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保安是我文学道上的兄弟, 我们的作品曾经同时入选武汉出版社的“金黄鹤文丛”, 各自出版过一本散文集。我在湖北省作家协会工作多年, 孟保安是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我们共同参加过不少文学界的活动。 孟保安出版过散文、 报告文学等各类文学作品集八部, 发表的各类文学作品有三百余万字。
孟保安的职业是个电视新闻人, 他1981 年进入《长江日报》文艺部当记者, 1984 年进入武汉电视台做新闻。 他曾担任过武汉电视台深圳记者站站长、 北京记者站站长,全国著名电视栏目《科技之光》总监、 编审, 《都市写真》《电视问政》的策划人。 在广播电视这个行业, 他可以冠以“资深”二字。
孟保安有个很值得骄傲的生日。 他是1958 年阴历六月廿二日出生在武汉的。 而阴历六月廿二日是公历8 月7日。 中国共产党有个很重要的会议是1927 年8 月7 日在武汉召开的, 史称“八七会议”。 孟保安正好出生在8 月7日, 而且是个入党多年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这让他觉得这辈子锁定了要听共产党的话, 跟共产党走。 孟保安出身工人家庭, 父亲是个铁路工人, 他也可以说是个根红苗正的人。
如果说文学是孟保安的业余爱好的话, 那也只能说是“之一”, 而不能说是唯一。
孟保安的另一个爱好是收藏老唱片, 用他的话说就是收藏声音。 几千年前的屈原的声音谁听过? 几百年前美国的开国总统乔治·华盛顿的声音谁听过? 都没有人听过,也没留下来, 那时世界上还没有唱片与留声机。 当世界上有了留声机和唱片之后, 就能将一些伟人的声音保留下来, 就能将一些音乐大家戏剧大师的动听的声音与唱腔艺术保留下来。
孟保安收藏老唱片, 就是要收藏声音, 把那些有历史意义有不朽的审美功用的声音保留下来, 这是他在电视新闻主业之外, 文学爱好之外的又一人生追求与爱好。
问他收藏老唱片始于何时? 孟保安就给我讲了他少年时的一些情况。 孟保安有个哥哥, 在长江航运公司当船员。 哥哥的轮船跑上海, 有一次从上海回武汉, 竟抱了一部留声机回家。
哥哥把留声机摆在家里吃饭的桌子上, 用摇把把留声机的发条上足, 拿出一张唱片放在留声机中, 再把装有针头的像小孩手臂一样的东西放在唱片上, 留声机立时唱起了歌曲、 戏剧, 还有相声和湖北大鼓等曲艺节目。 哥哥有几张唱片, 每张唱片都装着不同的声音。 这可是个稀奇好玩得不得了的机器, 只有七八岁的孟保安被哥哥的留声机迷住了, 不断要哥哥放音乐戏曲给他听。 手摇留声机唱一会, 又要人用摇把上发条。 哥哥后来不耐烦了, 说我摇得好累呢, 你自己去弄吧, 我没那么多时间, 要上班。
孟保安从那时就开始喜欢上了那装着声音的唱片和能使唱片发出声音来的留声机。
1970 年, 12 岁的孟保安考上了湖北省艺术学校的汉剧学员班, 学习唱汉剧。 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 全国大唱样板戏, 艺校汉剧学员班的老师教他们唱样板戏, 京剧汉剧都学。 老师教学时, 放唱片给大家听, 唱片唱机是教学工具。 京、 汉、 楚, 各种唱腔那唱片里都能放出来,真是个神奇的东西。 孟保安想, 我将来一定要买很多的唱片, 那些优美好听的声音我都要收藏起来, 细细地听。 当然, 那得等到他有了工资收入之后了, 当时他是学员, 还没钱买唱片。
孟保安在湖北省汉剧团当过一段时间的演员, 当他到武汉电视台当记者时, 就一干30 多年。 他有了工资收入之后, 就开始收藏老唱片了, 各种老唱片都收, 还有各种型号的留声机电唱机, 以及与唱片有关的各种书籍资料。假如说有人的收藏是完全出于个人的爱好, 那么孟保安的收藏老唱片与老留声机, 除了个人的爱好外, 还与他这辈子从事的广播电视业务联系在一起。
孟保安在他租来的60 多平方米的两室一厅的收藏室里, 接待了我。 这两室一厅的房子里, 摆满高高低低的柜子抽屉, 柜子抽屉里装的都是一摞摞的老唱片。 除老唱片外, 屋子里还码叠着高的低的方的圆的留声机, 还有几个大铜喇叭亮闪闪的分外夸张。 客厅摆了东西, 两个房间、卫生间、 厨房, 连阳台上都塞满了东西。
孟保安连说抱歉, 他只能让我先看看他的收藏实物,然后再去他住的家里喝茶叙谈。
在孟保安的收藏室, 他如数家珍般地介绍他的藏品,拿出他认为该给我看看的老唱片, 一一介绍这些唱片的内容、 来历和意义。 我问些问题, 他回答问题, 回答问题时随手拿出收藏的唱片, 深情地抚摸它们, 激情地介绍它们。
武汉的七月, 天气很热, 孟保安的收藏室里更是闷热。 我脑子里突然想到大街上摆着的解暑的西瓜, 想到我乡下的瓜地。 我觉得孟保安很像西瓜地的老农, 对人介绍他一地的西瓜, 每只西瓜都是红瓤甘甜的, 充满了自信与骄傲。 孟保安的每张老唱片都像是他的西瓜。
这套面积60 多平方米的房子里, 收藏着各类老唱片一万余张。 这是孟保安几十年来节衣缩食, 从他有限的工资和稿费中挤出钱来四处购买淘来的, 有些老唱片还是从国外通过朋友帮助弄到手的。
为了收藏这些老唱片, 孟保安可说是费尽了心力。每当他有机会到各地出差时, 便会到那里的古玩市场去闲逛。 凭着自己的一双慧眼, 从一堆堆的旧物中觅得他的宝贝。 有时他收藏的一套老唱片缺一张, 而机会让他在另一个城市的旧货市场淘到缺失的那张老唱片, 他便如获至宝收入囊中。 为买这些老唱片, 他经常误车误机误船。
孟保安收藏的万余张老唱片中, 最大的唱片直径近一米, 那是张英国唱片, 出版于20 世纪60 年代, 录的是英国歌曲。 最小的唱片直径只有八厘米。 唱片的材质有蜡、虫胶、 纸、 木、 金、 铜、 铁、 塑料。 唱片最厚的有一公分, 最薄的像蝉翼。 唱片的门类有讲话、 朗诵、 音乐歌曲、 曲艺和各种戏曲, 如京、 汉、 楚、 黄梅戏、 豫剧、 昆曲、 越剧、 粤剧, 还有话剧。
除了上述那些外, 孟保安收藏的唱片在时间的跨度上, 几乎跨越了整个唱片发展的历史过程, 而发行的公司有百代、 大中华、 高亭、 胜利、 蓓开、 丽歌、 宝仪、 长城等各大唱片公司。 在他收藏的京剧唱片中, 有京剧的各大流派名角的唱腔, 如谭派、 四大名旦、 四大须生、 马派老生、 梅派青衣等。
天气太热, 我们从他的唱片收藏室出来后去了他的家。 孟保安的家与他的收藏室在同一栋楼, 还都是武汉电视台当年分的福利房, 年代早点, 又居汉口闹市, 也是两室一厅, 面积都不大。
孟保安告诉我, 家人偶尔说说, 花那么多钱买那些破破烂烂的唱片, 有什么用? 如果把这些钱买套大些的房子, 现在增值可多了。
我笑着对他说: “你的这些老唱片, 这些收藏起来的历史声音, 那不是房子可比的, 那是价值连城的文化宝贝啊! 其实家人只是说说而已, 你收藏几十年了, 他们并没有反对, 这其实也是支持啊!”
孟保安对我谈起了唱片与留声机的起源。
美国人爱迪生在发明了电灯、 电话、 电影后, 于1877 年用钢针在锡箔纸上划动, 从而发明了留住声音和放出声音的唱片和留声机。 1877 年8 月15 日, 按照爱迪生的图纸, 第一台由大圆筒、 曲柄、 两根金属小管和模板组成的机器诞生了。 就是这台机器, 先储存了爱迪生唱的一首儿歌, 然后就放出来, 这是世界上的第一台留声机。
当时的声音是储存在由蜡制作的圆筒上的, 为叙述方便, 我们就称其为蜡筒唱片。 十年后的1887 年, 由另一位科学家爱弥尔·柏林纳制造了一种新型留声机, 用圆盘形的唱片代替了蜡筒。 圆盘形的唱片用虫胶制作, 这就是我们看到的流行得很多的黑胶唱片。
黑胶唱片后来被塑料唱片, 再后来被磁带及激光数码技术代替。 各种声音的留下与放出来, 再也不需要唱片了, 唱片就成了历史。
孟保安的收藏, 既是收藏声音, 也是收藏历史。
孟保安把这些历史声音收藏之后, 把它们一摞摞地保存起来。 他的那套租来的房子, 可以说是历史声音存放处。 我想过, 如果把这些唱片, 放在许多留声机上一起放出来, 那是一种什么场面? 那会产生什么样的声音混响?
老式留声机
我们下面介绍一下孟保安的几件重要收藏。
孟保安是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城市台电视新闻委员会副秘书长。 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前夕, 全国城市电视台在广东中山市翠亨村孙中山的故乡开会, 参加会议的是中国各城市电视台的台长和有关人员, 孟保安因为担任副秘书长, 也参加了会议。
会议中, 与会代表参观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大家在一个保安措施严密的展柜里, 看到了一张黑胶唱片, 而且唱片上已有裂纹。 纪念馆馆长对大家说, 这张唱片录制了孙中山先生的声音——粤语, 在全国是孤本, 是他们的镇馆之宝。
孟保安笑了笑, 没有吭声, 他知道镇长说的不是事实。 也许馆长不了解情况, 因为孟保安手上就收藏有孙中山先生的国语、 粤语演讲唱片。 事后, 孟保安对纪念馆长说了自己的收藏, 馆长惊讶得“哇哇”直叫, 那可是国宝级的文物啊!(www.xing528.com)
2011 年10 月10 日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这年11 月出版的《当代中国》画报以《记录伟人声音 再现时代绝响 孙中山讲话唱片惊现武汉 这套唱片是国父留在世界上唯一的声音》的主副标题报道了孟保安的收藏。
孟保安收藏的唱片名为《国父中山先生国语粤语演讲》, 品相很好, 一套三张六面, 分两辑, 一辑为《勉励国民》, 一辑为《告诫同志》。 随唱片一起出版的附件显示, 孙中山的演讲录音于民国十三年, 即1924 年。
当时为这套唱片进行鉴定的武汉的一批专家, 听了孟保安用留声机播放了这套唱片。 因为唱片年代较久, 每播放一次, 都会给唱片带来损坏, 孟保安不轻易放给人听。
“我们大家是中国人, 几千年来是世界上头等强国。那个时候, 正所谓千邦来贡, 万国来朝。 而现在的中国却是世界上顶弱、 顶贫的国家! 这是为什么? 因为近几百年来我们的国民睡着了……今天中国的安危存亡全在中国的国民! 睡? 还是醒?”
“我们要走哪条路来救中国? 就是这个三民主义, 中国不久也可以变成一个富强的国家……”
孙中山先生的演讲长达20 多分钟, 唱片中传出87 年前的伟人的声音, 清晰地穿过历史岁月时空隧道来到大家的面前, 鼓舞人心的力量还很强大。
武汉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皮明庥, 是国内著名的辛亥革命史研究专家, 听了唱片的声音后, 对孟保安说: “这套唱片非常珍贵, 非常罕见。 我们过去对孙中山的研究, 看文字资料比较多, 其次是孙中山的影像、 照片, 再就是他的墨宝, 包括手书和题词。 但是我们很少能听到孙中山本人的原音。 今天我看到孟先生提供的三张唱片是上海的《中国晚报》社录制的, 这太难得了。”
武汉收藏家联谊会副会长沙乐云, 搞收藏五十余年,出身于收藏世家, 72 岁。 沙乐云仔细看了唱片后说: “是孤品, 这在中国现代可以说是孤品, 珍贵的藏品很难得呀!”
专家们说, 这套唱片录制于1924 年, 版权属于《中国晚报》。 当时报社为了扩大影响, 找到时任广州市市长的孙中山的儿子孙科和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戴季陶, 让他们引荐到孙中山那儿, 说了报社想录制发表孙中山的讲话。 孙中山很快同意录制讲话, 他知道舆论宣传对于革命是非常重要的。
1924 年5 月30 日, 孙中山做了两个讲话录音, 一个是勉励国民, 一个是告诫同志, 一共录了三张唱片。
武汉文史研究馆馆员徐明庭说: “上海宋庆龄旧居博物馆和国家博物馆这样重量级的文博单位, 也没有全套唱片, 只有残缺的单张。 1925 年孙中山不幸去世, 他一生演讲无数, 却没有留下完整的声音, 是中国近代史的遗憾。 从目前了解到的情况看, 这套唱片是伟人真实声音的唯一完整的记录, 是极其珍贵不可复制的时代绝唱。”
孟保安给我谈到这套唱片的收藏经过。 他无意中在美国《侨报》一篇纪念孙中山的文章里看到, 旧金山有一位老华侨收藏了一套孙中山讲话的原版录音唱片。 孟保安通过中国驻美大使馆的朋友找到了《侨报》写这篇文章的记者, 再通过记者与那位老华侨取得了联系, 表示自己愿意收藏这套唱片。 但老华侨却不愿意转让, 他告诉孟保安,他家世代与孙中山家是朋友, 他对孙中山也非常有感情,所以一直把这套唱片保存在身边, 准备传给后代。
孟保安没有放弃, 他多次与老华侨通越洋电话, 反复说明这套唱片保存在辛亥首义之地武汉的意义。 他的锲而不舍精神终于感动了老华侨, 孟保安最后得到了这套唱片。 虽说花费较大, 但他的全部唱片收藏因为有了孙中山的这套唱片, 档次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孙中山演讲唱片
2015 年, 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 缘于孟保安收藏的斯大林、 罗斯福、丘吉尔、 蒋介石、 裕仁天皇, 以及武汉的女儿、 著名歌唱家周小燕的原声唱片, 武汉电视台特地开办了“抗战原声”专栏, 讲抗战故事, 再现抗战时的声音和抗战时的歌曲, 在观众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电视台播出的原声, 全来自孟保安收藏的唱片。
孟保安所收藏的万余张唱片, 蕴藏的故事和文化内蕴是醇厚和丰富的, 他接着又给我讲了几个。
孟保安拿出一张名叫《五花洞》的唱片, 这张唱片1932 年由德国人投资的长城公司出品。 因为唱片是由当时京剧界的四大名旦梅兰芳、 尚小云、 荀慧生、 程砚秋四人的唱腔灌制, 世称“四五花洞”。 京剧四大名旦能够聚到一起, 分别饰演剧中的四个潘金莲, 梅兰芳饰真潘金莲, 尚小云饰假潘金莲, 荀慧生饰真潘金莲, 程砚秋饰假潘金莲, 四人同白, 然后一人唱一句, 共同完成一张唱片, 在中国戏剧史上留下一段佳话, 也为世人留下了一张京剧的珍品唱片。
促成这件美事的是上海著名剧评家梅花馆主郑子褒,他历任过《半月戏剧》《戏剧画报》等多种戏剧刊物的主笔,又在长城唱片公司当经理, 主持灌制过梅兰芳、 杨小楼、郝寿臣等人的《霸王别姬》《连环套》等唱片。 1931 年6月, 上海闻人杜月笙的杜氏祠堂落成, 全国京剧名伶云集上海, 四大名旦与雪艳琴、 高庆奎、 金少山合演的《五花洞》是杜祠堂会最精彩的节目。 堂会结束后, 长城唱片公司灵机一动, 遂决定请四大名旦灌制《五花洞》唱片。 梅花馆主郑子褒与众多名伶都有深交, 他来出面斡旋, 虽说磨难重重, 但最终还是大功告成。 四人都是名角, 共同灌制唱片, 唱同一出戏, 其难有三: 第一难为词腔处理, 最终定为每人独唱一句, 唱词各异, 唱腔自谱。 第二难是名字之排列, 梅兰芳众望所归, 居首无疑, 后三人, 谁居二三四, 摆不平, 梅花馆主匠心独具, 制成轮轴形名牌, 此事方平。 第三难为演唱之先后, 谁唱第一句谁唱第二句第三句第四句, 为演唱顺序此事几乎告吹。 梅花馆主再次斡旋, 终于如愿以偿。 稀世珍品就是这么样磨出来的, 中国京剧界的四大名旦在同一张唱片中留下了他们的声音,“四五花洞”唱片之佳音永存。 孟保安能收藏有这么一张,实在难得。
孟保安收藏了一套汉剧艺术大师陈伯华的唱片, 共四张。 这四张唱片制作于1952 年, 为白版红字, 属于非卖品。 这套唱片的珍贵处在于它可能是灌制的母本,后来公开出版的唱片以此为据, 用书刊出版界的话说,这就是清样。 只有主编把这清样审查通过了, 才可正式大量地印刷出版。 在孟保安后来见到的陈伯华的许多汉剧唱腔唱片中, 没有见到过他收藏的这套白版红字唱片。
我在前面写到, 孟保安12 岁入湖北省艺校学汉剧,在湖北省汉剧团呆过, 陈伯华是汉剧行业的大师, 是他的师父的师父, 他对汉剧的尊重, 对陈伯华的敬重是可想而知的。 孟保安多次拜访过陈伯华, 与陈伯华进行交谈, 他以记者的敏锐, 作家的文笔, 对汉剧艺术和汉剧大师的崇敬, 写出了38 万字的《汉剧大师陈伯华评传》, 2012 年由武汉出版社正式出版。 这本传记用艺术的笔触、 诗意的语言, 以汉剧大师陈伯华的成长足迹为脉络, 再现了汉剧的兴衰, 集中展现了汉派文化的博大精深。
孟保安与汉剧大师陈伯华成了莫逆之交。 陈伯华于2015 年1 月30 日11 时40 分在武汉去世, 这位在汉剧艺术舞台上度过了88 年的大师, 享年95 岁。 而在陈伯华去世前夕, 那是2014 年的冬季, 孟保安提着留声机, 抱着他收藏的白版红字的录有陈伯华唱腔的唱片, 到武汉同济医院看望住院的陈伯华。 在病房里, 孟保安用留声机给陈伯华老人放了老人灌制的唱片。 那是《宇宙锋》《断桥》等唱段, 是陈伯华年轻时的唱腔, 珠圆玉润, 绕梁缱绻, 声动屋宇。 病房里, 老人激动了, 热泪流过了那张在舞台上不知迷过多少人的脸庞。
老人拉着孟保安的手说: “小孟啊, 我那时唱得真好啊! 我在东湖宾馆给毛主席唱过汉剧哩! 那天唱的是《断桥》, 我饰的是白娘子, 毛主席看得很入迷哩, 演完了后, 还和我们在一起照过相哩! 唉, 如今老了, 岁月不再, 年轻真好啊!”
临告别时, 老人再次拉着孟保安的手, 谢谢他收藏了她的唱片, 把她的声音保存下来, 她现在虽然不能再上舞台再唱汉剧, 但是爱好汉剧的人们还能通过这些唱片来欣赏她的唱腔, 她很高兴。
孟保安的万余张唱片中, 最早的当然要算蜡筒唱片了。 这就是17 世纪时, 爱迪生发明留声机后最早用蜡筒灌制声音的唱片。 到了用虫胶为原料制造成圆盘形唱片时, 蜡筒唱片就不再生产了。 孟保安收藏的蜡筒唱片是十分的宝贵了。
武汉的《长江日报》有个记者余熙, 写作画画, 结交了许多外国的文化朋友和文化官员, 被人称为民间文化大使。 孟保安与余熙是朋友, 两人常往来。 有一天, 希腊有几个文化友人到余熙家中交流拜访, 余熙就请孟保安到家中作陪。 孟保安想在交谈中有话说, 就带了一只蜡筒唱片。
到访的希腊客人中有一位国家的文化官员, 听了余熙介绍孟保安收藏老唱片, 并看了孟保安带去的蜡筒唱片之后, 大吃一惊, 表示了由衷的敬佩。 希腊朋友说, 像这蜡筒唱片, 要是在希腊的博物馆里, 即是镇馆之宝。 而在中国, 你们民间收藏家都能收藏有这样的宝贝, 真是了不得, 了不得啊!
爱迪生时代的蜡筒唱片, 左为包装盒, 右为蜡筒
一个下午在不知不觉中过去, 当我告别孟保安的家和他的那藏有万余张唱片和几十部留声机的收藏室时, 脑中出现的是那一摞摞的旧唱片, 那唱片里装着的是声音, 是几十年前几百年前的声音。 孟保安是个收藏声音的人, 他几十年业余时间做这件事, 节衣缩食, 不是为了转手卖大价钱, 不是为了发财。
那他是为了什么呢?
我想他是为了保存文化, 收藏历史, 为时代提供发展的佐证。 他默默地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想到那一摞摞的老唱片, 此文的题目立即从脑子中蹦出来: “收藏声音摞起来”。
我想这肯定是个很别致贴切的题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