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年末,在遂外的一次座谈会上,有一位年近五十、看起来非常朴实的遂外人,在一页一页地认真记笔记,她就是遂外后勤工作人员袁桂华。
没有想到,一位平时在学校主要负责洗菜、切菜等工作的阿姨,竟会如此认真地记录和学习,这不得不令人心生赞叹。
操着一口地道的四川话,袁桂华诉说起了自己的遂外时光。
“遂外的工作时间比较固定,学校领导不会让人经常加班,而且同事们都很团结。”2009年来到遂外的袁桂华,对这所学校和同事充满了感激。
袁桂华的工作简单而忙碌。
每天,为了让孩子们按时吃上热腾腾的早餐,早上5:30前,袁桂华就会开启一天的工作生活。
冬天的黎明,天还没亮,袁桂华就会按时到工作岗位上择菜、清洗、切菜、加工……一系列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早上7点左右,孩子们便会吃到袁桂华和她的同事们一起做的早餐。午餐亦是如此。而袁桂华则在孩子们吃完饭半小时以后,才能腾出吃饭的时间。
“袁老师基本没有请过假,因为她知道,自己请假意味着其他同事要做不少额外的工作。”对袁桂华这种时刻为他人着想的精神,遂外后勤工作人员杨玲感慨地说。
在袁桂华看来,遂外在后勤方面的管理尤为严格,这不仅仅体现在不定期的培训中,更体现在日常的食品把控上。
遂外每周都会根据季节和天气等因素,综合考虑学生的营养搭配问题,制订当周的“营养食谱”。比如,2017年6月27日早餐的标准是:平均每份菠菜粥中大米25克、菠菜10克,平均每份青椒土豆片中土豆100克、青椒10克。
袁桂华还记得,2016年9月,学校新运来一批食材,其中豆腐切一下就变成了渣,袁桂华和同事赶紧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学校管理人员。检查过后发现,虽然豆腐没有变质,但质量并不过关。在大部分人看来这不是什么大问题,但遂外领导还是跟食品公司进行了沟通和处理。
“如此细小的问题,学校都会重视,这就是遂外在当地口碑很好的原因之一。”袁桂华说。
学校的就餐文化同样让袁桂华赞叹不已。“学校提倡无语就餐,这主要是担心孩子吃饭时说笑打闹导致食物误入气管。”袁桂华说。因此,每一位来参观的人都会看到遂外食堂里,孩子们用手势等肢体动作来表达的景象。
在遂外教学楼的背后,有一大片菜地,这是学校的种植园,里面种着莴笋等蔬菜,这不是后勤工作人员种的,但与后勤有联系。这是遂外农耕课程的实践基地。
遂外的每个班级都有一块菜地。从蔬菜的选种、播种、浇水、施肥、成熟,到最终收获,一系列活动都在师生的互相配合下完成。学校领导说,希望通过这一课程,让学生了解农作物的种植方法和相关常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辛苦,从而更加珍惜食物,养成节约的好习惯。(www.xing528.com)
等到秋天,这些蔬菜成熟后,师生会采摘好把它们送到袁桂华等后勤工作人员手中。看着孩子们自己辛辛苦苦种的蔬菜获得了丰收,袁桂华在加工时会更加细心、认真。这些蔬菜,最终也成了孩子们餐桌上的美食。
“吃着自己种的蔬菜,孩子们可高兴了。”袁桂华说。
在袁桂华看来,遂外的学生都很乖,很讨人喜欢。即使一些不太适应学校生活或有不良习惯的孩子,在遂外也都会慢慢好起来。
小刘是二年级的一名女生,刚到遂外的那几天,她对寄宿生活很不适应,有时甚至嚷嚷着“不读了”。
袁桂华发现这个事情后,就主动和小刘聊天,试图解决她内心的问题。
“有什么烦恼,你都可以跟我说,也可以和你的老师、同学聊,你看我们多喜欢你啊。而且,在这里好好学习,你小学毕业时肯定会考上很好的学校……”不善言辞的袁桂华想了许多点子来劝说小刘。
后来,小刘不仅留在了遂外,还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好孩子。
除了学校的工作,在家庭生活中,两个儿子懂事、听话,让袁桂华倍感欣慰。
2014年,一件事情突然降临:袁桂华的老公在体检时发现患上了癌症,需要数万元的治疗费用。这对于本就经济拮据的家庭无异于雪上加霜。
怎么办?正在上大学的两个儿子站了出来。
大儿子在成都读大学,学的是软件相关专业。暑假期间,大儿子选择去餐馆打工,还试着去给别人装修、贴瓷砖。这让袁桂华既心疼又感动。
二儿子在广西上大学,暑假期间则去了广东的一家电子厂打工。“他说那里工资会高一些。”谈起两个儿子远比同龄人过得辛苦,袁桂华仍心有愧疚。不过两个儿子的懂事,也让在遂外工作的袁桂华感觉愈加踏实。
2015年,工作满六年的袁桂华获得了遂外隆重颁发的“忠诚奖”。自己的平凡付出获得了学校的高度认可,这在袁桂华以前的工作中很难想象。当学校领导把一系列奖品递到袁桂华手上时,她的心中满是骄傲与感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