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 乱世黄金, 盛世收藏。 是说战争、 饥馑、 灾荒的年代, 只有黄金这种硬通货才能流通才能救命。 和平年代, 国富民安的盛世, 收藏古董、 文物、 各种有文化或历史意义的物品就会风行。 21 世纪今天的中国, 正逢盛世, 收藏之风大盛当是必然。
收藏当分国家收藏和民间收藏。 国家收藏是指各地的国家博物馆、 图书馆、 美术馆等机构收藏的国宝级与各种级别的文物, 像中国故宫、 法国卢浮宫里那无以数计的宝贝, 都是国家收藏。 一个国家收藏的丰富或贫乏代表了一个国家保存文化与历史的高度与水准。
我说的是民间收藏的事, 国家收藏的事不去说了。
有人问, 当下中国有多少人在搞收藏? 这还真是说不清楚。
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罗伯健在谈到中国的收藏队伍有多大规模时, 说了如下的一段话:
全国34 个省、 自治区和直辖市都设立了收藏组织,这些收藏组织都是经过当地民政部门批准成立的。 但是, 各地的收藏组织名称五花八门, 主管机构也不尽相同。 例如上海就有三家民间收藏组织, 分别归三个主管部门管理。 中国收藏家协会很想摸清全国收藏组织的人数和规模, 但由于各地主管部门不统一, 会员人数难以统计。
上海的收藏家、 书法家朱卓鹏先生在一篇文章中写到, 有人想调查清楚目前全国到底有多少民间收藏爱好者, 都从事些什么收藏项目, 但这是不可能的。 有个估计数字是三千万, 平均四十个人里有一个, 这是个可以相信的估测。 如果将“收藏爱好者”理解得“广义”一些, 那么这支队伍就要大得多。 比方说某个家庭里, 外婆有个老红木梳妆盒, 里面全是些从前的和现在的纽扣, 有几千颗;外公是个老戏迷, 看过的戏单都留着, 连当年小达子在共舞台演《铡包勉》的戏单也还保存着, 厚厚一叠。 虽然他们跟收藏圈子从不搭界, 然而他们算不算收藏爱好者? 圈子的外沿再扩出这么一大圈, 该是个什么数? 朱卓鹏先生的文章是二十年前写的, 二十年后, 这个数字翻一倍, 或许还要多, 真是难以说清。
我为了写这本民间收藏者的书, 仅仅只走了湖北很少的几个县市区, 就发现每个地方都有收藏者协会。 随便一问, 都会有人告诉我谁谁谁在收藏什么, 谁谁谁的收藏有“尖板眼”。 在我的感觉里, 当下民间搞收藏的人与组织,肯定是中国历朝历代最多的时期。
我有次到武汉市江夏区, 与一帮朋友吃饭。 席间有位朋友听说我要写民间收藏的事情, 就讲了一个与收藏有关的故事。
鄂南某县有一处古民居, 有几百年的历史, 还有古桥, 是个旅游景点, 全国各地的旅游观光者纷纷前来参观游览。 在景点旁的一棵古树下, 一位老婆婆面前摆着一只青花瓷猫食碗, 老婆婆抱只猫, 用手抚摸着猫毛, 让猫在猫碗里喝水, 老婆婆口中喃喃自语。 老婆婆身边有一纸牌, 上写“卖猫”二字。
一游客至, 被青花瓷猫食碗吸引了, 蹲下问老婆婆猫多少钱一只。 老婆婆答五十块钱一只, 我这猫是喝山泉水吃天然无污染猫食能捉老鼠的好猫。 游客掏五十元买了猫, 另掏一百元买猫碗, 说: “这猫抱回去要用猫碗喂哩!”老婆婆笑了笑说: “这碗不卖, 我还要用来喂猫哩。”不论游客怎么软磨硬磨, 猫碗不卖, 卖出去的猫也不退货。 游客只好抱着猫走了。 老婆婆一会又抱一只猫来。 另一游客来, 看见青花瓷猫食碗, 眼里放光, 蹲下, 买了老婆婆的猫又要买猫食碗, 软磨硬磨, 给多少钱老婆婆都不卖。
如此重复, 老婆婆到中午已卖了十多只猫了。 老婆婆得回家休息了, 并且去喂养那些回家的猫。 冲着青花瓷猫碗而买猫的游客买了猫没买到猫碗, 转头就把猫放了, 那些猫很快就回了家。
老婆婆凭着一只清代的猫碗卖猫, 每年的收入不菲。她说: “我如果卖了猫碗, 谁来买我的猫呀! 这是我养老的宝贝哩!”
毫无疑问, 那些买猫的游客都是民间收藏者。 收藏者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喜欢到处跑, 到那些有年代有历史的地方淘宝, 逛各地的古玩市场, 看到亮眼的东西就想买。 鄂南老婆婆卖猫, 用青花瓷猫碗作钓饵, 一钓一个准。
有人说真正的收藏者收藏有价值的物品, 不是为了谋利。 但有时收藏者也互相买卖藏品, 不能说完全没有谋利的成分在。 还有一批人专门利用收藏做投资, 美国国家画廊馆长布良有一个调查数据: 收藏大师级油画的年投资回报率为51%, 收藏中国古瓷器的年投资回报率为40%,而投资股票的获益仅为25%。 国外早就有人说过, 世上最富有的不是银行家, 而是收藏家。
不为谋利的收藏家有很多, 他虽然不以收藏谋利, 但其收藏品本身在自然增值, 否则他们的收藏活动就不能维持下去。 这里引用两位收藏大家的故事, 据说他们都不是以谋利为目的的收藏家。
亚莉珊德拉·芒罗是美国收藏家, 她历来认为, 收藏的目的不是投资, 而是消费。 她曾这样打比喻: “如果要消费一个东西, 哪怕消费一百万欧元买一幅画挂在墙上,要比你花二千万欧元买一幅画做投资更有社会意义, 因为投资和消费比起来, 依然是消费站在高点上, 能以此为社会做出贡献, 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收藏家的终极目标。”
芒罗有一次去法国旅游, 正赶上巴黎有个藏品拍卖会, 作为世界级收藏家, 她自然不会错过这个容纳一千多人的拍卖会场。 拍卖开始后, 芒罗盯准了法国十八世纪女性肖像画家维瑞·勒布伦的一幅画。 这幅画是维瑞·勒布伦众多自画像中比较出色的一幅: 深色的长裙, 华丽的荷叶领, 与团绒帽饰构成鲜明的对比, 从而衬托出画家的庄重、 女性的妖娆气质以及她坚强的信念。 作这幅画时, 维瑞·勒布伦刚满三十六岁。
这幅画的起拍价为五百万欧元, 买家之间竞争非常激烈。 当报价到一千五百万欧元时, 已有大部分竞价者自动放弃, 只剩下芒罗和另一个买家, 而芒罗在这时举起二千万欧元的竞价牌, 拍卖师在确认无人竞价后一锤定音, 芒罗最终成为这幅画的所有者。
芒罗在办理有关手续时被告知: “这幅画现在归你所有, 但是, 法国此前颁布了一个新规定: 这幅画不能运出法国, 也就是说, 你在法国本土上如何欣赏它无人干涉,但无论如何不允许带到美国去。”
对于这一新规, 芒罗事先早已知晓, 但具体细节不是很清楚。 于是, 她便去咨询律师。 律师对她说: “这件事很容易解决, 虽然规定不让你将画带出去, 但还有一个规定, 只要你捐一笔钱给当地慈善基金会, 他们就会买走这幅画, 然后再借给你挂在家里, 并一直可以挂到你去世的那一天。 而在你去世后, 基金会则会收回这幅画, 所有权自然归他们所有。”
究竟需要给慈善基金会捐多少钱, 芒罗心里没底。 律师沉思了一会对她说: “捐款数额没有规定具体上限, 我想, 你只要捐出一百万欧元就完全能够搞定, 而这笔钱对你来说算不得什么。”(www.xing528.com)
既然如此, 芒罗也就不再犹豫, 慷慨地向当地慈善基金会捐赠了一百万欧元。 在办理好相关手续后, 她将画“借”回到美国自己的家, 挂在客厅墙上细细欣赏。
许多人对芒罗的做法很不理解, 认为她出了那么多钱买了一幅画, 又捐了一百万欧元, 而这幅画的最终所有权还不归她所有, 她简直就是一个大傻瓜。
芒罗却不这样认为, 她说: “能买下这幅画挂在自家客厅的墙上, 我很高兴, 本来我买的时候就没想将它作为投资。 我这样做既是在消费, 也是在以另一种方式做慈善。 既然能通过这个途径将我喜欢的画挂在我家, 我就能在活着时有了艺术品支撑我的精神世界, 等我死后, 无论这幅画是捐赠还是拍卖, 这些都跟我无关, 我在生前也根本不会去想这件事, 这也是我作为一个收藏家的终极目标。”
中国当代的收藏家马未都, 年轻时弄文学, 做过《青年文学》的编辑, 后来改行搞收藏, 取得巨大成功, 是中国当下的收藏大家。 有一次, 马未都来到晋西地区, 午饭后, 他习惯性地去当地古玩一条街闲逛, 心想说不定还能淘些什么宝贝呢。 他走遍了整条街, 也没有找到中意的东西。 不过, 有一个关于古代屏风的消息让他兴奋不已。 街上的古玩商家告诉他, 屏风的主人离这儿不远, 正在待价而沽, 不过价格不菲, 一般人出不了那个高价。
马未都心想: 古代屏风价值连城, 怎么会出卖了? 于是, 他立即连夜前往。 原来, 这个镶嵌在主人家墙上的屏风古朴而精致, 据说是祖上留传的物品。 主人以前是当地富商, 如今家境破落不堪, 无奈之下, 才准备将屏风卖掉。
“三十万, 少一分我不卖。”主人壮胆报了个价, 虽然自己也知道这个价格颇高。
“好, 我出三十五万。”马未都说。
主人听后, 惊讶不已, 没想到对方竟爽快地将价格提高到比报价还高五万元。 难道买家不识货? 这么贵的东西, 买家一般都会砍价还价的, 可他? 想到目前自己正急需用钱, 立马成交。
不久, 当得知这位买家就是全国赫赫有名的收藏家马未都时, 屏风原主人大为感动。 从那以后, 便主动与他交起了朋友, 一交就是十多年。 在这期间, 马未都不时接济与帮助他, 还介绍一些朋友与他认识, 同时鼓励他重新创业, 东山再起。 于是, 十年前家徒四壁, 家里只剩下一张值钱屏风的主人, 在十年后, 因投资当地的煤矿和房地产渐渐富裕起来, 身家数亿。
随着财富的积累, 主人觉得此时应该是买回十多年前失去的屏风的时候了。 可现在屏风主人是多年帮助自己的朋友马未都, 心中颇感为难。 但想想这是祖辈世世代代留传的东西, 最后还是下定决心, 不管对方出怎样的价格,他也要赎回。
这天, 他找到马未都, 直截了当地说明来意, 并有言在先, 价格由对方说了算, 绝不还价。
“我只要原来你的报价, 也就是三十万。”马未都的话再次震惊了他。 这么多年来且不说升值, 仅利息就不是个小数目, 更何况现在是有求于人呢。
“我知道, 现在这屏风的价值可达数百万, 但我想既然是朋友, 买东西的时候, 就应该多给一点; 卖东西的时候, 就应该少要一些。 这是我多年来收藏买卖和做人处世的原则, 朋友之间何必计较那么多呢?”马未都的话让对方深受感动。 此后, 越来越多的人被马未都的交际魅力所吸引, 他的人缘也越来越好。
有人问, 收藏者收藏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 把各个历史时期流传下来的有价值有意义的物品收藏起来, 就是收藏了历史, 收藏了文化。 陶瓷、 家具、 钱币、 石雕、 服饰、 书画、 典籍、 邮票、 玉器等, 甚至近代的烟标、 火花等人们平时用过就扔的东西, 都能够收藏, 从中可以看出各个时代的文化与人们生活的风采与记录, 收藏的社会功能是不容置疑的。
作为民间收藏者个人, 收藏自己喜爱的物品, 是一种有意义的爱好与追求, 是一种美好的享受。 民间的个人收藏, 还有一种情形, 就是面对喧嚣的社会, 面对空虚与焦虑, 寻找一片自己的天地。 静下心来, 把玩一下自己的藏品, 充实内涵, 抵抗孤独。 优雅的收藏, 寻找一种格调,一种品质, 一种情趣, 哪怕是一点点随意的收藏, 生活也会多一缕阳光。
民间收藏可说是一片汪洋大海, 这片大海中有无数的珍珠宝贝。 有的收藏者在自己的收藏品达到一定数量时,有的收藏者在一开始就有打算, 他们最终要将自己的一辈子收藏捐给国家, 捐给社会, 这种例子举不胜举。
近日, 八十五岁的潘迪东老人给湖北省图书馆捐赠一套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的中医古籍, 这套《陈修园七十种》共二十六册, 扉页印有“光绪戊申年仲夏上海章福记石印”。 据古籍专家考证, 这套书是清朝乾隆、 嘉庆年间名医陈念祖(字修园)所著医书汇编, 陈念祖创造了用浅显韵语编写医方歌谣的方法, 教医生按法施治, 对医学通俗化、 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湖北省图书馆藏有陈念祖的古本医书, 但没有《陈修园七十种》这么完整的版本,尤其是上海章福记石印版更少见, 国内截至目前仅在上海图书馆发现收藏有一套, 其他各大图书馆尚未见到。
据统计, 2016 年上半年以来, 已有五十七人及九家机构向湖北省图书馆捐赠图书七十二种, 由台湾同胞范延中及家人捐赠给湖北省图书馆的《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周易经传》两部明代稀世善本, 极为精美, 全国罕见,弥足珍贵。
在湖北省图书捐赠史上, 我国著名的文献学家、 收藏大家徐行可, 更是值得湖北文化史铭记的名字。 他曾为湖北省图书馆与湖北省博物馆捐赠了近十万册古籍、 七千八百余件文物。 湖北省图书馆现存古籍约一百五十万册, 其中善本约五万种, 他所捐赠古籍的善本就占了半壁江山,其中《黄鹤楼集》三卷等更是海内孤本。
民间收藏是一种布衣之乐, 虽说民间收藏中, 还有许多人处在以兴趣为出发点的浅文化状态, 与那种以雄厚的物质条件为基础, 以研究某种文化为目的, 以理性系统方法为手段的高层次收藏存在着距离。 但民间收藏是藏宝于民, 与国家收藏纳宝于库相辅相成, 为民族、 为世界保存历史, 保存文化, 功不可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