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初中之后,学生学习的课程种类不断增加,内容也逐步加深,并且所学内容又要加入期中、期末考试之中,学生的压力明显增加。数学作为小学就开始学习的课程,已经由开始简单的、零散的知识点变成了现在相对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这就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有所提升。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数学知识是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文化素质。因此,对于初中的数学教学特别注重教师讲解内容的缜密性、学生思想方法的灵活性和思维能力的自主性,除要求学生牢牢掌握书上的概念、公式、定理和定义等知识点外,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如何运用掌握知识的方法。此外,进入初中后,学生的心理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他们逐步由经验型抽象逻辑思维向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猜想、操作、计算等很多种能力都在迅速发展,能对超出学生日常直接感知的问题提出猜想、假设并进行推理论证,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还离不开感性经验的支持。针对初中学生的这些特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构建生活化的情境需要遵循如下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在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要针对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抓住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及关键。否则,再好的教学情境,如果不能服务于教学任务,偏离了教学的内容,都是徒劳而有害的。数学教师斯苗儿说过:“课堂上,好的情境是要为教学服务的情境,不能为教学服务的情境都是多余的。”这句话凸显了情境创设的针对性原则。情境创设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心理、知识基础、兴趣爱好、理解能力等特征,做到收放自如。
(二)启发性原则
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否在课堂中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富有启发性的情境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能有强烈的愿望去解决问题,使课堂气氛变得愉悦,促进学生自主进入探求知识的境界。备课时,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创设情境时尽可能选用具有启发性的素材,唤起学生注意,这样学生对新课内容的学习欲望将有所增强。
(三)直观性原则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材中蕴含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教师要对其进行深入挖掘,设计一些操作性强的实践活动,如让学生画图形、测量距离、拼出四边形、旋转三角形、平移物体、剪出轴对称图形等,或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PPT、几何画板和FLASH等直观方式创设情境,在学生各个器官的参与下,在活动中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要一直把创造发挥的机会留给学生。在经历自主探索后,让学生能够学会数学和会学数学,能认识到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创设具有直观性的初中数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有助于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教学内容和了解知识发展的来龙去脉。(www.xing528.com)
(四)趣味性原则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要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作为情境创设的素材或是活动。课堂趣味性情境就是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趣味知识,即数学典故、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游戏、谜语等作为素材传授给学生。而情境创设的形式要新颖,能让学生对外在形式产生好奇感和兴趣的同时,深化为内在知识的掌握。重要的是,情境创设的内容要有吸引力,做到学生喜欢看、乐意听、爱思考,语言要做到言简意赅,让学生善于理解其意。趣味性情境的创设能防止数学课堂教学中平铺直叙这一弊端的出现,能以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把学生从注意力不集中马上转换到有意注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层次性原则
根据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他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从单一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因此教师在设计情境时,应遵循层次性原则。不同的情境应该避免停留在同一个知识水平,应该形成具有递进的层次,否则整堂课会让人觉得平淡无奇,没有亮点。创设具有层次性的情境,能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和引起学生研究的兴趣,同时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广阔的思路,才能有助于创新思维的产生。
(六)生活化原则
数学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是指把生活中具体的事物抽象化与形式化,用数学知识加以猜想和论证,再把得到的结论应用于生活中去。数学作为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等领域。据此,我们在教学中设计的情境要尽可能将数学知识建立在生动直观的基础之上,能使学生在具有生活化的数学情境中探索和发现数学,了解数学的价值。创设生活化情境不仅能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更有助于学生在自己日常生活中,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认识数学的本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