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场所,学生学习数学的知识、思想、方法主要在课堂中。作为数学教师,要精心备好课,在介绍相关知识时,要把该知识的发现、发展的过程呈现给学生,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在整个数学课堂中,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渗透数学史,可以是课题引入,通过故事讲授该知识的发现、发展过程。介绍定理的证明过程时,可以是不同人的不同证法,并让学生进行比较。介绍相关知识的应用,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作用,可以在新学期开始时渗透数学史,也可以在讲授某一章新知识前渗透相关数学史。在学习新知识时,介绍相关数学史。在练习题中或复习时,也能讲授数学史内容。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时,可以很好地渗透数学史。
多姿多彩的图形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一节几何课是“图形认识初步”。几何是数学的基本元素,学习几何,可以向学生介绍几何的起源和发展,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自然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教学应该从学生的认知情况出发,挖掘几何的发展史,从而揭示知识产生的背景,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情境引入
图6-6 精美几何图形建筑图片
设计意图:让学生看到在现实生活中不仅存在着数量关系,而更直观地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几何图形。生活中到处都有几何图形。
2.介绍几何的起源、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几何是随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发展而发展的。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图形,研究图形的数学分支就是几何。
比如,古埃及几何学源于尼罗河泛滥后土地的重新丈量,希腊的几何源于测量土地,古代印度的几何学的起源则与宗教实践密切相关,而古代中国的几何学更多地起源于天文观测。几何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源于生活、生产,又服务于生活、生产。古人就利用几何知识,不仅解决了土地的测量等问题,还建造了雄伟、不朽的建筑,如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
对于金字塔的建造过程,一直是一个奇迹,不管建造过程怎样,都说明当时人们很好地掌握了几何知识,能进行计算精确程度很高的计算,并利用几何知识进行建筑。我国的天坛也是一个建筑奇迹,达到了天人合一,说明我国古代对于圆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了。从这些图片可以看出,人们把几何的知识应用体现得淋漓尽致。
图6-7 古代器皿、服饰
看这些古代人们用过的器皿和服饰等,如图6-7所示,可以看到人们已经不断地能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并研究它们的性质;反过来,又把这些研究的成果广泛地应用到自己的生产、生活当中,并不断地改善自己的生产和生活。
通过图片的展示以及对几何发展史的介绍,学生更能明确几何的重要性以及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新授知识
几何主要研究的内容是什么?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
这一章主要研究几何问题为:各种几何体,点、线、面、体的关系,线段、射线、直线、角等基本知识。
让学生知道几何的研究对象,了解本章的研究内容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给出一组实物的图片,如图6-8所示,让学生抽象出其中的几何图形。
图6-8 几何实物图形(www.xing528.com)
长方体:每一个面都是长方形。
正方体:每一个面都是正方形。
球体:是一个曲面。
让学生从具体的实物模型中抽象几何图形,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棱柱体的包装如图6-9所示。
图6-9 棱柱体包装
与圆柱体比较类似,但它的底面不是圆的。
埃及的金字塔与圆锥类似,但它的底面不是圆的,是四边形。
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棱锥。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有什么区别?
立体图形的各个面都不在同一面内,而平面图形只有一个面。
立体图形的分类:柱体、锥体、球体。
通过引导学生对图形从平面和立体两个方面进行分类讨论,可以培养学生整合的数学思想以及分类讨论的数学思维能力。
对于一些立体图形的问题,常常把它们转化成平面图形来研究。从不同方向看立方体,常常会得到不同的平面图形。例如,在建筑、工程等设计中,也常常用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来表示立体图形。
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看一个物体,得到的平面图分别叫作左视图、主视图、俯视图。
当然,利用计算机,还可以将平面图合成立体图形。
分别从不同方向看圆柱,可以看到什么平面图形?看圆锥呢?
学生很快就给出了答案,大部分学生都做对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空间图形转化成平面图形,培养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让学生体会几何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互转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4.归纳总结,并进行图片展示
这节课不仅学习了两种新的几何体——棱柱和棱锥,还学习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分类,以及立体图形的三视图。
教师让学生体验数学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