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活化教学实践: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效果

生活化教学实践: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效果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问题情境”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之一,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新课改极力倡导的教学方式之一。(一)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兴趣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是把日常生活知识系统化的过程,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有着密切联系。

生活化教学实践: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效果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指出:“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各种版本的新课标教材也都是按照“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叙述方式编排的。可见,“问题情境”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之一,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新课改极力倡导的教学方式之一。关于“问题情境”的概念,说法各异,概括起来,就是将数学问题或融合或镶嵌或隐藏在学生生活的现实之中,营造一种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主动参与学习。

(一)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是把日常生活知识系统化的过程,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有着密切联系。实际上,对于很多学生而言,数学知识在某种程度上算是“旧知识”,并不是全新的知识。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他们已经体验到许多与数学相关的知识。而在课堂学习中纳入数学教学,是帮助学生把这些日常数学现象与经验进行总结与升华。所有学生都应从现实的数学世界出发,与书本上的内容相互作用,从而建构起自己的数学知识。数学源于实际生活,但更高于实际生活,许多数学知识都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原型”。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他们进行数学学习的必要基础,所以教师开展数学教学时,要结合学生、教学内容和实施教学的环境的具体情形,营造出有强烈的吸引力但又不脱离实际的教学背景,从而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和自觉性。

学生是充满生命力并极具特色的群体,他们带着自己所特有的生活经验进入课堂。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深入调查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并据此进行教学。

(二)利用数学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交往和共同发展的过程。”以数学活动导入新课,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数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去解决问题。

充满趣味的情境往往最能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借助比赛所产生的认知冲突,把学生引入一种积极参与解决问题的状态中,使其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渴求,激发自主探究的欲望。(www.xing528.com)

(三)利用生活中的时事热点

时事热点是学生在生活中会经常看到、听到并且讨论的话题,利用生活中的时事热点导入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社会的习惯,避免使学生成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在一些比较有成就性的时事热点面前,既发扬了国威,也使学生为自己的国家感到骄傲,从而更加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四)利用生活中的小故事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与课本知识相关的小故事来引入新课,这样不仅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内容,促进教学的顺利开展。

总之,立足生活,以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来创设问题情境,把课本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使生活成为数学教学的源泉,这样不仅可以优化教学过程,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也是落实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