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3年,中国的电影制片厂有四十几家,电影发行上映公司有三十多家,电影院线三十五个,从事电影行业的人员大约三十余万人,出产的国产故事片140万部。随着各式各样力量的加入,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中国电影鲜活的生命力得以释放,从很多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例如,创作主体、院线放映、创作题材等,此外,还包括海外传播、公共服务等方面。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兴媒体的出现,为中国电影注入了高新科技力量以及发展动力,中国电影工业体系、中国电影市场体系不断地进行动态调整,实现了产业重构,中国电影的产业链条也在不断完善,实现了制作、发行以及放映的整合,此外,还实现了跨区域、跨界合作。基于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电影不再是将“票房”作为最主要的目标,而是转向电影创意、电影的文化内涵。另外,影视企业在这样的背景下,也在朝着专业化、规模化以及集中化方向发展同时,利用各方力量的资本实现了上市融资、资源整合以及产业融合,显而易见,中国电影进入了“黄金机遇期”,无论是电影工业体系还是电影市场体系的建设,其前景一片光明。
2009年,在全球经济寒冬中逆势上扬的中国电影以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之势备受瞩目,全年故事片产量达456部,主流院线银幕达4723块,国产影片市场份额达56.6%,票房增长速度高达近43%陆绍阳不无感慨地指出,2009年是“中国电影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中国电影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的一年。[4]就在这一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政府以实质性支持促动电影产业的跨越式增长,作为市场主体的电影企业以改制、转制、上市等形式,相对频繁地展开了垂直纵向与平面横向的产业整合/重组,依赖资本市场的核心企业浮出地表,以综合性的媒介企业为主导的生产格局初成范式。此外,中档数字院线逐渐普及,初步形成覆盖主流市场、二级市场及农村市场的梯次发行放映网络。自此,“院线从单一的电影放映企业开始向综合性的电影制片、发行、放映一体化企业发展,并将与电影内容生产企业的整合需求相互吻合,在未来形成具有完整产业链的大型电影企业”。
2012年,中国电影步入改朝换代的大变局。“中国电影产业体制化改革进入第二个10年,电影产量、市场规模继续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增幅超过往年。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方针政策指导下,电影作为文化娱乐产业的龙头产业,逐步横向扩张、纵向联合,在一源多用,资源整合方面积极探索实践,扩大了电影产业的边际效益和整体收益。”全年票房飙升至170.73亿元,电影生产总量达893部[5],银幕数增至13118块,其中有6条院线票房超过10亿,农村电影商业订购大幅飙升,放映工程如火如荼。“中美电影协议”签署后,好莱坞电影再度以虎狼之势进军热火朝天的中国电影市场,除《画皮2》、《十二生肖》外的“高概念”,大制作集体陷入“正面失守”的窘境,尤其是武打古装为主的商业大片陷入僵局。这一协议不仅对国产电影市场份额造成了持续的、巨大的冲击,而且引发了中国电影的大变局。不过,“中美电影协议”的签署也极速推动中国电影消费迈入“3D和IMAX时代”,高技术格式进口大片不仅提升了观众的审美趣味与观影格调,也推动了中国电影产业再次将焦点位移至技术型升级。诚如有学者所言:“短期来看,新协议’将对国内电影业产生一定冲击,加快优胜劣汰;而长期来看,有利于促进国内电影市场的成长与繁荣。”与此同时,诸如《人再囧途之泰囧》等一批以接地气、本土化为市场策略的中小成本“黑马”影片悄然崛起,成为我国电影市场的中坚力量,与好莱坞大片分庭抗礼、短兵相接,全力捍卫本土电影市场份额。在张颐武看来,“2012年中国电影的引人瞩目之处,是原有的以大片为中心的电影架构在这十年中形成的传统似乎遭遇了市场变化和社会潮流变化的巨大冲击”。总之,“鲶鱼效应”刺激下的中国电影业在投融资、制片发行等各个环节发生结构性调整和革新,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朝气与生机形成了以武侠、动作、爱情、喜剧、剧情为主打,以警匪、战争、历史为中等梯度,以魔幻、传记、歌舞等为新兴品种的多类型生态格局,其中系列化电影渐成市场品牌。这一年,老中青导演都对中国电影的类型化发展做出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出现了诸如《LOVE》、《大海啸》、《万箭穿心》、《摩尔庄园》等创新之作,不少影片在类型融合、类型更新和类型拓展中衍生、杂糅出新的创作模式和运营思路。
就电影创作而言,2015年,国产新大片崛起,IP电影蜂拥出现,电影类型、风格、样式发生巨大变化,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化类型格局趋于成熟,其中“类型杂糅”和“类型拓展”是最为突出的特点。2015年的中国电影市场,既有《捉妖记》、《寻龙诀》、《九层妖塔》、《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等“国产新大片”,以《战狼》为代表的主流大片以及《天降雄狮》、《狼图腾》等合拍巨制,实现了口碑与票房的双丰收;又有《港囧》、《夏洛特烦恼》、《煎饼侠》、《重返20岁》等喜剧片,《滚蛋吧!肿瘤君》、《破风》、《我的少女时代》、《左耳》、《栀子花开》、《万物生长》等青春爱情片,这些影片目标定位准确,整体质量有所上升;还有打造国产警匪片新高度的《烈日灼心》、《解救吾先生》,警匪悬疑动作片《杀破狼2》、《赤道》、《谜城》,以及风格独特的武侠片《师父》、《道士下山》,它们开始打破常规意义上的商业类型,注入艺术个性,实现了电影创作的丰富性除此之外,既出现了《刺客聂隐娘》、《山河故人》、《十二公民》、《一个勺子》、《心迷宫》等深谙现实生活哲思的艺术电影,也出现了《味道中国》、《旋风九日》、《喜马拉雅天梯》、《胜利大阅兵》等纪录电影,以及《龙凤呈祥》、《霸王别姬》、《状元媒》、《秦香莲》等戏曲电影。可以说,2015年的中国电影呈现了“小康社会电影多元文化特点”。(www.xing528.com)
2017年,随着《电影产业促进法》的正式出台,中国电影在聚焦质量提升的同时,电影市场管理趋向规范化、科学化,电影产业链条在垂直整合中再度洗牌,摸索和探求着当下中国电影的稳定性格局。这种全面的“稳定性”不仅需要高度发达的专业化投融资模式、系统翔实的剧本开发分工体系、完备的视觉特效及数字化、虚拟化制作技术作为支撑,还要形成内外联通的电影市场机制、跨界融合的有机产业链条和联动发展的商业运营模式。中国电影与“互联网+”趋向深度融合的同时,显现出愈加强烈的工业化诉求,尤其是随着消费结构和观众群体结构的升级换代,工业化短板问题日益突显,电影领域管理制度专业化、工业流程系统化以及运作体系规范化成为完善电影工业体系的关键。
2017年,全国电影总票房已高达559.11亿元,同比增长13.45%,城市院线观影人次高达16.2亿,其中国产片占比53.84%。这既昭示着中国电影市场由“野蛮生长期”向“平稳理性期”的跨越,也显现出发展不平衡引致的诸多痼疾。“中国电影的关键问题不是发展速度问题,而是通过艰难的结构性调整逐步实现结构性优化,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和强度,创作出更多优秀的好作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差异化的电影需求,同时创造更多新的需求,反过来对创作层面形成倒逼态势,推动中国电影可持续繁荣发展。”[6]尤其是随着观众群体的日趋成熟、口味的日益挑剔,他们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以及具有人文深度的影片的需求愈加强烈。摆脱“唯票房论”的桎梏提升电影艺术水准和工业水平,以品质和口碑吸引观众,满足观众多元化、高级化的消费需求,成为中国电影完成整体升级换代的核心理念,也成为兑现电影强国梦的重要路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