杀。后来,奥斯曼帝国做出了关于实行仁政与改革的虚假承诺。与奥斯曼帝国外交立场不合的几个大国随后召开了会议。最终,独立的国家代表那些苦苦挣扎的民族采取了武装行动。

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

1876年年中,两任奥斯曼帝国苏丹[5]在短期内相继倒台。之后,精明蛮横的暴君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6]上台。塞尔维亚公国和黑山公国虽然都在1876年7月初向奥斯曼帝国宣战,但两国的命运和目的截然不同。尼古拉一世屡战屡胜,率军步步逼近莫斯塔尔,最终将奥斯曼帝国军队赶出了泽塔河谷。尼古拉一世的胜利迫使奥斯曼帝国达成停战协议。该协议中的条款对黑山公国十分有利。

亚历克斯奈茨战役

然而,即使有一位俄罗斯帝国将军的指导,米兰·奥布雷诺维奇大公也仍然踌躇不前,屡战屡败,并且只能依赖于俄罗斯帝国的援救。米兰·奥布雷诺维奇似乎没有一点与黑山公国合作的意向,因为他只将为数不多的军力派往了西部和南部。主力军想同保加利亚起义者一起行动,但这些保加利亚起义者无法提供有效帮助。而在奥斯曼帝国将军的带领下,一支奥斯曼帝国军队仍在向摩拉瓦进军。这位将军就是后来著名的“常胜将军奥斯曼·努里”。俄罗斯帝国将军带领的军队人数只有对手的一半,因而除了进行防御之外别无他法。在自己的军队四处溃败时,米兰·奥布雷诺维奇仍在以国王的身份接受敬礼。塞尔维亚人对这类事情倒也见怪不怪了。亚历克斯奈茨沦陷了。1876年10月29日,塞尔维亚公国军队在克鲁舍瓦茨惨败。于是,奥斯曼帝国便掌控了通往贝尔格莱德的战略要道。以奥斯曼帝国的兵力,贝尔格莱德必将沦陷。在最后关头,因为俄罗斯帝国及时伸出了援手,塞尔维亚公国才幸免于难。这是历史上第二次俄罗斯帝国为塞尔维亚公国提供重大援助。1876年10月31日,俄罗斯帝国大使告知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奥斯曼帝国必须于四十八小时之内与塞尔维亚公国签署停战协议。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首次领略了委婉让步的艺术,于是向塞尔维亚公国屈服。1877年3月1日,原本期限为两个月的停战协议继续延长,最终演变成了和平条约[7]。该条约规定,一切保持现状。米兰·奥布雷诺维奇只是在战时损失了一些士兵。

1876年冬天,各大国在君士坦丁堡召开了会议。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企图吸引大国的注意力,于是制定了一系列博人眼球的政策。这些政策日后被其竞争对手效仿,对奥斯曼帝国造成了致命后果。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突然宣布奥斯曼帝国变为君主立宪制国家。这个消息震惊了世界各国。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的做法表示赞许的人发现,这位自由主义革新者颇有先见之明。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为立法机关设立了两个议院,而鲁莽的塞尔维亚公国和希腊王国民主人士[8]则都忽略了这一防御措施。然而,这一计划似乎并未能欺骗各国外交官太久,甚至连前来君士坦丁堡参会并对改革奥斯曼帝国弊端持有切实想法的索尔兹伯里侯爵罗伯特·盖斯科因·塞西尔[9]也对该计划置之不理。在1877年4月底之前,俄罗斯帝国与罗马尼亚结盟并向奥斯曼帝国宣战。同时,一向对俄罗斯帝国的意愿十分敏感的黑山公国也选择对奥斯曼帝国宣战。尼古拉一世再次取得了辉煌的成功,他不仅率军将奥斯曼帝国军队赶出了泽塔河谷,而且征服了黑塞哥维那的部分领土。到达斯匹萨海边后,尼古拉一世便满足于既得成就。一见到大海,尼古拉一世便赋诗一首,从此开始了另一种追求[10]。塞尔维亚公国决定与奥斯曼帝国作战到底的态度,因战败而开始动摇,结果在奥斯曼帝国军队完全被击败之前都不敢再轻举妄动。

索尔兹伯里侯爵罗伯特·盖斯科因·塞西尔

奥斯曼帕夏投降

虽然奥斯曼帕夏多次取得了辉煌胜利,但最终还是于1877年12月10日在普列文[11]投降。米兰·奥布雷诺维奇认为行动和向奥斯曼帝国宣战的时机已经成熟。塞尔维亚公国军队虽然只有不到五万人,但其得益于保加利亚的起义、俄罗斯帝国的胜利和奥斯曼帝国的混乱,因而也算取得了成功。塞尔维亚公国军队领袖们从战败中吸取教训,震慑了对付巴尔干地区的奥斯曼帝国左翼军队,同时与黑山公国在新帕扎尔桑贾克展开合作。一支塞尔维亚公国军队在皮罗特打败了奥斯曼帝国军队。皮罗特位于现在的保加利亚边界。米兰·奥布雷诺维奇带领另一支军队进入了尼什。这是一座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塞尔维亚老城。最后,塞尔维亚公国军队在弗拉尼亚取得了第三场胜利,从而进入了科索沃平原。这片平原上承载的历史与诗歌的记忆在每个塞尔维亚人的心里都弥足珍贵。经历了五个世纪的沉寂后,塞尔维亚人开始全副武装,重获自由,歌颂着克尼兹拉扎尔。塞尔维亚公国昔日荣耀的重现似乎指日可待。

随着俄罗斯帝国军队大获全胜,阿德里安堡沦陷,马莫拉(Marmora)海域的大英帝国舰队成了奥斯曼帝国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如果没有大英帝国舰队的倾力相助,都不知道俄罗斯帝国及其联盟还能取得多大的成就。1878年3月3日,奥斯曼帝国与俄罗斯帝国代表签订了《圣斯特凡诺条约》[12]。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巴尔干地区斯拉夫民族的理想到达巅峰。塞尔维亚公国即将夺回尼什及其他大片领土,而黑山公国则想将势力扩张到斯匹萨海岸和安蒂瓦利——这里几乎与塞尔维亚公国相邻。然而,俄罗斯帝国这一系列计划的本质是要建立一个“大保加利亚公国”并借此从巴尔干地区获取利益。简而言之,独立的保加利亚大公国想要吞并奥斯曼帝国于1913年割让给巴尔干同盟的最重要的一部分领土。此时的保加利亚大公国就已经包括了近代范围的领土,还有整个马其顿王国以及塞尔维亚王国和希腊王国的其他地区。[13]

奥托·冯·俾斯麦

《柏林条约》后的巴尔干半岛

“大保加利亚公国”的计划实现了保加利亚人所有的诉求。后来,保加利亚学校的每间教室都有一张标注着《圣斯特凡诺条约》规定的边界的地图,由此便可以看出该计划对后来的保加利亚历史的重要性。保加利亚大公国未来所有政策的目的都是将领土扩张到这些边界。有人认为保加利亚人最终要建立纯粹的南斯拉夫国家,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希腊王国想要获得马其顿部分领土和爱琴海沿岸地区的要求原本一直为《圣斯特凡诺条约》所拒绝,但最终在1913年的部署[14]中得到了比较满意的解决。然而,《圣斯特凡诺条约》拒绝希腊王国的要求的主要原因是,奥斯曼帝国想占有大英帝国和奥匈帝国的部分领土,从而阻碍俄罗斯帝国实现其诉求。后来,《柏林条约》[15]满足了奥斯曼帝国的要求。《柏林条约》规定归还奥斯曼帝国的部分领土,同时允许奥匈帝国占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在《柏林条约》签订时,奥托·冯·俾斯麦自愿充当“可靠的中间人”,但他似乎始终都在支持奥匈帝国。关于《柏林条约》的细节,我们至今所关切的仅是其对塞尔维亚公国的命运造成的影响。保加利亚大公国的领土面积大大缩减,最终成为多瑙河与巴尔干之间的一个自治附庸公国。俄罗斯帝国仍寄希望于领土缩减的保加利亚大公国和被遗弃的塞尔维亚公国。在俄罗斯帝国谋到好差事的一名塞尔维亚公国代表被告知为奥匈帝国效力。这一举动的结果在《柏林条约》中有所体现。奥匈帝国占领并统治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但仍承认奥斯曼帝国苏丹在这些地方的权利。奇怪的是,这种回避性的外交策略竟让塞尔维亚人深感慰藉。因为这样一来,塞尔维亚人认为奥匈帝国只是暂时占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等到奥斯曼帝国统治被推翻时,波斯尼亚的塞尔维亚人必将与东部和南部的同胞统一起来。《柏林条约》承认黑山公国完全独立,并使黑山公国的领土大大增加。虽然奥匈帝国从黑山公国手中夺走了斯匹萨,但安蒂瓦利及后来的杜尔奇尼奥都准许黑山公国进入海岸,即使是以很大程度的抵消特许权价值为条件。众所周知,尼古拉一世对割让领土备感愤怒,但如果他拒不交出领土,那么亚得里亚海的形势就有可能发生重大变化,因为原本部署在那里的兵力将会控制科托尔湾海港的入口。塞尔维亚公国获得了一系列让步,包括完全承认其独立地位,获得面积可观的领土——这部分领土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塞尔维亚公国原本的边界几乎是从亚历克斯奈茨径直向东西两侧延伸。而新增领土则东起皮罗特,南到弗拉尼亚,再从弗拉尼亚到波斯尼亚边界,即乌西茨西南方向约二十英里处的位置,形成了一个不规则的三角形区域。尼什这一重要城市也在该区域内。

然而,塞尔维亚公国并无收手之意,它想要的是整个“古塞尔维亚”和科索沃地区,以及新帕扎尔桑贾克、马其顿及维丁。虽然塞尔维亚公国已经向俄罗斯帝国提出了这些要求,但这些要求或许并不会得到满足。塞尔维亚公国还要求扩大在“古塞尔维亚”及新帕扎尔塞尔维亚语区的统治权,这一要求十分合理。塞尔维亚公国实际得到的地区有皮罗特。在皮罗特,有很多人使用保加利亚语,而保加利亚的一些村子使用的却是塞尔维亚语。毫无疑问,塞尔维亚公国要求占有“古塞尔维亚”一事被拒与奥匈帝国有关。塞尔维亚公国不断壮大,并对匈牙利南斯拉夫人和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波斯尼亚南斯拉夫人影响巨大,这令哈布斯堡王朝感到十分震惊。遗憾的是,与会的外交官们不太了解争议地区的历史和地理,而奥匈帝国还在利用这些外交官为自己谋取利益。在匈牙利的久洛·安德拉希伯爵[16]的巧妙指导下,奥匈帝国的政策开始倾向于反南斯拉夫国家,或者说至少是反塞尔维亚公国的。久洛·安德拉希的目的无疑就是让南斯拉夫民族四分五裂。根据《圣斯特凡诺条约》原来的规定,黑山公国和塞尔维亚公国的边界几乎在新帕扎尔桑贾克接壤。但《柏林条约》又对此做出了改动,致使奥匈帝国占领了新帕扎尔桑贾克。该地区从黑山公国的塔拉河向上延伸,跨越利姆河。这样一来,奥匈帝国领土带或奥斯曼帝国领土便阻断了塞尔维亚人通往黑山公国或海边的所有途径。塞尔维亚公国因无法再进行海上出口贸易而导致商业损失严重。奥匈帝国还增强了在新帕扎尔的警戒,断绝了塞尔维亚公国与黑山公国的一切军事合作,从而造成了塞尔维亚公国的重大战略损失。桑贾克是奥匈帝国的桥头堡。奥匈帝国可以经此进入奥斯曼帝国并直接与之联系。桑贾克的大型港口和无限商机还将为“德意志东进活动”开辟道路,同时为奥匈帝国与萨洛尼卡之间的贸易提供便利。

久洛·安德拉希

久洛·安德拉希无疑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俄罗斯帝国为了获胜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而久洛·安德拉希却只用了纸和笔。俄罗斯帝国剥夺了同盟国罗马尼亚的领土,将领土严重缩减的保加利亚设为自治公国,同时还背弃了塞尔维亚公国。而奥匈帝国没有进行任何斗争便占领了两个富有的省,剥夺了黑山公国的斯匹萨及塞尔维亚公国的“古塞尔维亚”,并对塞尔维亚公国两个小州之间的领土分割进行了干预。对于俄罗斯帝国而言,《柏林条约》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的联合。虽然比不上奥匈帝国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获得的利益,但无论如何,《柏林条约》带来的结果对奥匈帝国都是有利的。俄罗斯帝国在战争中获胜,而奥匈帝国则在《柏林条约》中取得了利益。

大英帝国的政策倾向于支持奥斯曼帝国,于是便与俄罗斯帝国形成抗衡关系。大英帝国首相威廉·尤尔特·格莱斯顿的政治洞察力并不一定总是正确的,但他仿佛预见到了自由将会在巴尔干地区产生的效果。威廉·尤尔特·格莱斯顿说道:“人们会对阻碍俄罗斯帝国扩张的行为表示反对。自由者的胸怀中没有任何隔阂。俄罗斯帝国的发展也不应有任何阻碍!”近代大英帝国东部最优秀的大使威廉·怀特爵士的判断、奥托·冯·俾斯麦的观点,以及此后一代人的全部经历,都证实了威廉·尤尔特·格莱斯顿预言的真实性。随着巴尔干各国逐渐获得自由,其民族自觉意识也随之建立起来。当初被俄罗斯帝国背弃的塞尔维亚公国如今成了它的同盟国;当初俄罗斯帝国一手建立的保加利亚大公国如今却和它势不两立;而俄罗斯帝国为独占奥斯曼帝国所精心谋划的措施,以及原本得到大英帝国支持的改革承诺,最后都付之东流。这一切都非常讽刺。和保加利亚大公国当初感激俄罗斯帝国一样,奥斯曼帝国对大英帝国也满怀感激。

1878年,奥匈帝国企图占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这或许能以这两个省需要强有力的管理为借口。各国一致认为奥斯曼帝国应该退出。毕竟,除了奥匈帝国,还有哪个国家可以来征服这里呢?最后,大家会发现,攻克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绝非易事,而且代价高昂。同时,后期的管理工作也必将超出任何国家的能力范围。因此,唯有一个足够强大的国家才能做到。因此,除了由奥匈帝国来占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之外,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大英帝国和奥匈帝国原本似乎要阻止俄罗斯帝国成为波斯尼亚的保护国。国际行政机构或许可以成为波斯尼亚的保护国,但就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此类尝试的历史经验来看,没有任何一个政府能在对上述这两个省的管理上投入与奥匈帝国同等的资金或精力。然而,可以确定的是,虽然奥匈帝国政府比奥斯曼帝国政府更现代化、更先进且更高效,但奥匈帝国从未得到过伊斯兰教徒或东正教南斯拉夫人的支持。

亚历山大·戈尔恰科夫

奥匈帝国针对黑山公国和塞尔维亚公国所采取的政策似乎不具备任何防守性。据说,俄罗斯帝国的亚历山大·戈尔恰科夫[17]曾亲自建议塞尔维亚公国首席谈判代表瑞斯蒂奇寻求奥匈帝国的好职位。迫于多重事件造成的压力,塞尔维亚公国开始依附奥匈帝国,与黑山公国分隔,同时被奥匈帝国领土三面环绕起来。塞尔维亚公国的港口数量大幅减少。因为奥匈帝国表示,关税将会摧毁塞尔维亚公国的主要贸易,即生猪贸易。瑞斯蒂奇是一位爱国主义者,在1880年与奥匈帝国的商业谈判中,他坚持维护塞尔维亚公国的经济独立,导致奥匈帝国对瑞斯蒂奇的态度感到十分愤怒。米兰·奥布雷诺维奇大公展现出自己的手段,他罢免了一位有反奥匈帝国倾向的大臣。新任大臣将巨额资金投入铁路支出,增加国债,结果使这个原本已经十分匮乏的农业国家的财政收入变得更加紧张。

与此同时,因不满奥匈帝国统治,在波斯尼亚和桑贾克的南斯拉夫民族居民中产生严重的争议和混乱。克罗地亚和匈牙利的塞尔维亚人也同样怨声载道。令塞尔维亚人感到惊讶和愤慨的是,米兰·奥布雷诺维奇对塞尔维亚人的这些举动毫不同情,反而在本国镇压他们为自己争取利益的游行示威活动。据说,米兰·奥布雷诺维奇之所以有这样的举动,是因为他和奥匈帝国在1881年签订了秘密公约。该秘密公约后来使米兰·奥布雷诺维奇在塞尔维亚人心中变得声名狼藉,一如《多佛尔条约》[18]毁掉了查理二世[19]在英国人心目中的形象一样。米兰·奥布雷诺维奇和查理二世受人指责都是因为他们身为国王却出卖国家为自己谋取私利。负责签订该公约的人是切多·米亚托维奇[20]。他后来担任了外交部大臣并成了塞尔维亚最有能力也最正直的大臣之一。该公约一直维持到1889年。其内容是米兰·奥布雷诺维奇承诺放弃波斯尼亚境内塞尔维亚人的利益,以此作为对奥匈帝国支持塞尔维亚占领瓦尔达河谷[21]的回报。奥匈帝国立刻获得了利益。塞尔维亚却只得到一点含糊不清而又遥遥无期的承诺。双方因此产生了异议。无论签署秘密公约最初的目的是什么,最后的结果都是塞尔维亚依附了奥匈帝国。据说,米兰·奥布雷诺维奇的儿子亚历山大·奥布雷诺维奇曾称该公约的签订是一种“叛国行为”。后来,彼得一世又给出了另一种说法:“自由无法也不可能在奥匈帝国周边地区蓬勃发展,这是封建国家的本质。早在奥布雷诺维奇时代,奥地利帝国就安排好了一切,而塞尔维亚仅仅是奥匈帝国的附庸国,在1881年的条约中就放弃了自己所有的权利,因而再无自由可言。”彼得一世的说法无疑是最广为流传,也很可能是最真实的一种说法。

米兰·奥布雷诺维奇的处境迅速恶化。相比黑山公国的南斯拉夫民族统治者,米兰·奥布雷诺维奇简直颜面尽失。尼古拉一世将一个女儿嫁给在黑塞哥维那起义[22]中英勇奋战的彼得一世,以此来表示对米兰·奥布雷诺维奇的敌意。后来,彼得一世与父亲及祖父一样,成了塞尔维亚的统治者,但在晚年又遭到流放。尼古拉一世明确表示,身为最古老的塞尔维亚民族的首领,他视自己为所有塞尔维亚人的领袖。很多人认为,尼古拉一世在战争中所向披靡,管理国家时足智多谋,还会写塞尔维亚白话诗歌,他在各方面都远胜米兰·奥布雷诺维奇。米兰·奥布雷诺维奇只会在肆意的暴乱中挥霍人们的财富和自己的精力。1882年,米兰·奥布雷诺维奇担任国王,但这并没有唤起人们的热情。1883年,塞尔维亚爆发了起义。拥护经济发展和地方政府的激进党参与了一场密谋,企图以彼得一世的名义恢复卡拉乔尔杰·彼得罗维奇家族的统治。最终,起义失败,反叛者遭到了更加残酷的惩罚,很多人被枪毙,而其他人也受到了严酷处置。激进党首领尼古拉·帕希奇逃亡,后来成为塞尔维亚总理。米兰·奥布雷诺维奇对外懦弱无能,对内残酷压迫民众,肆意挥霍,最终导致民心尽失。米兰·奥布雷诺维奇只差一步就会彻底身败名裂,那就是被另一个巴尔干国家打败。

黑塞哥维那起义中的黑塞哥维那难民

尼古拉·帕希奇

根据1878年本杰明·迪斯雷利执意做出的安排,巴尔干南部的保加利亚部分被以“东鲁米利亚[23]”的名义割离巴尔干地区,成为奥斯曼帝国下属的自治省。1885年,东鲁米利亚人发动起义,废黜了当地的奥斯曼帝国帕夏,同时与保加利亚北部实现统一。威廉·怀特爵士在索尔兹伯里侯爵的指示下,坚定支持这次起义,因为这是顺应民意的。大英帝国在外交方面听取了威廉·尤尔特·格莱斯顿的训诫,认识到自由的重要作用并付诸行动。俄罗斯帝国对保加利亚的幻想破灭,便开始对其进行言论攻击。奥匈帝国则煽动塞尔维亚采取行动对抗保加利亚。

很难确定米兰·奥布雷诺维奇在此时攻击保加利亚的动机。民众的压力似乎并未对米兰·奥布雷诺维奇造成太大的影响。米兰·奥布雷诺维奇向来也会忽视这种压力。或许,他寄希望于领土的扩大和国家威望的提高能使人们甘愿接受战争。然而,这场战争怎么看都是一场冒险,但米兰·奥布雷诺维奇几乎没有为确保战争的胜利采取任何措施。1885年11月的第二个礼拜,米兰·奥布雷诺维奇以领土补偿的要求被拒绝为由向保加利亚宣战。米兰·奥布雷诺维奇率领的军队规模小,装备差,整体士气低落。亚历山大·卡拉乔尔杰维奇大公的士兵虽然是粗野的农民,但人数众多,并且士兵们都对首领充满信心。1885年11月17日,双方军队在斯利夫尼察交火。1885年11月19日,塞尔维亚军战败,被迫撤退到皮罗特。保加利亚军队随后攻入此地。1885年11月28日,奥匈帝国发出最后通牒,迫使亚历山大·卡拉乔尔杰维奇大公达成停战协议。1886年3月,双方签署了和平条约。一切恢复平静。米兰·奥布雷诺维奇逃回了贝尔格莱德,结果遭到了塞尔维亚人唾骂。人们称米兰·奥布雷诺维奇本人简直和他那低下的军事能力及拙劣的外交技巧如出一辙。塞尔维亚人宁死也不愿奥匈帝国拯救他们。

娜塔丽·奥布雷诺维奇

米兰·奥布雷诺维奇的统治生涯极不光彩,他即将采取最后一次行动。米兰·奥布雷诺维奇与美丽的妻子娜塔丽·奥布雷诺维奇产生了分歧,并不断对其进行凌辱。这场家庭纠纷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因为娜塔丽是亲俄派,而米兰·奥布雷诺维奇是亲奥派。这位王后意志坚强,凭借美貌与政治立场在重要的政治中心赢得了同情与支持。米兰·奥布雷诺维奇做出了一系列侮辱她的事,包括散布丑闻,甚至不惜违反东正教会信条提出离婚。米兰·奥布雷诺维奇虽然成功地侮辱了娜塔丽,但自己的名誉也严重受损,因而不得不试图转移公众的注意力。米兰·奥布雷诺维奇逃到破产的巴尔干政客们的最后一个避难所,像当初的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一样,承诺为国家颁布自由宪法。米兰·奥布雷诺维奇的民主热情令人耳目一新。如果他足够有诚意,那么这种民主热情必能成为塞尔维亚的一大优势。1889年,委员会代表全国所有党派起草新宪法,目的在于修正1869年宪法的缺陷。起草新宪法一事多少也归功于米兰·奥布雷诺维奇的建议。他一向都不缺乏智慧。民主已是大势所趋。公民权利意识得到广泛普及。出版自由指日可待。律师也将参与到议会中,即便国王仍保留了任命部分议会人员的权力。宪法的真正意义更在于统治者的诚意,而不是其各项条款。这一事实在巴尔干地区更加明显。因此,1889年1月2日,米兰·奥布雷诺维奇国王强迫议会不经商讨便通过了整部宪法。这一举动是有预兆的。人们或许会以为米兰·奥布雷诺维奇国王不可能再有任何惊世骇俗之举了,但他偏偏还给人们准备了一个惊喜。1889年3月6日,米兰·奥布雷诺维奇让位给儿子亚历山大·奥布雷诺维奇。至此,米兰·奥布雷诺维奇已统治了二十余年,但也只有三十五岁。人们都说米兰·奥布雷诺维奇已经彻底被维也纳征服,但征服他的并非维也纳的运动场,而是咖啡与音乐。米兰·奥布雷诺维奇对娱乐无可救药的热爱毁掉了他那远远超乎常人的才智,更对整个国家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米兰·奥布雷诺维奇将政府移交给了以瑞斯蒂奇为首的三位摄政王。在米兰·奥布雷诺维奇十三岁的儿子亚历山大·奥布雷诺维奇成年之前,瑞斯蒂奇将代其执政。米兰·奥布雷诺维奇这位前国王在塞尔维亚又生活了很久,不仅多次与已经离异的王后发生了令人难堪的争执,而且对国家造成了更多的混乱。最后,米兰·奥布雷诺维奇终于认识到自己的这些行为对国家的危害之深,便与深受其害的前妻达成了正式和解,并双双离开了塞尔维亚。与此同时,瑞斯蒂奇召集激进派成立了权力机构。总体而言,激进党的政策虽然最符合塞尔维亚的国情,但也未能有效抑制奢靡的现象或提升政府管理水平,因而最终被废除。之后,自由党上台。虽然亚历山大·奥布雷诺维奇的出身和环境都不乐观,但他很快就彰显出了自己的意志。亚历山大·奥布雷诺维奇采取的措施之一就像理查二世[24]一样,宣布了自己的获胜票数,又像理查三世[25]一样,加强了自己的统治。

亚历山大·奥布雷诺维奇

1893年4月,十七岁的亚历山大·奥布雷诺维奇邀请几位摄政者共赴晚宴,然后命人将他们当场逮捕,他宣布自己已经成年并解散了议会。1894年,亚历山大·奥布雷诺维奇处置了激进党,废除了相对民主的1889年宪法,恢复了1869年宪法,同时再次剥夺了人们的出版自由并对出版社施以恐吓。令众人吃惊的是,米兰·奥布雷诺维奇于1897年回到了塞尔维亚,并担任了军队总司令。米兰·奥布雷诺维奇最后一次现身,对激进党人和亲俄分子进行了残酷迫害,但从另一方面来讲,米兰·奥布雷诺维奇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重组军队,因而他回归塞尔维亚也不算是一件坏事。米兰·奥布雷诺维奇采取的措施无疑使塞尔维亚日后的军事重组工作迈出了第一步,但某位法官不光彩的恐吓行为导致公共道德受损。同时,米兰·奥布雷诺维奇的措施也因此受阻。米兰·奥布雷诺维奇支持所有可以“察觉”亲俄分子的手段。亲俄分子需要用鲜血来赎罪,从而为自己的爱国主义偏见付出代价。

德拉加·马申

沙皇尼古拉二世

亚历山大·奥布雷诺维奇性格顽劣,但精力充沛。他在1900年8月结婚的消息让所有人大吃一惊。亚历山大·奥布雷诺维奇的妻子德拉加·马申原来是个寡妇,她的性格和情感状况使她没能做好一名妻子,更使她无法成为一名母亲。亚历山大·奥布雷诺维奇的这场婚姻是奥布雷诺维奇家族最后两代统治者所有丑闻当中最严重的一次,可谓一级政治失误。米兰·奥布雷诺维奇也曾对这桩婚姻表示反对,并从塞尔维亚引退,后于1901年在维也纳驾崩。塞尔维亚全体人民将这场婚姻视为民族的耻辱,而俄罗斯帝国则趁此机会与塞尔维亚重归于好。沙皇尼古拉二世[26]最先向新王后道贺,并派了一支代表团作为男傧相[27],此事进一步加深了这种耻辱。亚历山大·奥布雷诺维奇造成的这次污点是永远消除不掉的。为了让自己更得民心,亚历山大·奥布雷诺维奇便赦免了激进党派,甚至还颁布了新的宪法,并由上议院赋予宪法权威。关于其中的规定,笔者在此处就不做赘述了,但亚历山大·奥布雷诺维奇所有安抚群众的权宜之计都是徒劳无功的。不满的群众开始支持卡拉乔尔杰·彼得罗维奇。于是,1902年,科卢巴拉爆发了起义并扩展到了其他地区。1903年4月,亚历山大·奥布雷诺维奇开始对付自己的老仇敌激进党派。他暂停实施宪法,然后颁布了更残酷的戒严法,让人们在对比中体会到宪法的好处。亚历山大·奥布雷诺维奇严厉地清除了所有对他不利的公民和法律,随后傲慢地恢复了先前停用的宪法,并向全国保证将会实行仁政,但他的承诺来得太迟了。人们不可能再信任一个向来只注重一己私利的人。

要想理解接下来发生的丑恶悲剧,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当时确切的政治局势。德拉加·马申王后将丈夫亚历山大·奥布雷诺维奇玩弄于股掌之中,并一度企图诱使他任命自己的兄弟为大臣。德拉加·马申产生的威胁还不止于此。人们都知道德拉加·马申王后不能生子,但她明确表示要找一位继承人。有传闻说,詹姆斯二世[28]的儿子在1688年一出生便夭折了。有人借助长柄暖床炉将冒名顶替的孩子带进了皇宫。此时便有人控诉德拉加·马申,竟要在塞尔维亚这样易怒而狂热的人民面前,让“长柄暖床炉事件”在20世纪的现实生活中重演。德拉加·马申曾假装分娩,但没有成功。传言德拉加·马申还企图给亚历山大·奥布雷诺维奇捏造一个私生子,或将王位继承人篡改为自己的兄弟。亚历山大·奥布雷诺维奇的暴行已然恶劣至极,但德拉加·马申的阴谋和罪行更是变本加厉,而正是这些阴谋和罪行激发了塞尔维亚人一种近乎独特的国耻意识和愤怒感。无论是亚历山大·奥布雷诺维奇,还是德拉加·马申或她的兄弟,他们所有的政敌的生命都处于危险之中,并且这个国家随时都可能蒙受更多不可挽救的耻辱。德拉加·马申的势力必须被迅速清除掉。毕竟,亚历山大·奥布雷诺维奇会一直支持她到最后一刻。无论从何种意义上来讲,此时发动政变都是合理的,而这对可悲的夫妇遭到废黜并被和平放逐一事,也不会受到任何正义者的谴责。然而,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被废黜及米兰·奥布雷诺维奇被流放的事情说明,和平手段并不总是能解决问题。此外,巴尔干人民并不习惯于通过最符合宪法的方式解决与统治者之间的冲突。的确,在亚历山大·奥布雷诺维奇的统治下,起义必然是唯一的反抗方式。唯有起义能给人们带来真正的安全,但起义最终失败。极端主义者故技重演,又开始了密谋。

亚历山大·奥布雷诺维奇与德拉加·马申

1903年6月10日,争取到一部分士兵并获得政客支持的军官们进军贝尔格莱德王宫,无情地杀害了国王和王后。受害者随后又遭到了严重的侮辱。德拉加·马申的两个兄弟和她手下的两位大臣也惨遭杀害。无论如何,凶手残忍无情的暴行都是不可原谅的。然而,这些可怕的事件虽然使凶手在所有欧洲人眼中形象大跌,但没能在塞尔维亚引起同样程度的愤慨。虽然真正的密谋只掌握在相对少数人手中,但不满的情绪已经开始四处蔓延。人们已经在丑闻和耻辱的噩梦中压抑了太久,因而他们将这最后一位奥布雷诺维奇成员之死视为解脱,并欣然接受了这件事。因此,在亚历山大·奥布雷诺维奇这颗毒瘤被铲除之后,塞尔维亚并未对此事进行详查。奥匈帝国和俄罗斯帝国急于确立新的塞尔维亚政府,但其他大国则纷纷撤回了代表团,以示对亚历山大·奥布雷诺维奇之死的憎恶。这一举动后来也取得了良好的结果。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暂停了在亚美尼亚的工作,转而煽动阿尔巴尼亚人、希腊人和保加利亚人在马其顿互相残杀,他还对恶劣的贝尔格莱德午夜罪行表示抗议,并颇有一丝讽刺的意味。[29]最后一位合法的奥布雷诺维奇家族成员亚历山大·奥布雷诺维奇驾崩后,弑君者便召集议会召开会议。议会将塞尔维亚王位授予彼得一世,而彼得一世也接受了王位。即位之后,彼得一世立即对1903年宪法做出调整并将其重新采用。该宪法规定,选举权由且仅由社会中最贫困的群体享有。该宪法还提出了比例代表制,并对议会中受过教育的代表们组成的特殊代表团做出了进一步规定。(www.xing528.com)

与他之前的任何一位统治者相比,彼得一世的执政环境都要更加糟糕。彼得一世的国家为世界各国所不齿。欧洲多国君主也刻意回避他,而他却要在花甲之年统治一个如此动荡的民主国家。然而,彼得一世虽然为人谦逊,也无太多辉煌业绩,但具备其他令人尊重的品质。据说他从未帮助或煽动过反叛者,并且早年也不乏荣誉。譬如,彼得一世曾在1870年的战争[30]中为法兰西英勇奋战并获得了奖章。1875年,他在黑塞哥维那组织并领导了一支小规模起义军队。彼得一世曾将约翰·穆勒的《论自由》译为塞尔维亚语。这本译作更能体现他对和平的追求。毋庸置疑,他为人真诚善良,而且他的谨慎和公正也给人们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彼得一世时期的统治一直都十分温和而开明,这在塞尔维亚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在彼得一世统治时期,塞尔维亚国内的出版社首次获得相对自由。同时,君主的宗旨和行为也开始真正合乎宪法的规定。然而,彼得一世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因为他将自己能够继承王位归功于杀死上一任国王的人,但他逐渐向塞尔维亚人展示了欧洲国家因藐视民意而引发的灾祸,而正是通过这一举动,彼得一世才逐渐摆脱了谋杀亚历山大·奥布雷诺维奇的罪名。1906年,彼得一世终于铲除了最后一批弑君者。彼得一世面临的另一困难是长子乔治·卡拉乔尔杰维奇。乔治·卡拉乔尔杰维奇的鲁莽和愚笨引发了贝尔格莱德民众的不满。在1909年危机[31]爆发期间,这个无能的继承人被迫放弃了王储之位,转由彼得一世的次子亚历山大·卡拉乔尔杰维奇继承。亚历山大·卡拉乔尔杰维奇在各方面都足以迎接接下来命运的考验。他在巴尔干战争中彰显出的英勇气魄,加以平日里和蔼可亲、能力出众的特质,令塞尔维亚乃至姊妹国黑山公国都印象深刻。彼得一世的政策不仅使塞尔维亚从因政治混乱造成的疲乏和耻辱中得到缓解,而且使塞尔维亚在一段时期内恢复繁荣并实现了收支平衡。上述这些成就为日后塞尔维亚出色的外交政策和军事胜利奠定了基础。

彼得一世向世人证明,一位审慎而温和的统治者能够使塞尔维亚从米兰·奥布雷诺维奇和亚历山大·奥布雷诺维奇的恶行造成的创伤中恢复过来。彼得一世的努力也换来了他最希望得到的回报,那就是自由的农民们对他的爱戴和赞扬。塞尔维亚人情绪高昂,精力充沛。他们对于死亡的蔑视,以及年迈的彼得一世召集的光荣集会,无不显示着奇迹仍在以卡拉乔尔杰·彼得罗维奇的名义存在于塞尔维亚。

塞尔维亚的政治过往丰富多彩,且充满了不确定性。中世纪的塞尔维亚虽然进行了大量军事和文化活动,但并没有体现出太多政治凝聚力或民族团结性。如今的塞尔维亚也面临着同样的困难。因为塞尔维亚人民躁动的民主精神阻碍了国家发展,破坏了社会稳定,从而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实行。塞尔维亚人经受了数百年的奴役。所有的高级政府机关都变得萎靡不振。地方民众的情绪则走向了极端。最终,塞尔维亚终于产生了一种民族性的文明精神。塞尔维亚的农民对政治颇有兴趣,这一点与希腊王国农民相似而与保加利亚农民不同。和许多其他众多频繁征战的民族一样,塞尔维亚人对严肃的劳动艺术有抵触情绪,他们喜欢吟唱民谣,打磨武器,谈论政治,却不喜欢在田间劳作。[32]塞尔维亚人没有贫穷的压力或财富的诱惑,却凶猛易怒,难以满足。因此,持续的动乱给低水平的密谋者和机会主义者提供了便利。即使政府没有失策,塞尔维亚实现政治稳定的难度也大于希腊王国和保加利亚。虽然塞尔维亚历尽艰难困苦,直到20世纪初才实现政治稳定,但还是出现了一些令人欣慰的迹象。一个智商水平极高的知识阶层正在逐渐形成。塞尔维亚的确产生了一批雄才大略的外交官和政治家,以及一批优秀的学者和语言学家,但塞尔维亚缺乏组织能力,经济处境艰难,因而大大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塞尔维亚人的教育普及率依旧很低。受教育人口仅占总人口约五分之一。塞尔维亚人的商业敏感度不及希腊王国,吃苦耐劳精神比不上保加利亚人,但塞尔维亚人具备一种天赋,从而使其胜过了这两个国家的人们。同希腊人和保加利亚人一样,塞尔维亚人的爱国主义极强。除此之外,塞尔维亚人还具备洞察和辨别重大危机或绝佳机遇的能力。

虽然其他国家对塞尔维亚的残暴专横使塞尔维亚人的缺陷更加突出,但他们身上的美德是与生俱来的。塞尔维亚人比任何一个民族更加英勇地追求自由,或者说塞尔维亚人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获得的外力援助比其他任何种族都少,自我牺牲却更多。一旦塞尔维亚全体人民产生共鸣,一旦其想象力苏醒,便没有任何民族能比塞尔维亚人更加齐心协力、团结统一而且更具强烈的民族性。这不仅说明塞尔维亚曾凭借一己之力获得了自由,而且也彰显了塞尔维亚近期在战争中的英勇气概。

塞尔维亚人意识到战争的阴影沉重地笼罩着自己的国家,便立刻全力投入到强化和完善军队组织及管理的具体工作中。他们权衡轻重缓急,以大局为重,最终研制出了强大的军事武器。塞尔维亚军队凭借这些武器多次在巴尔干战争中获胜。在某些需要运用智慧解决的军事问题方面,譬如战略问题和科学管理炮兵骑兵部队等,塞尔维亚超越了巴尔干同盟的其他成员国,因为塞尔维亚首次将智慧和民主的力量融为一体。在军队将领的引导下,生性野蛮的塞尔维亚农民逐渐形成了兼具勇敢和智慧的健全军队。

对天性好战的塞尔维亚人来说,执行军事任务并不是什么难事。一位大英帝国护士曾写道:“你们可知道,这些塞尔维亚人除了打仗别的什么都不会。他们所有的聊天内容都离不开战争。他们的祖先除了在他们之前打过仗外也什么都没有做。他们的身体一好起来,就又想打仗,简直和斗狗和斗鸡没有两样。这便是战争带给他们的影响——扼杀了他们一代又一代的灵魂。”但塞尔维亚人还有另外一面,他们有着疯狂的爱国主义和野蛮的热情,因而他们的精神中体现了真正的高贵品质。在面对向来晦暗复杂的政治时,塞尔维亚人更倾向于诅咒或反抗政客,而不是迫使其改良方式,但他们一旦信服了某件事情的伟大意义,或一项政治成就对于其国家的重要性,便会付诸努力,并能够高瞻远瞩。塞尔维亚人能够意识到重大的政治危机,并能预料到和平可能会带给自己的绝佳政治机遇。一旦塞尔维亚足智多谋的领导者用正确的途径引导农民阶级的力量和激情,他们一定能获得成功。如果塞尔维亚将用于战争的一半精力投入和平事业中,那么这个民族将无所畏惧。

【注释】

[1]国家成立了由480名成员组成的大议会,将国家关切的重大问题交由该机构解决。——原注

[2]米兰·奥布雷诺维奇担任国王期间于1869年颁布的宪法。

[3]东正教主教辖区。

[4]此处指1878年俄土战争。

[5]指阿卜杜勒-阿齐兹一世(Abdülaziz)和穆拉德五世(Murad V),二者先后于1876年5月30日和1876年8月31日结束统治,其中穆拉德五世在位时间为1876年5月30日到1876年8月31日。

[6]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Abdul Hamid II,1842——1918),奥斯曼帝国苏丹,1876年到1909年在位。

[7]俄罗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在克里米亚战争后签订的《圣斯特凡诺条约》。

[8]塞尔维亚公国和希腊王国境内反对奥斯曼帝国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强权统治的民主人士。

[9]第三代索尔兹伯里侯爵罗伯特·盖斯科因·塞西尔(Robert Gascoyne-Cecil 3rd Marquess of Salisbury,1830——1903),大英帝国政治家,曾三度出任大英帝国首相。

[10]指尼古拉一世不再专注于战争,而开始享受生活的美好。

[11]普列文(Plevna),奥斯曼帝国的重要要塞。俄土战争期间,这里发生了著名的普列文战役。此次战役最终以奥斯曼帝国战败结束。

[12]俄罗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在俄土战争结束后,于1878年3月3日在圣斯特法凡诺签署的条约。

[13]“大保加利亚”的领土范围如下:包括皮罗特和弗拉尼亚的保加利亚语区(最终归塞尔维亚所有),还有沿卡拉山和沙尔山向南偏西的方向延伸至奥赫里德湖北端上方约50英里处的黑德林河;南部包括奥赫里德湖以及科瑞查和卡斯托里亚地区,由此向东至叶尼杰瓦尔达以及瓦尔达河口;边界北至萨洛尼卡和西狄克半岛,但也包括卡瓦拉和博鲁湖(位于克桑西与古穆吉纳之间)沿岸地区。——原注

[14]此处指1913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束后,欧洲国家对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半岛所占领土进行重新分配。

[15]1878年柏林会议的最终议定书。根据条约,与会国大英帝国、奥匈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意大利王国、俄罗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对《圣斯特凡诺条约》做了修改。

[16]久洛·安德拉希伯爵(Gyula Andrássy,1823——1890),1867年到1871年任匈牙利王国总理,1871年到1879年任奥匈帝国外交大臣。

[17]亚历山大·戈尔恰科夫(Alexander Gorchakov,1798——1883),全名为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戈尔恰科夫,俄罗斯帝国外交官和政治家,是19世纪最具影响力和最受尊敬的外交官之一。

[18]《多佛尔条约》是1670年6月1日英法两国在多佛尔签署的条约。该条约要求查理二世信奉罗马天主教,并帮助路易十四参加法兰西王国对荷兰的征服战争。作为交换,查理二世将秘密地获得每年23万英镑的养老金及一笔额外的钱。

[19]查理二世(Charles II of England,1630——1685),从1649年到1651年被废黜,他一直是苏格兰王国国王。从1660年恢复君主制到驾崩,他一直是英格兰王国、苏格兰王国和爱尔兰王国国王。

[20]切多·米亚托维奇(Chedo Mijatovitch,1842——1932),塞尔维亚政治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政治家、外交官,也是进步党领袖之一。他曾六次担任塞尔维亚公国的财政部大臣,三次担任塞尔维亚外交部大臣和圣詹姆斯宫廷、罗马尼亚和奥斯曼帝国全权代表。他是塞尔维亚政治史上最重要的自由主义者之一。

[21]即马其顿。——原注

[22]黑塞哥维那起义(Herzegovina uprising),爆发于1875年夏,是南斯拉夫人反抗奥斯曼帝国统治的起义。此次起义始于黑塞哥维那,后来蔓延到了波斯尼亚和拉什卡。

[23]东鲁米利亚(Eastern Rumelia)是奥斯曼帝国的自治领土,1878年根据《柏林条约》划分,1885年与保加利亚大公国合并。在1908年保加利亚大公国宣布独立之前,它一直是奥斯曼帝国的一个省。

[24]理查二世(Richard II of England,1367——1400),英格兰王国国王,1377年到1399年在位。

[25]理查三世(Richard III of England,1452——1485),英格兰王国国王,1483年到1485年在位。在玫瑰战争最后一场决定性的博斯沃思战役中,理查三世战败并驾崩。

[26]尼古拉二世(Nicholas II of Russia,1868——1918),俄罗斯帝国末代沙皇,1894年到1917年在位。他在位期间,原本经济军事力量名列世界前茅的俄罗斯帝国走向了衰落。

[27]类似于伴郎。

[28]詹姆斯二世(James II of England,1633——1701),1685年到1688年在位,英格兰王国国王,在1688年光荣革命中被废黜。

[29]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还对后来的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设立的刚果政府发起抗议。——原注

[30]即普法战争。

[31]1909年,乔治王储杀死了自己的仆人,在媒体的负面宣传之后,他被迫放弃了王位继承权。

[32]此说法略夸张。19世纪80年代,塞尔维亚耕地仅占国土面积的百分之十四,1904年增至百分之三十七。——原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