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中最有冲击力的场面莫过于痛失爱狗的主人公李玩,最终接受了餐桌上的那盘狗肉。开场中的李玩,朝银幕外露出戴着牙箍的“狰狞”的牙齿,别有意味。这是一个十三岁、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女孩,因为父亲再婚,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有些任性,有些野性,也像其他独生子女一样有些自我中心。这导致父亲不敢把继母怀孕、生子的事告诉她,出于补偿心理,也为了让李玩接受弟弟做铺垫,父亲送给李玩一只小狗。这些剧情建置,铺开了影片的两条主线,一条围绕狗,一条围绕弟弟。此外,还展开了两条情感主线,一条是父女线,一条是由李玩、姐姐李堂和姐姐的同学兼男友高放构成的情感三角线。不管是情节线还是情感线,都是为了塑造李玩这个核心人物形象而铺设。
电影中关于狗的情节线铺得很重很开,对于揭示李玩的性格和心理变迁具有首要作用。李玩与小狗建置亲密关系的情节点非常值得分析。影片开端,父亲送给李玩小狗,性格有些乖张的李玩是讨厌小狗的,对小狗有些刻薄,但当她发现小狗喜欢舔牛奶、而自己正好讨厌牛奶时,便让小狗代替她喝掉爷爷奶奶逼她喝的牛奶,这时的李玩才对小狗产生了好感,还让它陪着自己睡觉,并给它起名叫“爱因斯坦”。由这个情节点可见,其实爱因斯坦对于李玩来说,仅仅是功能性的,帮她打理麻烦,驱散她的孤独,打发她的无聊时光。因此,当后边爱因斯坦丢失导致“真假爱因斯坦”事件爆发的时候,李玩最在乎的不是狗,也不是狗的真假,而是家人合起伙来哄骗她,把她当成可以轻易对付的女娃子,根本不去从她的内心出发去考虑问题。这是一件比丢狗更严重的事情,也导致李玩做出了一个报复性的但又具有迁怒性质的举动:她把假爱因斯坦扔掉了。但李玩说到底又是个善良女孩,她又把小狗解救回家,只不过坚持自己的“底线”——这条狗不叫“爱因斯坦”。她借由对这条狗的不认同,表达了对家人的不认同。有意思的是,这条线再往下发展时,李玩成了全家唯一和假爱因斯坦亲近的人,然而,假爱因斯坦又成了家人的“障碍”甚至是“威胁”而要被除掉。此时,对于李玩来说,假爱因斯坦已经变成了“真爱因斯坦”,她借由对这条狗的认同,表达了对家人的不认同。李玩吃狗肉的情节之后有个重要的情节点——李玩和姐姐在街上遇到一条很像爱因斯坦的狗,姐姐追过去,但李玩却犹豫了,准确说不是犹豫,而是不敢面对。此时的李玩,已经完成了人物弧光,只不过这是一道冷光——李玩学会了心口不一,学会了安全相处,学会了忍耐,她发现自己已经变成她所讨厌的大人了。这时再回想“偶尔露狰狞”的开场画面,此狰狞已非彼狰狞。(www.xing528.com)
影片着重描摹相互伤害但又血浓于水的父女关系,并借父亲的性格和命运来反衬李玩。全篇对父亲这个形象的刻画都是硬的,只有一处是柔软的,是父女二人情感关系上的高光时刻。在影片结尾,父女坐在车上,李玩妈妈打来电话祝贺李玩考了好成绩,收音机里播放《再回首》,此时李玩问父亲是怎么和母亲开始的,父亲掉了眼泪,但又不失理性地去捂李玩的眼睛。其实父亲真是多此一举,经历了这么多事,李玩已经成为能接受“现实”的“成人”了,因此她反而安慰父亲,要给他点一首《男人哭吧不是罪》。可想而知,如果《狗十三》有续集李玩将“进化”成一个比父亲更硬、更能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各种蝇营狗苟的“社会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