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中国电影所要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举个例子来讲,主流的观影群体越来越倾向于年轻化,网络大电影的流行,媒体的复杂舆论,海外大片的引进等,都是中国电影要面对的无法避免的问题,换言之,中国电影市场需要进行的转变,才能应对各个方面的挑战。由于大量的各路资本的注入,导致电影市场出现了乱象,如概念化炒作、叙事紊乱等,同时还出现了票房造假行为等,使得一些电影作品经不起时间与市场的推敲,因此,“工匠精神”与“创造力”是至关重要的,从某种角度上说,它们有助于优质作品的产出。另外,要想实现电影产业的转化升级,专业的的技术,完善的工业体系,也十分重要。
实际上,电影市场规模是巨大的,但是由于创意力量的薄弱,“工匠精神”的缺失,依旧无法提供更多的优质的作品,包括品牌、内容等方面的问题愈来愈严重。在2016年,我国的电影市场在一些主要的档期上,出现了高开低走的情形。观看2017年的春节档,令我们十分欢喜,但是进入到三、四月份,进入了低谷,电影票房开始缓缓下降,究其原因,过多的投资导致产能过度释放,电影产品数量的增多致使电影市场博弈的环境变得恶劣,而作品创意的缺失也导致这一现象的出现。很明显,中国电影陷入到注重利益的怪圈,很多处于市场价值链的低端,因此,我们应该重新捡起“工匠精神”,增加创新力,进而实现电影产业成功升级转型。
我们正处于“互联网+”的时代,“工匠精神”被赋予新时代内涵,不仅是在电影的工业化改革,还包括供给侧改革、产业结构性调整等。在“互联网+”语境下,“工匠精神”更加的注重培养工匠人才,同时还有工匠的坚持不懈的精神的培育,从而加快电影产业化的升级转型。和“工匠精神”一样,创意在电影产业的升级转化中必不可少,但与之不同,创意更加注重的是价值与文化内涵,并将其融入形式载体中。不管是人们的行为方式、民族性格,还是文化信仰中,通过创新精神,互相补充,互相平衡,从而实现电影产品质量的提升,产出优质的银幕电影。实际上,国内电影要拾起“工匠精神”,将工匠文化传播开来,培养创新型人才,传播中国好故事,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呈现文化自信。基于此,我国的电影要更好地将“工匠精神”与创意相结合,通过严谨的态度、创意理念,促进电影产业升级转化,调整结构,实现差异化发展,产出具有“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优质电影作品,让电影作品变得更加有深度、有情怀,引起观众的共鸣。
基于大数据时代,新的“工匠精神”的诉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需要大量的影视专业技术性人才。
现如今,在电影行业中,人才分配不均匀,不缺少导演、演员等人才,缺少的是技术性岗位人才,如后期制作、灯光、造型等,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实际上,要想创造出更多优质的银幕电影,专业素养较高的团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些都具备,才能提升电影作品的质量。
比如,电影《建国大业》的出品人史东明曾经接受采访是说到影片不仅“集中中影集团之全力,同时积极调动起整个电影界的力量。虽然制作时间短,但是我们有很强的制作团队,包括道、场景的选择,摄影、音乐乃至后期制作等各方面,都精益求精,诸多环节相互间密切配合”。其实,当下我国电影工业化发展尚显羸弱,尤其是从业人员在专业素质、技术手段、经验积累、工种细化等方面与好莱坞存有巨大差距,换言之,我国电影行业严重缺乏电影工匠。尹鸿曾敏锐地指出:“人才成长的速度赶不上产业发展的速度“最大的问题就是培养没有专业性,我们不是由专业人士培养专业的人才,导致的结果就是毕业生虽然多,但却不能很快派上用场,需要经过下一轮的实践重新训练才能成才。”冯小刚曾坦言,剧组中经常出现缺乏专业技能甚至未经专业培训的工作人员,以致遭遇先要“扫盲”才能工作的尴尬,他也谈到创办影视界“蓝翔技校”的设想:“借鉴其办学模式,解决中国电影最基础的问题,专门培养服装、化妆、道具、照明等专业的人才一是解决几十万的就业问题,平时也给年经人多提供学习一技之长的机会;二是培养电影摄制专业技工,提升中国的电影工业水平。”时下,电影人才呈现出向互联网影业的单向迁徙趋势,传统电影集团唯有吸引熟稔年轻观众趣味的优秀人才方能彻底革新企业基因,创意型电影人才的培养关乎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根基。(www.xing528.com)
(2)高科技运用、工业化水平以及完善产业链条建设,改善中国电影重工业的困境。
近年来为摆脱五毛特效及粗制滥造的诟病,不少电影在制作技术、特效运用等方面做出了突破,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利用材质贴图、置换映射等技术营造出光影饱满的效果,以NUKE为主的后期合成秉持严苛极致的“死磕”态度,打造出具有景深层次的东方美感。再如《智取威虎山》、《战狼》、《湄公河行动》等新主流大片,以“工业创意+工匠精神+原创品质”的模式,将国家意志、个体价值融于现代化镜像之中,这种坚守和努力在票房增速放缓的境况下显得颇为可贵;《捉妖记》、《寻龙诀》、《长城》等科幻巨制作,成为中国电影工业的新标杆,击内件天的再,引领电影重工业的新范式。可以说,“工业化水平”作为一种参照维度也被纳入中国电影评价体系,诚如张艺谋在谈及《长城》时,说该影片是“一部标准的符合好莱坞工业流程标准的大片,第一次向全球讲中国故事”,并认为“没有一部电影是万能,每一部电影应该有属于自己类型的评价体系,《长城》就应该被放在好莱坞大片的体系里去评价”。这其中便包蕴着对多元力量博弈下诞生的电影意味深长的认知和感触,以及对建立产业化科学评价体系和标准的希冀。可以说,“新工匠精神”不仅会助力中国电影工业水平的提升,也会引领电影观念、电影理论与时俱进的革新。
(3)强调“工匠”与“创意”的结合,深挖文化底蕴,实现传统与现代文化融合。
由于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致使电影技术也得到了提升,从而推动创意思维更好的转化,在实践中应用“创意”,将创意渗透到电影产业的各个环节中。实际上,对中国电影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从而提升电影的核心竞争力。要想讲好中国故事,原创力与艺术品质是十分重要的。具体来讲,要想真实的将社会现实反映出来,就需要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创意,寻找能够打动人心的创意,从而实现优质作品的产出。此外,对创意资源进行整合也是十分重要的,将文化中的精华融入其中,实现影片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的结合,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在电影《大鱼海棠》中,其创意来源于《庄子·逍遥游》,在影片中出现的“一线天”等建筑,体现的是客家的文化。另外,在《大鱼海棠》这部电影作品中,还出现了“后土”“凤凰”等形象,这些想象源自于古籍文献,如《山海经》等。这部电影为我们展现出了历史文化的精华,同时也将现代化元素融入影片之中。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的电影作品都含有创意,如《美人鱼》《寻龙诀》等。而观赏那些青春片,只是空有视听美感,缺少创意性元素,其形式与内容严重缺失,面临着市场瓶颈。另外,还有很多的盲目跟风的续集片损耗了品牌的想象,致使电影生产陷入困境,从而无法将创意发挥出来。实际上,对于电影生产来讲,内容是至关重要的,假如内容没有新意,哪怕再多的渠道也无法改变电影产业的这一现状。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电影市场依旧存有原创力不足、山寨泛滥的现象,其商业模式仍循规蹈矩,没有好的创意理念,因此增加电影产业的创新力是当下最需要做的。基于此,要想转型为“电影强国”,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完善相关的体系,增加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实现电影产业化升级。
新媒体舆论中的“工匠精神”和“电影创意”有着多重阐释和读解,电影业界领导及专家学者以前瞻性观点对接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亦形成一股“工匠”热潮。张宏森曾呼吁“要用工匠精神、十年磨一剑的精神、精雕细刻的精神,来提高中国电影的质量和水平”。刘汉文也谈道:“站在世界范围内看,电影行业有快速增长也会有增速放缓的时刻,这个行业应该多一些‘工匠精神’、多一些对中国人的生存境遇和精神状况有更深思考的电影人。”2017年3月5日,李克强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质量之魂,存于工匠。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质量时代,中国电影不仅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激发内生性活力,聚焦创作,回归创作,使创意成为引领中国电影发展的新引擎还需要构建起差异化的电影评价体系,培养大量的技术性、实用性人才,打磨出一批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重工业电影、大剧情电影,以满足中国电影工业转型升级的深层需求,真正推动中国电影由“产业的黄金十年”迈向“创作的黄金十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