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课有常而教法无常。”好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潜能,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情境教学是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提出的科学、有效的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不同教师在运用情境教学时,要做到灵活多变,根据学生特点和课堂教学实际进行合理变通,但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在初中数学情境教学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建构主义理论和教学的基本原则,本节将探讨初中数学情境教学在运用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主体性和引导性相统一原则
在进行情境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情境中的“主角”是学生,教师只需在恰当的时刻进行适当的引导。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不再单纯依靠外部刺激和强化去被动接受知识,而是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在教师的引导和促进下主动完成自身意义建构的过程,此时教师充当学生意义建构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由于数学学科的独特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教学是“知情教学”,以知识为基础创设情境,在情境中获得知识。这里的“情”不仅指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更强调师生之间的情感以及学生在情境中的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重作用,促进学生主体性和教师引导性相结合,在情境中建立一种平等、交互、双向的二元联系,增进师生情感交流,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把情境的优势最大化。
案例: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新课导入环节,教师首先拿出自己的三角板教具。
教师:大家是否可以在身边找到和老师手中的三角板教具具有相同特点的东西来呢?
(因为学生对教师手中的三角板教具非常熟悉,所以很快可以拿出自己手边画图用的小三角板)
此时,教师通过引导性的语言,促使学生把教师手中的实物和身边的具有共同特点的实物进行分析和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把两种事物的共同点内化为自己认知结构中的一部分,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起到了诱发学生积极思考的作用。
教师:有哪位同学愿意帮老师把两个三角板的形状分别按照实物大小的比例画在黑板上?
学生踊跃举手,教师随机叫一位学生到讲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然后,并不急于让学生回到座位,而是把课堂的组织权交到这位学生手中,让他带领同学分析这两个图形的相同点。由于学生对这种图形都非常熟悉,加上先前教师已经对学生进行了恰当的引导,学生很快总结出两个图形的相同点,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通过适当的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学生在新鲜、有趣的学习情境中积极思考,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从而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教师在情境教学过程中应遵循主体性和引导性相统一原则,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情境学习的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取得主体地位,变得思维活跃、敢于探索,依靠自身丰富和独特的经验背景在学习情境中与教师交流、合作并分享学习经验,有利于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促成其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筛选和改造,最终实现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从而建构并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直观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原则
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在学习过程中对直观形象材料的记忆优于抽象材料,对图形的记忆优于词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教材中蕴含的一些动手操作活动有效地利用起来,通过多媒体或实物展示的形式创设情境,把教材中以文字符号呈现出来的抽象材料转变为学生容易接受的直观形象,让学生面对呈现出来的直观形象,在交流、合作中体会并理解具体的操作过程。最后,教师适时组织学生把实践性活动落到实处,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领悟、理解知识。当学生遇到不太明白的地方时,教师并不直接告诉其具体该如何操作,而是对学生进行循循善诱的启发,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思路变得清晰,从而顺利完成整个操作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直观展示和适时启发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加深,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识记由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
案例:在学习“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的新课导入环节,为了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三条线段在长度不断变化中是否始终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教师在课前让学生准备三根不同长度(12cm、8cm、6cm)的吸管。
教师:上节课下课的时候我给大家布置了任务,让大家在课下准备三根不同长度的吸管,大家都准备了吗?
学生(高举吸管):准备了。
教师:那么接下来大家尝试一下用这三根吸管拼出一个三角形来。
……
教师:我看大部分同学都拼好了,如果我们用剪刀把最短的一条边剪短1cm后,是否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呢?拼完有什么发现?(www.xing528.com)
这时,学生发现三根吸管仍旧能组成一个三角形。经过两次直观感受后,教师启发学生找出三条边有什么关系。而学生在教师启发下,经过思考后发现三边中任意两边长度相加的和都大于第三边。
教师:大家继续尝试把最短的一条边分两次剪短1cm后再尝试组成三角形。
学生尝试后发现无法组成三角形,这时教师适时启发学生,让学生发现两条边的长度之和等于或小于第三边都不能组成三角形。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直观感受和适时启发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得出相应的结论,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使学生在实践中对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
例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举例”一节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多媒体情境向学生直观演示如何利用相似三角形性质测量旗杆高度的具体方法。而学生对测量的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后可能仍会心存疑惑,这时候教师并不急于向学生解答疑惑,而是带着学生到操场上去实地进行操作演练。学生面对呈现在自己面前的实物,迅速回忆起所学知识和教师不久前在多媒体上呈现的操作方法,进而完成具体的测量步骤。
教师通过创设多媒体情境向学生直观展示操作过程,让学生对操作过程有一定的了解后,再通过实际操作的方式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体现了情境教学的直观性原则。如果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具体操作方法,而是通过有针对性的启发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实践过程,体现了情境教学的启发性原则。有效的学习应是在激发学生相关知识经验的同时创设相应的情境。教师在直观情境中循序渐进地引导、启发学生,通过唤醒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找到知识的“生长点”,促使其在联想和想象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在情境教学过程中,坚持直观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原则,不仅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的认知发展规律,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学意识和发现认知冲突的能力,为实现学生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适时性和适度性相统一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在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实现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情境教学并不拘泥于课堂中的某一时刻,教师运用情境教学时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和进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合适的时机创设相应情境,情境创设可以贯穿于课堂的始终。在一堂课的开始创设情境,使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和浓厚的兴趣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课堂中间,针对某个具体知识点创设合适情境,使学生在旧知的基础上理解新知;在一节课结束的时候创设情境,可以使学生把一节课中的知识片段放到整个知识系统中去理解,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对旧知识的编码、提取和整理,实现新知识的内化并保存于长时记忆中去。
情境不能脱离认知主体而随心所欲地创设。情境的创设要以学生当前的知识经验水平为前提,使学生在客观引导和主观努力下达到“最近发展区”。教师设计情境时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以此为基础分析学生平时的兴趣着眼点、心理发展状况、情绪变化等,寻求知识和情境的完美、适度结合,用最合理的方式刺激他们实现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完成意义建构。虽然情境教学在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习效果方面效果显著,但如果过度使用,反而会适得其反。任何好的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在合适的时间用合适的方式实施教学才是一名优秀教师要做的,遇到创设情境无法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情况时应果断放弃,转而寻找更加合适的教学方法。
(四)生活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原则
数学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数学情境教学应遵循生活性原则。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课程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情境的创设首先应遵循生活性原则,围绕学生实际生活选择情境素材,尽可能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相联系,通过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方式营造具有生活气息的学习情境,不仅能促进学生主动接触数学,增进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改变数学在学生心中的刻板印象,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把数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情境创设除了要贴合实际外,还要符合客观规律,遵循科学性原则。教师在创设情境过程中要符合数学的严谨性,创设的情境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在向学生陈述时做到思路清晰,充分考虑学生的整体发展水平,使学生容易理解。总的来说,创设情境的素材和活动必须科学、合理,做到内容科学、表述科学、结构科学。
案例: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举例”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史实素材创设故事情境。
教师先给同学们讲一个泰勒斯测量金字塔高度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泰勒斯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测量出了金字塔的高度。泰勒斯的故事虽然非常吸引人,但是离学生的生活时代太过久远,学生对于金字塔的了解也相对较少。此时,教师可以把泰勒斯测量金字塔的故事和学生熟悉的事物与场景结合起来。
教师:假设泰勒斯来到我们现代中国的一个广场上,他想选择一名助手帮助他完成对广场上巨型雕像高度测量的任务,如果这时你们其中的一员正好在广场上玩耍,而泰勒斯恰好选择你作为他的助手完成测量任务,你该怎么做?
学生在听了教师的话后立马把自己代入故事情境,通过积极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样是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只不过把离我们实际生活较远的故事中的人物事迹充分利用起来,放在学生生活的时代创设故事情境,在达到教学目的的同时,不改变故事要表达的真实用意。极具生活气息的故事情境,不仅能吸引学生兴趣,而且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体现了情境教学的生活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原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