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汤礼春多年了, 我们都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老三届初中生, 他是六八届的小弟弟。 汤礼春后来从武汉下放到当时的光化县, 现在叫老河口市, 从他后来讲到他爷爷的事, 老河口应该是他的祖籍。 汤礼春在光化的一个水泥厂上班, 不久调到县文化馆工作, 喜欢写小小说和散文类的文学作品, 我在《长江文艺》工作期间, 发过他的文学作品, 他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写作了。 后来我担任过湖北省内的一些文学征文评奖评委, 汤礼春的小小说或散文总能评上奖。 有一年, 《武汉晨报》的一个读书征文奖, 汤礼春的一篇千把字的散文获一等奖, 奖金一万元, 收获颇丰。 汤礼春发表各类作品两千余篇, 被转载与获奖的作品很多。
我知道汤礼春集邮与收藏是从他发表在《知音文化》上的一篇文章中看到的, 因为我正在写民间收藏的小书,就打电话与他联系。 他已退休回武汉居住, 因为是熟人,他就给我讲了他的几个收藏小故事。
1966 年, 汤礼春初中才上了半年, “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 学生们停课闹革命, 实际就是失了学。 汤礼春失学后, 爱上了阅读文学书籍, 到处寻找文学书籍看。 但那时各种文学书都被当成“四旧”或封资修毒草, 遭到查封或焚烧, 想弄到一本可读之书, 还真不容易。
有一天, 汤礼春听说他的小学母校武汉洞庭小学里,有一间专门存放被封存物资的屋子墙壁破了个洞, 有几个小学生把那墙壁上的砖抽掉, 钻进屋去找连环画看。 汤礼春听后十分兴奋, 背着书包赶去, 他也要找一包书回来看。
汤礼春跟别人从墙洞里钻进去一看, 顿时惊呆了, 那屋里堆满了书, 还有唱片、 书画卷轴、 邮册等。 汤礼春那时只有十三岁, 只想找书读, 对其他的东西不懂。 他只挑选自己喜欢的书, 装了一书包就赶忙跑了, 对其他有价值的书画和邮册不感兴趣。
后来, 汤礼春作为知青下放到农村, 再从农村招工到工厂, 他从小屋里偷的那一包书成了他最好的伙伴。 汤礼春偷出的这包书中, 有一本压缩本《红楼梦》。 他当时拿到这本书时, 知道自己读不懂。 但他知道这是一本文学名著, 而且在翻这本书时, 见书中夹了一张邮票, 邮票上有两个唱戏的人, 是梅兰芳的《贵妃醉酒》。 他见这邮票比一般邮票大一些, 觉得比较好玩, 便连书一起塞在书包里。 此后, 他读《红楼梦》时, 这张邮票就当作了书签。
粉碎“四人帮”后, 集邮活动又热起来了, 汤礼春从资料上看到, 他无意中得到的那张《贵妃醉酒》叫小型张邮票, 是发行量不大的邮票, 比较珍贵。 从此, 他也开始集邮了。 20 世纪后, 他还当上了市集邮协会的副会长。
2008 年, 在巿里举办的一次邮展中,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先生, 站在汤礼春展出的那张《贵妃醉酒》小型张前凝视了很久, 眼眶里有些湿润, 引起了汤礼春的注意。 汤礼春便上前询问原因。
老先生擦了擦眼角, 说: “这张邮票与我原先珍藏的一张邮票十分相似, 因为我对那张邮票十分珍爱, 经常看它, 所以十分熟悉它的特征。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 我把那张《贵妃醉酒》夹在一本书里, 被红卫兵当作四旧抄走了,从此不知下落。”
汤礼春听后心里一咯噔, 莫非这位老先生就是这张邮票的真正主人? 如果他是, 我就把这张邮票还给他。 汤礼春接着问老先生尊姓大名? 老先生说他叫古鸿儒, “文化大革命”前在洞庭小学当过老师。
汤礼春立刻记起, 他当年拿到的《红楼梦》书上, 写的名字正是“古鸿儒”三字, 看来, 自己收藏的这张邮票就是老先生的了。
汤礼春说: “古老师, 这张邮票是您的, 我要把这张邮票还给您。”
老先生听得有点莫名其妙。 汤礼春就把他得到这张邮票的过程来龙去脉说了个一清二楚。
老先生听了感慨万千, 连说: “幸运! 幸运!”
集邮展览是最后一天, 参展者当天可以撤展。 汤礼春从自己的展柜里小心翼翼地取下那张《贵妃醉酒》小型张,郑重地还给老先生。
“您是这张邮票的真正主人, 我必须还给您, 否则我就不是真正的集邮人。”
老先生再三推辞不下, 只好收下了。
哪晓得第二天一早, 老先生就找到汤礼春家, 非要送给汤礼春一枚大龙邮票, 说是不为回报, 而是作为交友的信物。
从此, 汤礼春与老先生的友谊就一直延续下来, 长青绵绵。
梅兰芳邮票小型张
汤礼春回忆, 在爱好集邮前, 他曾做过一件蠢事。
那是一位熟人向他索要邮票, 他便将20 世纪60 年代至80 年代亲友们寄给他的一箱子信翻了出来, 将信封上的邮票一一撕了下来, 给熟人寄了过去。
汤礼春开始爱上集邮后, 才懂得“实寄封”比一张单纯的邮票更有收藏意义, 因为可以从信封、 邮票到信的内容反映当时的时代背景。 他的一位集邮老师就曾给他讲过自己的一个故事: 20 世纪60 年代, 集邮老师曾听说某乡里有一个村民家里保存着一封清末的“实寄封”, 便三番五次上门去做工作, 要求收购, 最后终于感动其主人, 以一百元人民币收购到手。 如今这清末“实寄封”可是宝贝了。
2000 年, 汤礼春应聘到广州的一家文化公司, 担任《快活林》杂志的编辑, 那是一本月刊, 实际上从主编到编辑, 就他一人。 所以, 每天凡是给《快活林》杂志投稿的信件都会送到汤礼春手里, 每天他都会收到几十封来稿来信。 当他看到那信封上贴的各色纪念邮票后, 很是兴奋, 心想: 这正是集邮的好机会呀! 那天, 他正要将信封上的邮票剪下来, 可拿起剪子, 他突然想起那位集邮老师的故事, 便放下了剪刀, 决定将那些贴有纪念邮票的“实寄封”收藏起来。
有一天, 当公司的勤杂工将一摞来信交给他时, 勤杂工看到了一封来自香港的信, 便要汤礼春将信封上的邮票撕下来给她, 汤礼春拿过信后放进抽屉里, 然后又翻出平时集下来的几张外国邮票送给了她。 这封来自香港的“实寄封”才得以保存下来。
进入到2002 年时, 在每天的来信中, 汤礼春发现有不少信封上贴着“纪念五十六个民族”的邮票, 这种邮票共五十六枚, 每一枚上的画面反映着一种民族特有的服饰, 并注明是某某族。 汤礼春当即便生出一个愿望, 一定要将这五十六套实寄封收齐。 他觉得这样才有集邮的意义。 到这年底时, 他将所收藏的“五十六个民族”的实寄封开始按编序一一分检出来, 这一分捡, 捡出一种遗憾,虽说有“五十六个民族”邮票的实寄封达到几百封, 但拼成一套却还缺了一枚“56-16”哈尼族的。 缺一枚, 这套实寄封就不完整, 收藏的意义就要大打折扣。 思来想去, 汤礼春决定去邮局买一版“五十六个民族”的邮票。 可当时这套邮票已经发行了一年多, 还买不买得到呢? 自此, 每逢休息日, 汤礼春就往广州的各个邮局跑, 可几乎跑遍了广州的邮局, 也未能买到这版邮票。 直到2003 年6 月,公司派他到佛山出差, 办完事后, 他正好看到对面有一个邮局, 赶紧进去打听“五十六个民族”邮票有没有卖。 一个工作人员告诉他, 零散的没有了, 但如果买一本年册,上面就都会有。 汤礼春毫不犹豫, 当时就掏出钱来买下了那本年册。 回到家里, 汤礼春小心翼翼取下那枚“56-16”哈尼族的邮票, 贴在了寄给自己的一封信上。 就这样, 汤礼春终于完成了一套“实寄封”的收藏。
因为来之不易, 退休回武汉后, 汤礼春经常将这套“实寄封”翻出来看, 时间长了, 他便对五十六个民族的服饰特点都记在了心上。 后来在一个报刊举办的“读书知识”竞赛中, 正好有几个有关少数民族的题目, 别人有没有答对不知道, 汤礼春是全答对了。 为此, 他获得了竞赛一等奖。
五十六个民族邮票实寄封
汤礼春本是武汉人, 但他的工作单位是老河口市群众艺术馆, 其间曾停薪留职到广东编杂志三年。 汤礼春从群艺馆退休后, 全家回到了武汉, 过着写作、 收藏的晚年生活, 既悠闲又充实。
我去他家拜访, 也算是朋友之间的拜会。
我看了他的一些收藏。 在他家里的收藏柜上, 摆放着一块青幽幽的青砖, 这块青砖比普通的红砖约大一倍, 一看这青砖就知道有来历。
我问: “这是一块什么年代的砖? 古色古香。”
汤礼春说: “这不是一块普通的砖, 而是汉代的砖,其检验办法, 就是用手敲敲后听声音。”(www.xing528.com)
我便拱起指背去敲, 青砖果然发出一种罄声。 汤礼春说, 青砖敲出这种声音就能证明这是一块汉砖。
我又敲了几下青砖, 听那声音幽远而清脆, 果然不是一般砖瓦敲出来的声音。 我便问这汉砖身价如何? 汤礼春说汉砖如果刻有花纹和图案, 价值就较高, 像这种平面普通的汉砖既有价值又无价值, 就看它身在何处。
我听了不甚明白, 汤礼春就给我就讲了如下故事:
“我原在湖北老河口市群艺馆工作, 有一天, 市博物馆的馆长到我家玩, 闲聊中, 他谈起有台湾人到博物馆参观, 看到博物馆堆放那么多的汉砖, 便愿用一块金砖换一块汉砖, 但要求博物馆开出能携带出境的证明。 博物馆馆长自然不能用汉砖换金砖, 也不能开具出境的证明来。
“听了馆长的话, 我很好奇, 便问汉砖是什么样子,馆长便向我比划了一下大小, 并说用手敲敲会发出幽远的罄声。 常言道说者无心, 听者有意, 正在一旁帮我家砌围墙的一个女民工听了说, 哦! 你们说的这砖, 我们那里多得很, 家家都用它来砌猪圈。
“我不信, 就叫那位女民工第二天带一块给我看。 第二天那女民工就带了一块来, 我叫博物馆馆长来看, 果然是块汉砖。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块砖, 就是女民工送给我的。
“馆长告诉我, 老河口民间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汉砖呢? 那是因为萧何帮刘邦出谋划策, 打下江山, 建立了汉朝。 汉高祖刘邦奖赏有功之臣, 封萧何为酂阳侯, 老河口古称酂阳, 是萧何的封地。 萧何的后代及部属子子孙孙都生活在老河口, 所以老河口的汉墓无数, 至于平常用的青砖那就更不计其数了。 因为汉砖十分结实, 一般都砸不破, 也不易朽碎, 所以汉砖至今仍十分普遍地散落在老河口的寻常百姓家了。”
汤礼春的故事让我听得一愣一愣的, 假如我有机会去老河口, 一定到那农民家的猪圈里弄一块汉砖回来。
汤礼春的家里珍藏着一张蒋中正亲自签名的委任状,是委任一个名叫王良榘的空军少尉的。 一个少尉, 由国民党的最高统帅签署委任状, 还真不多见。
汤礼春的爷爷还没去世时, 汤礼春曾问过爷爷: “你为什么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还敢保存这张委任状?”
爷爷一本正经地跟汤礼春说: “因为这张委任状的主人, 曾经是我最好的朋友, 他曾经是个抗日英雄。”
后来, 爷爷断断续续给汤礼春讲了一些他和王良榘的故事。
爷爷和王良榘都出生在湖北汉水边的一个城市老河口, 俩人既是街坊, 也是同学。 中学时代, 每逢夏季, 放学后, 爷爷就会和一帮同学到汉水里去游泳。 有一次, 爷爷一个猛子下去, 一下扎到了一个很深的漩涡里, 眼看爷爷就要被漩涡漩了进去, 在岸边正准备脱衣下水的王良榘见状, 来不及脱掉衣服, 就一跃跳入了汉江, 一个猛子扎到了爷爷身边, 将爷爷拽出了漩涡。 爷爷因为他的救命之恩, 曾硬拽着他行了桃园结义之礼, 结拜为兄弟。
汉 砖
可值得留恋的中学时光才过去了两年, 抗日战争就爆发了。 1939 年, 由于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迁到了老河口,日本鬼子的飞机对老河口这座小城开始了狂轰滥炸, 王良榘家中的商铺不仅都被炸塌了, 而且他的奶奶也被炸死了。 当时, 王良榘曾指着天空, 握着拳头说: “我将来一定要当一名飞行员, 把中国的炸弹扔到日本鬼子的头上!”
从此, 王良榘改变了他一贯贪玩不爱学习的缺点, 开始用功读书, 每天晚上, 都叫汤礼春的爷爷帮他补习功课。 在汤礼春爷爷的帮助下, 王良榘的学习成绩从一个落后生一跃而成了班上的尖子生。 高中毕业后, 汤礼春的爷爷和王良榘双双考上了黄埔军校第十八期, 而且王良榘硬是靠软磨死缠分到了飞行分校学习。
1944 年, 汤礼春的爷爷和王良榘从黄埔军校毕业了, 汤礼春的爷爷分到了陆军第27 军, 而王良榘如愿以偿, 分到了位于老河口机场的中美歼击机联队第三大队, 正式当上了一名战斗机飞行员。 王良榘虽然只是一个新来的飞行员, 但却强烈要求上战场。 一天, 他奉命驾机飞到武汉的上空, 对停泊在长江上的一艘日寇驱逐舰进行轰炸。 可当他投下几枚炸弹后, 不幸的是一颗高射炮炮弹击中了他的驾机, 眼看飞机冒着浓烟就要坠落了。 但王良榘没有选择跳伞, 而是稳住飞机, 向日舰俯冲下去, 他是想用飞机撞向日舰。 就在飞机撞向日舰的那一刹那, 王良榘一下跃进了长江里。 日舰被他的飞机撞得腾起巨大的硝烟, 接连发生爆炸, 趁着鬼子慌乱之际, 王良榘一个猛子接着一个猛子游到了江对岸的一片芦苇丛里。 后来, 王良榘被渔民救上了岸, 又被新四军帮助护送回了老河口。
王良榘冒死撞沉日舰的事迹被报纸披露后, 王良榘就成了知名的战斗英雄。
抗战胜利后, 由于老河口机场的废弃, 中美歼击机第三大队被撤销, 王良榘调到第四飞行大队。 也许因为王良榘是个空军英雄的缘故, 蒋中正才亲自签署了他的少尉委任状。
就在王良榘拿到这张委任状的当晚, 汤礼春的爷爷赶到武汉和他相聚了。 在一个酒吧里, 王良榘一边大口地喝着酒, 一边对爷爷黯然神伤地说: “老弟, 我不想在军队里混了, 我不想打内战, 我想出国学法律。”
蒋介石签发的委任状
王良榘说着, 从怀里拿出那张委任状递到汤礼春爷爷的手中说: “这张委任状我留着也没什么用了, 要不你帮我处置了吧!”
汤礼春的爷爷接过委任状说: “不要毁了, 如果让特务知道了, 只怕你都出不了国! 还是我替你保管吧!”
就这样, 汤礼春的爷爷留下这张委任状。 汤礼春的爷爷深知由于内战烽火的燃起, 两人从此会各奔东西, 恐怕今生今世都难见面了, 就将此委任状保留下来, 以此作为对老朋友的一个念想。
就这样, 汤礼春的爷爷和王良榘自此天各一方。 后来, 汤礼春的爷爷因不愿打内战, 也从军队解甲到家乡做点小生意。
新中国成立后, 汤礼春的爷爷曾多方打听王良榘的下落未果, 但他一直放不下, 隔一段时间就会将这张委任状拿出来看看, 并对着王良榘这个名字自言自语一番。
2005 年, 汤礼春的爷爷临终之前, 把这张委任状交给了汤礼春, 要汤礼春帮助继续打听王良榘的消息, 说如果王良榘还活着, 就把这张委任状亲自交还到他的手上。
王良榘, 你这个抗日英雄在哪里? 在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的日子, 你该露面了吧!
在汤礼春家里, 我们品茗交谈。 谈到收藏, 汤礼春说, 他收藏绝不是为了卖大钱寻找发财致富的门道, 收藏能修身养性, 提升品位, 他收藏讲究的是一种文化传承,一种机遇, 一种缘分。
汤礼春讲他在中央电视台“鉴宝节目”中, 看到专家鉴定出不少的真宝。 这些真宝大都是祖传的, 或是友人相送的, 都透着一个真情在其中。 他看到一个女士手持一只小古瓶, 被专家鉴定出是清宫中的御用品, 价值一百八十万元。 当专家问这位女士是从何处得此宝物时, 那位女士声称: 是她在英国留学时, 她的房东太太在她临回国时赠送给她的。
这让我们不由地想: 这位女士在英国留学期间, 一定和她的房东太太关系十分好, 而在这好的背后, 一定有许多感人的故事, 那位女士一定有许多好的表现和善的行动才感动了那位友善的房东太太, 房东太太才舍得把那么贵重的收藏品送给那位女士。 所以, 我们无论在平常生活还是在收藏方面只要真心、 诚心、 善心为人处世, 就一定会有好的回报和结果。
汤礼春的见解十分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