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电影艺术:不受好评的大片及发展探析

中国电影艺术:不受好评的大片及发展探析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好莱坞大片的冲击与《卧虎藏龙》建树起的文化自信的双重驱动下,以《英雄》为肇始开启了中国商业大片的帷幕。直至2006年末上映的《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国电影渐趋勾勒出准类型模态逻辑意义上的“大片”商业谱系。

中国电影艺术:不受好评的大片及发展探析

好莱坞大片的冲击与《卧虎藏龙》(2000)建树起的文化自信的双重驱动下,以《英雄》(2002)为肇始开启了中国商业大片的帷幕。《英雄》国内票房达2.5亿元,不仅在韩国新加坡、泰国等亚洲地区全线飘红,在北美也成为上映首日票房最高的华语电影。《英雄》的成功引发了电影业界乃至更多领域的讨论和关注,大加赞赏者有之,斥责其炒作者有之,舆论热潮伴随着“国产大片何为”的质疑开启了中国电影的“重工业阀门。相较于理论界对《英雄》影片本身的剖析,整个电影业界似乎对影片的商业运营更感兴趣。时任北京新画面影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谈到影片投资情况时说:“我们采取了一种全新的与国际接轨的做法。那就是借鉴国际市场成功、规范的融资经验,对剧本、导演、演员等作具体评估,然后请一家国际知名的保险公司做风险评估,再从银行取得贷款。”同时,也谈到了关于资本与创作自由的问题:“虽然投入《英雄》的3亿元人民币空前巨资会给双方带来巨大压力,但是投资人提供给导演绝对自由的创作空间和及时有力的配合,将有可能造成负面影响的压力转变为具有积极、促进的正面作用。”

自2002年以来,中国式大片史无前例地以“超越”的姿态融入全球化市场,以两岸三地的制作与消费,打通“内”“外”市场,突破“内向化”困境,构筑起中国电影立体化的“全球空间”。在张颐武看来,“中国大片的意义,在于它以一个独特的和中国电影史相联系的、已经高度成熟的‘武侠’类型,运用了全球运作的工作模式和产业运作方式,通过对于中等收入者的心理的精确把握,把大规模的资金和制作能力运用于电影之中,在当时突破了中国电影的瓶颈”。历史恍若在不动声色中悄然行进以“武侠”为中心的大片时代已经终结,却也在电影史版图上嵌入了无法逾越的地标景观。

随后,电影界掀起了以《十面埋伏》、《功夫》、《神话》、《无极》、《霍元甲》、《夜宴》为代表的“超级商业大片”创作热潮。直至2006年末上映的《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国电影渐趋勾勒出准类型模态逻辑意义上的“大片”商业谱系。这类大片以合拍为主,具有大场面、大明星、大投资及大制作等特点,呈现出跨地传播与跨国上映的市场诉求。可以说,2002年至2006年纷至沓来的超级商业大片,擢升了中国电影市场竞争力与国际影响力,紧跟市场节奏,有效地拓宽了跨域市场空间,如《英雄》等国产大片甚至进入欧美主流院线市场。在全面化产业改革的前几年,正是这些与好莱坞电影全力博弈的中国式大片全力捍卫本土市场的半壁江山,才促使国产电影的生存境况转危为安,但在各种资源高度集中和市场竞争者不足的情况下,众数中国式大片的票房成绩显得不尽如人意。

这一阶段的国产大片时常陷入舆论的纷争,纷争的焦点则是围绕“当艺术遭遇资本时”的策略抉择问题。如若深入分析,这其中既包含着新语境下人们对于电影的不同认知,也表征着对于资本进入电影的迥异态度,归根结底仍然是来自电影观念的碰撞。(www.xing528.com)

《英雄》、《十面埋伏》、《无极》、《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等超级商业大片所遭受到的“讨伐”,也反映了包括评论家在内的大多数人对商业电影缺乏相应的评价尺度和标准。一些批评家一味批评这些超级商业大片,但他们并没有到电影院去看电影,而是建立在看碟的基础上加以评判,其中难免就有视听感受上的误差。毕竟,在家里看碟和到电影院看电影其观赏效果相差甚远,所以评论时自然会更加偏重那些非可视性的因素,比如说影片的思想含义、人物形象塑造等,而难以真正关注那些属于商业电影的视听元素,因此也就不能准确地判断和阐释商业电影所具有的价值。对商业电影来说,如果不能把观众有效地吸引进电影院并全面满足观众的观赏快感,那从任何意义上说都是失败的。

事实上,尽管张艺谋反复提及“商业电影还是要按商业电影来看待”,但无论是专业批评还是观众反映,都没有以商业电影的眼光、尺度和价值来看待张艺谋、陈凯歌的商业转型,也没有以商业电影的眼光、尺度和标准来判断和阐释张艺谋、陈凯歌商业转型后的电影创作及其作品对发展中国电影产业化的意义。中国商业电影之所以极度“匮乏”和“贫乏”,与商业电影评论的缺席也是分不开的。建构不同类型电影的科学评价体系和标准,首先是要建构商业电影的科学评价体系和标准。如果不能建构起商业电影的科学评价体系和标准,那么,中国商业电影的发展仍然会受到很大的制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