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活化原则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为学生培养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为教师设计作业提供了鲜活的素材。数学作业设计尽量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关注生活情境数学化和数学问题生活化。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告诉学生所学的知识会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那么学生会觉得所学的课堂知识很有意义。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应该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既能巩固知识,又能培养应用意识,这才把数学真正地用起来了。
满足生活化原则的数学作业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更容易对问题产生共鸣,便于问题的解决和知识的应用。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是培养应用意识的一个好办法,生活化的数学作业是将数学课堂知识与生活连接起来的纽带,数学作业设计应该满足生活化原则。例如,教师可以设计调查类作业,让学生调查家里一个月的消费情况,然后统计调查结果,把作业生活化,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着去解决问题。
(二)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人们常说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以及“学校教育,学生为本”都是围绕人的发展来展开的。数学课程标准规定数学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也就意味着数学作业设计应该以学生为本。生活化数学作业设计应该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
1.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数学作业主要是由学生来完成的,教师起到一个监督、促进的作用。数学作业设计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身心发展水平的基础出发,对知识进行建构,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数学作业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点。教师在设计作业时,把握好教学目标,尽可能开发利用生活中的问题,设计与学生背景相联系的问题,让学生在千变万化的情境中体会数学知识发生的过程和数学的应用价值,能主动要求完成作业。例如,在轴对称图形的学习中,在设计作业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生活当中的学习资源,让学生也剪一个轴对称图形的作品,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学习、应用所学知识。
2.注重学生的差异性
由于家庭条件、文化背景、认知结构和初中生身心发展的不同,学生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数学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因受到不同各种外在或者内在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个性特点,对知识的接受、理解和应用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设计数学作业的时候不能“一刀切”,应关注个体差异设计不同层次、不同情境的作业,给学生选择的机会。针对不同地区学生的差异,教师也应该注意差异。比如,在农村学生的数学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适当减少利用出租车、图书馆、游乐场等来创设情境,可以选择与学生生活背景相关的事物来创设情境。
以上原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因此,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握学生的差异性,设计让学生有主动完成的欲望的作业,设计的内容应有代表性,既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又有利于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
(三)时间自主原则
弹性时间,满足学生的自主安排。新课程标准在深入实施的过程中,课堂教学的许多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作业设计作为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之一,是初中数学教学工作中的基本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也是促使学生认知、能力、情感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www.xing528.com)
初中数学作业是数学课之外的又一次有意义的数学活动,可以给予个体以自由发展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促进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初中数学作业的生活化设计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按时完成作业”的要求,根据不同的知识类型,生活化初中数学作业的时间可以安排在学生学习新的数学知识之前,作为知识的体验积累,也可以安排在新知识学习之后,作为课堂教学的巩固加深与提升。总而言之,生活化的作业让学生能够合理安排作业的时间,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设了足够的空间,并且在调动学生作业积极性方面有很大的作用。
(四)潜移默化原则
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良好数感。数感的培养对学生学习数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感可以理解为会“数学地”思考,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数感不仅体现在计算能力和解决书本问题能力上,而且体现在学会数学地思考,用数学的眼光从现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是学生形成数学气质,学好数学的重中之重。除了课堂上教师的引领外,生活中的实践是数感的重要来源,而生活中形成的良好数感又能进一步作用于具体的数学学习。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在不断学习中去体会、去沉淀、去积累的过程。因此,在平日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尤其注重让学生充分地对数学知识去感知、感受,培养学生优秀的数学感觉。
(五)寓教于乐原则
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家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作业“应是快乐的活动”。学生一旦对学习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自觉地去认识、研究、占有数学知识,从而开阔他们的眼界,丰富他们的学习生活内容,促进个性的发展,进而促使他们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初中数学作业的生活化设计运用体验交流、游戏活动、合作探索、阅读欣赏、旅游见闻、资料检索等方式,寓教于乐,遵循教育规律,瞄准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唤醒学生数学作业的兴趣,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主体意识,用多种既有趣又有效的教学方法唤醒学生主体意识,把握学生的心理流向,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六)难度适宜原则
难度适宜,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是正确的,也相信自己通过努力能够实现目标。数学学习自信心是指一个人对于自己学会新的数学知识及在数学考试中获得好成绩的确信程度,是数学学习中一个重要的情感因素,与学生的数学成绩和他们对于数学活动的自觉参与等诸多学习行为有密切的关系。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缺乏数学学习的自信。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学内容和作业的设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较少或偏离学生的认知背景。这就导致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严重挫败感,进而产生自我认识的偏差,认为自己学习成绩差,没有能力学好数学。初中数学作业的生活化设计题目源于生活实践,给学生足够的熟悉感,结合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设计时注重难度适宜,让学生真正地体验到“够一够,摘得到”的自信感,克服自卑,树立信心,激发渴求知识的情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七)情境创设原则
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创设的各种教学或者作业活动,一般都能给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丰富情感体验。好的情境创设经常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自信高涨,产生高兴、愉快、幸福、满足等健康情绪,在精神饱满地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也参加集体活动,丰富了自己的生活,让学生的心理更加健康,避免长期体验消极情绪而引发的种种情绪障碍。教师在设计初中数学作业的时候,应该创设大量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探索数学新知或者巩固课堂所学,在一次次的生活化作业中不断地产生新的知识体验,产生新的数学成就感,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