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童话故事训练:探讨叙述语言的声音教态

童话故事训练:探讨叙述语言的声音教态

更新时间:2025-01-14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教师讲故事,就得再加上教师讲述的甜美和作为教师引领幼儿的态度,这些我们称为叙述语言的声音“教态”。所以说,叙述语言既要有教师教态的平稳自然,表现情节的起伏和发展,还带有角色的情感,这两种情绪贯穿叙述语言讲述的始终,构成了童话故事的生动性。

讲故事者还必须跳出角色情绪,叙述语言要体现作为旁观者的客观态度和感性评价,用声要自然、平稳。如果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教师讲故事,就得再加上教师讲述的甜美和作为教师引领幼儿的态度,这些我们称为叙述语言的声音“教态”。但现在好多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讲故事,叙事语言发展成表演着去讲,首先体现为教师的娃娃腔。但不要忘记作为幼儿教师讲故事,你不是幼儿,而是作为和蔼可亲的老师给孩子们讲,除了带着一点甜美,绝对不能学孩子们的奶声奶气去讲述。另一个错误倾向是角色夸张的声音贯穿始终,整个故事就显得像是一出儿童剧了,这也是在历届沧州市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大赛中,讲故事赛场一线幼儿园评委一直重点强调的一个问题,因为幼儿本身就调皮好动,需要幼儿教师净化引导,这时候如果老师讲得太躁太乱,对幼儿就会变成一种错误引导了,所以必须把握分寸。记得曾经在讲故事比赛中一个学生讲述《鸭妈妈找蛋》时就是严重犯了这个错误:“鸭妈妈,生鸭蛋,那鸭蛋像大姑娘的脸蛋”“可是,鸭妈妈有个毛病:不在窝里生蛋,她走到哪里,要生蛋了,就生在哪里”,讲这些叙述语言时,这个学生的声音和感觉太夸张,声音太尖,语调也偏高,而且还拖长声音,完全就是一种表演状态,如果从头至尾都这样讲下去,故事情节的清晰顺畅也会受到影响,听众们都是在感受一惊一乍的表演,就会淡化情节的连贯性,只会了解角色很好玩,很有趣,但角色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中、在什么样的情节发展中表现出来的,就会模糊,失去了故事的核心效果。

所以说,叙述语言既要有教师教态的平稳自然,表现情节的起伏和发展,还带有角色的情感,这两种情绪贯穿叙述语言讲述的始终,构成了童话故事的生动性。当然叙述语言也必须根据故事的内容、风格不同,而运用与之相适应的基本语气,但和其他文体故事相比,童话故事叙述语言的讲述确实也会多一些夸张和表演,但幼儿教师的教态也必须要保持平稳,这些都需要在故事训练中慢慢摸索和把握。(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