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提升竞争力”为导向的电影发行业,通常是市场集中度较高的领域。自电影全面产业化改革以来,国营公司与民营公司共同成长为电影发行领域的主体。一方面,诸如保利博纳等民营发行公司开始呈现爆发式、井喷式发展;另一方面,有香港背景的发行公司开始成为中国内地电影市场的重要力量。以2007年为分界点,2007年之前,缺乏资源优势的民营企业及欠缺体制动力的国营公司,其市场竞争力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大型电影发行公司既凤毛麟角又势单力薄;2007年之后,从发行介质、发行功能、发行主体、发行渠道、发行模式到发行窗口期,电影发行都出现了新的发展特征,由原先的“桥梁”“纽带”转向能够带动整个产业链活力的“腰”,发行渠道及体系渐趋迈向多样化。一方面,院线市场集中度更为明显,竞争格局趋于稳定,差异化院线成为我国电影发展的关键,诸如广东大地等具有独立运营模式的院线快速崛起县级以及县级以下电影市场蕴藏巨大潜力亟待挖掘。另一方面,主流院线、新兴院线领跑院线市场,影片发行在档期选择及传播方式等方面呈现多样化,不断创新整合营销意识,诸如关注度传播、差异性传播、口碑传播、联动传播、影响力传播等方式的出现激发了电影发行新活力。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电影市场在资本运作等方面的日趋活跃,电影制作、发行、放映环节契约纠纷不断,出现了竞争无序、排片垄断等现象,电影发行业亟待规范和适时调整。
从2002年开始,院线制极大地增加了电影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竞争力,促使电影资源快速流动,提升了电影生产力转化效率。在这之后,院线开始参与电影的制作与发行,成为电影发行领域的新力量,从垂直方向上改变电影产业链。实际上,对院线来讲,无论参与到投资领域,又或者是发行领域,其和影片利益的融合,极大地开发出电影市场的潜力。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院线与消费终端的近距离,所以对于电影的推广来说,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电影市场中,通过大城市为中心的跨区域院线建设取得了成效,在电影市场中占有一定的地位。随之而来的是院线的竞争不断增加,进而使影院市场的供需矛盾开始缓和。值得我们庆贺的是,由于国外电影引进数量的不足,使得每一个档期处于低谷时,国产影片开始填补空白,进而增加了影院的收入。实际上,市场的相对饱和是有利于电影发展的,具体而言,它淘汰了粗制滥造的电影制作,使得单片的票房增加,使中国电影不再是寻求“数量扩张”,而是寻求如何提升“质量”,与此同时,档期也变得更加细化,影响了市场走向。
我们都知道,对于中国电影发展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电影消费终端,同时也影响着电影的生产制作,也就是说,如果终端消费好,电影的生产制作也就有了动力。现如今,中国院线市场发生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院线市场领域,展现了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即上下对流,垂直整合,具体而言,处于电影产业下游的影院、院线,成为传统内容生产企业的目标,电影产业上游的相关业务院线也参与其中。从整体上来看,初步形成了跨界融合布局。
(2)由于中档数字院线的的投入建设,形成了放映网络,并以覆盖式的方式进入到各个主流市场,包括二级市场以及农村市场,带有明显的梯次发行放映特点。(www.xing528.com)
(3)由于数字院线的普及,银幕数量的增加,为中国电影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中国电影的发展。特别是深入到二线、三线城市的院线,这种趋势极大地促进了电影的创作与生产。
(4)目前,很多的民营企业与较小的院线结合,使得影院的集中度加强,降低了恶性竞争的发生率,有利于市场规则的运行。
院线发展的越来越好,市场逐渐繁盛,但有很多问题随之而来,举个例子来说,由于电影院线的同质化,因此将关注点放在了影院的建设,却忽略了优秀作品的产出,相较于艺术院线备受冷落而言,商业院线越来越繁荣。实际上,很多的资金用于建设影院,进而导致一线城市影院竞争激烈,二三线城市电影的平均票价降低,从银幕上来看,平均收入在下降。因此,对影院的提出了一个要求,即对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理性的发展,避免过度增长,欲速而不达。
虽然建设影院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但是通过影院的建设,有力的推动了电影行业的快速发展。现如今,我国的影院市场主要以建设多厅影院为主,并实现了数字化放映,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辐射,延伸至三线以下城市以及农村。另外,影院的完善为观众提供了更好的服务与视觉体验,比如影院座位呈阶梯式分布,提升了音响效果,优化银幕设计等。[7]与此同时,影院还结合了一些其他的业务,如商业消费、娱乐休闲等,增加了观影人数,为观众提供更方便、快捷的服务。需要注意的是,影院的建设对电影的创作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带动了电影产业的运转。而院线建设的差异化,极大的提升了艺术电影的市场以及生存空间。在2016年,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速度开始减缓,而在未来,影院的建设速度会慢慢变得理性化,进而打造出新的发展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