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其基本理念中就有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在与学生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时,应时刻注意激发学生课堂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并形成数学技能,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数学素养、数学思想和方法,进一步增加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其课程总体目标: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通过对数学的学习,能够具备日常生产、生活和将来发展的数学知识,具备一定的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思想方法,形成社会生产、生活所需要的应用能力,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www.xing528.com)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首先要考虑自身知识内容的逻辑规律,其次要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以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为基本出发点,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经历从实际问题到数学模型的抽象过程,并对其进行解释与应用,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学生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