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电影中小成本的艰难行进

中国电影中小成本的艰难行进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6年《疯狂的石头》在“以小博大”后引发电影界热议并成为“现象电影”的背后,实则也折射了大多数中小成本电影的尴尬处境。当然,更重要的原因还是与这一时期中小成本电影自身的创作问题有关。

中国电影中小成本的艰难行进

必须承认的是,21世纪以来的中小成本电影依然面临着多重挑战。

其一,市场化进程中的负面效应逐渐渗透到电影创作中,“超级商业大片”在集体哄闹、过度炒作、过度营销中严重损害了中国电影的生产力,也强势挤压了低成本影片及小众电影的市场生存空间。焦雄屏曾表示过担忧:“最近华语电影出现了一个很明显的现象,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所谓的大片,中小电影好像被压得喘不过气来。”事实上,本土观众长期在好莱坞大片、超级商业大片以及香港电影的浸透下所形成的欣赏经验和观影口味,对于接触到的低成本电影“并不买账”。投资方对于中小成本影片难以回收成本的现状则避之若浼,给青年导演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经济压力。

其二,从业资金不良,造成影片质量的良莠不齐。本来大部分青年导演依靠各种渠道融资,以较低的成本来拍摄电影,在没有相应的发行机制保障下已经难以为继,而有些投资方的“不专业”以“乱入”的姿态打压了青年电影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宁浩曾颇为无奈地说:“有的资方,你的作品弄好了,他们觉得不一定多好;你的作品弄坏了,他们觉得还是挺好的。这样的合作会把你带进一个漫长的痛苦的过程。”电影人雪峰曾对业内资金的无序性感叹道:“很多人都纳闷,国产电影一年拍两百多部,能赚钱的不多,但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在拍……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有资本需要,拍电影就可以洗钱影视剧组的账非常好做,我说花了多少钱就是花了多少钱。”我们必须承认的一个事实是,“当下许多中小成本的真诚之作不得不跟非市场因素主导的中小成本电影争夺有限的市场”,不符合真正市场化的电影“挤占”和“抢夺”了那些颇具诚意的作品的生存空间。可以说正是诸如怀揣各类复杂动机的资本的“乱入”,扰乱了市场原有的规律,也助长和滋生了粗制滥造、草草了事的创作风气,极大地挫伤了那些具有文化担当和使命感的青年创作者的积极性。

其三,当下电影市场不规范,资源配置不合理,宣传投入过少,青年导演难以进入电影工业体系,很少有小成本电影能够进入主流院线上映。大部分小成本影片匮乏宣传资金,被主流院线排斥、漠视乃至忽略只能“默默无闻”地从“片场”进“库房”,在恶性循环中走向“自我戕害”。“与北美和欧洲地区商业和艺术院线兼具的放映市场不同,国内尚未形成艺术院线,而国内商业院线经理们追涨杀跌的马太效应,导致侥幸进入商业院线的国产中低成本电影也只能是刚一上线,就仓促下线的悲壮命运。”正是这诸种原因,使得很长一段时间里,低成本电影一直斡旋于“市场”和“艺术”的夹缝之中。2006年《疯狂的石头》在“以小博大”后引发电影界热议并成为“现象电影”的背后,实则也折射了大多数中小成本电影的尴尬处境。

当然,更重要的原因还是与这一时期中小成本电影自身的创作问题有关。这里不妨以现实题材影片为例。首先,有些中小成本作品类型化程度不高、缺乏有效的市场营销,妨碍了它被市场和观众更广泛地接受。其次,低投资使得这些电影在拍摄和制作环节受到某些限制,导演从故事业管不“的面式日不演员到场面不得不舍弃能吸引观众的商业化元素特效使用和手段技巧,不过这也促成了中小成本电影的现实题材策略。但是,其中有些近于偏执的创作追求,在本来有限的资金和相应促狭的创作空间里,呈现出了晦涩难懂、漏洞颇多的弊病。再次,有些怀揣艺术理想的青年电影人,陷于过度执着于个人艺术追求的迷障,不能做到与商业的共融或者不愿做到向大众观影特点妥协,就容易由于忽略或者淡漠“俗世”中普通观众的情趣,使影片带有“个人独语”性质,不利于形成与观众的双向交流,被普通大众“抛弃”似乎也成为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鉴于这种困境,在对不少中小成本电影翔实观察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应该看到,在推进中国电影产业化的当下,中小成本电影的多元化、丰富化也是建设“电影强国”的关键力量,我们必须重识中小成本电影在新语境中的“升级”与“换代”。(www.xing528.com)

其一,类型化影片应该成为中小成本现实题材电影的主导制创模式。一方面是类型电影对应着固定的观众群,因而具有基本的票房保障;另一方面,类型化电影利于投资方进行选择,也利于对创作队伍筛选、培养如《疯狂的石头》、《一年到头》、《风雪狼道》等影片,就很好地证明了“类型化”和“本土化”应当是中小成本电影发展的主流路线和基本策略。

其二,提倡中小成本影片要注重喜剧性,可以选择喜剧样式、喜剧风格,首先可以做到对年轻观众观影习惯的顺应和迎合,为影片提供稳定的票房保障;其次还可以培育更大规模的观众群,当今国内绝大部分观众进影院,最普遍的目的是“娱乐”和“消遣”,喜剧风格的影片最契合观众这一诉求。如影片《天下第二》兼顾喜剧片和类型片的双重特点,巧妙嵌入日常生活流行元素,在喜剧笑料中有效融入对生活和人性的反思。

其三,在影片中注入本土情怀、生活观念或民族风情,以细节写实和情怀写意丰富影片人文内涵。如《公园》、《买买提的2008》、《图雅的婚事》等影片,尤其是荣获“金熊奖”的《图雅的婚事》,在个人表达和满足观众快感、“国际化”和“本土化”、叙事和影像等诸多层面都达到了一种比较完美的平衡。可以说,不同风格和类型的电影都有自己的观众群,都有自己的生存土壤和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电影界也普遍意识到推动中小成本电影多元化发展的必要性,为扶持青年导演新势力,促进中小成本电影的产业化发展,来自政府、企业、影展以及明星个人的资助计划陆续推出。2007年,由国家广电总局发起“青年导演资助计划”,这次计划“将为45岁以下有潜力有创新精神、取得过初步成绩的青年导演提供政府资助,旨在为他们营造良好的艺术环境,鼓励他们继续拍摄精品力作”其中,万玛才旦、马俪文、王小帅、宁浩、张扬、乌兰塔娜、陆川、贾樟柯等16位青年导演首批获得资助。对于青年导演新电影的明确扶持,意味着政府管理层对于“电影多元化发展”的一种认可和肯定,以政策扶持的方式助力国产电影市场结构化调整。也是在2007年,中影集团联合索尼哥伦比亚、香港英皇、韩国希杰共同出资组织“中影集团青年导演电影制作计划”,通过“三步走”培养青年导演,以其完善的制作工业流程、雄厚的资金扶持作为青年导演创作的强大后盾。2007年,还有西安曲江影视投资(集团)举办的“西安曲江影视青年电影亿元助推资金”,通过“双新展”扶持优秀电影新作,推介了《爱情牙齿》、《小六》、《风筝的故事》、《踏遍天涯路》、《浅蓝深蓝》等影片。老一辈电影艺术家吴天明曾满怀期许地说:“虽然他们的作品不成熟、不完善、不完美,更多表现的是导演对社会的个人感受。但换个角度来看,这些缺点也是他们的优点。他们火力很旺,冲劲和张力也很大,喜欢拍一些带有实验性质的电影,这些电影虽然不卖座,却是中国电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青年导演就是中国电影的‘敢死队’,为中国电影冲锋陷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