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乌鸦喝水》再创作案例赏析,感受对比效果

《乌鸦喝水》再创作案例赏析,感受对比效果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下以《乌鸦喝水》为例感受再创作的对比效果:乌鸦喝水(精简版)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附录自学微课视频1.《故事的生动性再创作》视频微课讲稿: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故事的选择原则,但故事选好后,我们并不能急于张口,我们需要对故事进行剖析、解读,进行再创作。首先大家看一个伊索寓言中《乌鸦喝水》的故事片段,结合我们再创作的版本录音,分析一下再创作的效果。

《乌鸦喝水》再创作案例赏析,感受对比效果

以下以《乌鸦喝水》为例感受再创作的对比效果:

乌鸦喝水(精简版)

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可是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想出办法来了。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

乌鸦喝水(网络版)

一个干旱炎热的夏天,一只口渴的乌鸦找不到水喝,飞来飞去,已经累得精疲力尽了,突然乌鸦发现地面上有一口井,他兴奋地朝井边飞去,乌鸦心想:终于找到水喝了!可是,井里一滴水也没有,这时,乌鸦发现井边有一个瓶子装着水,乌鸦高兴极了,心想:我可以从瓶里弄到水喝了!可是,瓶子里水很少,瓶口又很小,乌鸦把嘴伸进瓶口试了试,根本喝不到水。乌鸦想把水瓶撞倒,他撞了几下,水瓶动也没动。眼看着瓶里的水喝不到嘴里,乌鸦又气又急,他搂住水瓶,用力地摇晃,水瓶仍然没动,乌鸦用头使劲顶,水瓶还是不动,哎!乌鸦觉得自己太笨了,又渴又累的乌鸦失望地坐在地上,这时,乌鸦看到地上有许多石子,忽然想起了一个好主意。他用嘴叼起石子,投进水瓶里,投了一些石子后,瓶子里的水位开始上升了。乌鸦不停地往瓶子里投石子,瓶子里的水位越升越高,乌鸦越投越起劲,瓶子里的水慢慢升到了瓶口,乌鸦终于喝到水了。乌鸦喝足了水,快乐地飞走了。

乌鸦喝水(教学版)

小朋友们,故事课又开始了,今天老师先让大家猜个谜语:身穿黑袍长得丑,飞在空中“哇哇”叫——啊啊啊(加口技),这是什么呀?对了,就是黑黑的丑丑的乌鸦,今天老师带来的乌鸦虽然又黑又丑,但是很聪明的。你们听,《乌鸦喝水》的故事开始了。有一年夏天,天气特别炎热,有一只乌鸦在天空中飞了很久很久,又累又渴,“啊啊啊,渴死了,渴死了”,于是他到处去找水喝。突然他看到前边有一个装了水的瓶子,乌鸦高兴极了:“啊哈,有水喝了。”于是他使劲拍打着翅膀朝着瓶子冲过去,可是走近这么一看,呀!乌鸦傻了眼,闹了半天瓶子里水很少,瓶口又小,乌鸦根本喝不到水。乌鸦急得团团转,怎么办呢,怎么办呢?小朋友们,乌鸦实在太渴了,你们也快替乌鸦快想想办法吧。(让小朋友们畅所欲言)咱们接着看看乌鸦想的是什么办法吧。只见乌鸦搂住水瓶,用力地摇晃,水瓶仍然没动,乌鸦仍然不死心,开始用头使劲顶,水瓶还是不动,这只乌鸦怎么这么笨呢?最后累得他更渴了。就在这时,乌鸦看到不远处有一堆小石子,他眼珠一转,啊,有了,他想到一个好主意。乌鸦用嘴使劲叼起石子,不停地飞到瓶子边投进瓶子里,一颗、两颗、三颗……只见瓶子里的水越升越高,越升越高,最后升到了瓶口。啊!乌鸦终于喝到水了,乌鸦这个高兴呀!心想:我可真聪明呀!小朋友们,你们觉得乌鸦是不是确实很聪明呢?

赏析:这个故事是《伊索寓言》中的一则寓言故事。第一个版本是翻译的版本,被选进科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课文中。这个版本如果让小学生当成课文学习,训练阅读理解能力,掌握字词,还是比较适合的,但在幼儿园中如果讲给幼儿听,就太简短了,语言对话少,角色形象动作也不多,不够生动。第二个版本则是最生动的一个版本了,语言比较形象生动,里边已经填充了很多关于乌鸦的心理描写,把乌鸦找到水的得意通过心理语言表演出来,而且还加入许多动作的描写,把乌鸦着急喝水的状态描写得栩栩如生,又加上一些形象字词的点缀,完全符合幼儿的接受水平。但是幼儿只有到了大班才开始自己独立阅读故事作品,在小班和中班的讲故事环节,第二个版本的语言就有点书面性了,口语化不浓,缺少了互动语的点拨,不符合一线教育的环节。而第三个版本,无论是师幼的互动,还是语句的生动性,都很适合幼儿园语言教学;导入语、提问语的设置十分合理,动作和语言的细节描述也很充分,就连动词、摹声词的运用也非常的丰富,完全符合幼儿故事再创作的要求。

附录 自学微课视频

1.《故事的生动性再创作》视频

微课讲稿: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故事的选择原则,但故事选好后,我们并不能急于张口,我们需要对故事进行剖析、解读,进行再创作。那什么是故事的再创作呢?它指的是,讲故事时,可以不受原材料的束缚,有的地方可以详述,有的地方可以概述,有的地方可以扩展,有的地方可以变序、变角度、变表达方式,这种对故事原材料的改编、加工就是故事的再创作。

那我们具体怎样进行故事的再创作呢?我们这节课重点讲述的是故事的生动性再创作技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复述的详略处理技巧,二是描述的生动性美化技巧。

第一种技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详细复述、扩展复述和概要复述。

故事的生动性再创作

详细复述是讲故事者按自己的思维和临场能力重新组织和加工故事语言,把故事内容、结构、顺序原原本本叙述一遍,它并不是对原故事的照抄照搬,这对我们讲故事过程中迅速熟记故事有很大的帮助。详细复述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一、宏观理解,充分熟悉。我们不能一句句、一段段地记故事,而要宏观阅读充分熟悉故事主题、情节发展和角色语言;二、选择记忆,抓取要点,对于讲述的故事不可能面面俱到,要选择重要的内容记忆,在心里抓取要点,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故事丰富化、细节化;三、从简到繁,由易到难,对情节和角色关系比较复杂的故事,要在心里理清一个最简单的故事线索,记住大脑最容易记住的,再慢慢地填充复杂难记的。

扩展复述:当我们讲述经典的寓言故事和成语故事时,由于故事文本太短小,这就需要我们对故事进行扩展复述,让故事更丰富、更细腻。

扩展复述有以下具体要求:(1)要合理想象,不能改变原意和主题;(2)要抓取关键部分进行扩充,一般都是对和主题关系最紧密的角色和情节进行扩展。

概要复述:当我们讲述经典的童话故事时,觉得故事太长无法符合一些场合要求,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概要复述,让故事更凝练、更集中。但我们的概述处理不能破坏故事的中心和重点,不能让故事失去它原本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第二种技巧是描述的生动性美化技巧。

首先大家看一个伊索寓言中《乌鸦喝水》的故事片段,结合我们再创作的版本录音,分析一下再创作的效果。

(播放视频)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这个故事在复述的详略处理上很到位,经过扩展复述,故事的来龙去脉更清楚,角色也更丰满。除此之外,对原版故事也进行了描述的生动性美化处理,使故事更形象更逼真。这就是生动性再创作的第二个技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增添形象、生动的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一般包括环境细节、动作细节、神态细节、语言细节。但在幼儿故事中最重要的是语言细节和动作细节。因为幼儿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外界的感知主要凭借看得见、摸得着、能直观感知到的事物,所以我们讲述故事必须让角色活起来,比如《乌鸦喝水》的故事叙述语言太多,没有角色对话,所以我们增加了两处心理语言的描写,使乌鸦渴的状态和找到水的得意被表现得栩栩如生。而且乌鸦的几个动作描写也很形象,比如“使劲拍打着翅膀”“冲过去”。

二、善用形象、生动的词句。

为了烘托故事的场面,使角色更逼真、更细腻,再创作时要善用生动性词汇,如副词、动词、形容词、摹声词等。比如上面的例子《乌鸦喝水》的故事中增添了动作细节,我们的动词自然地就会丰富起来,比如“拍打”“冲过去”,又比如故事中还增加了乌鸦的叫声“啊啊啊”和乌鸦的笑声“啊哈”,这些都是摹声词,让故事更生动有趣。在词汇的使用方面,大家需要注意:要尽量避免使用或少用形容事物某一特征的惯用词语,比如“好、美、热、渴”等,这些词太概括、太抽象,应该多使用具体形象的形容词、副词、动词、摹声词来描画细节,烘托场面。

故事讲求引人入胜、起伏跌宕,这就需要善用过渡性词语和短语,比如“突然”“忽然”“就在这时”“只听见‘呯’的一声”“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一个不留神”“一不小心”“可是”“然而”等。这些表时间和转折关系的副词和连词以及短语,在故事的起伏塑造上有很大的效果。除了词汇和短语,也要用生动性句式。如果一个故事中一般陈述句太多,也会使故事失去生动活泼的色彩。所以我们在再创作时,要改成一些感叹句和疑问句。比如《乌鸦喝水》的案例中的一般陈述句“一只乌鸦口渴了”改成感叹句“啊啊啊!渴死啦!渴死啦!”这就给故事增添了细腻的情感色彩。(www.xing528.com)

三、书面语“口语化”的转换

有些文本故事只适合阅读,故事的书面化倾向比较明显,不适合现场讲述。在这里我为大家总结一下书面语转化为口语的具体方式:(1)少用长句,多用短句;(2)多用单音节词语:比如天气变成天,寒冷变成冷,夜幕变成夜等;(3)语句结构上整句少,散句多;(4)通俗词语多用,专业术语尽量避免,优美的词汇不能堆积。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讲到这里,希望大家通过生动性再创作,让我们的故事变得更形象、更有趣。再见!

2.《故事的职业性再创作》视频

微课讲稿:

同学们,大家好!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进行故事的再创作训练,让我们接着了解故事再创作的第二种方式:故事的职业性再创作。那什么是故事的职业性再创作呢?

它指的是幼儿教师在讲故事时,不能一味沉浸在故事的情节中,要经常跳出来,以老师的身份和态度引导和启发幼儿对故事深入理解和思考,以此来挖掘故事的教育价值和意义。

那么,我们怎样进行故事的职业性再创作呢?首先是设计有吸引力的导入语。在讲之前大家先看一段视频,感受三位同学为《会打喷嚏的帽子》设计的三种不同的导入语。

(播放视频)

通过视频我们发现,第一位同学在故事开头设置障碍和问题,产生悬念,引发幼儿好奇,这是导入语的第一种:悬念设置,引发好奇。这样的设置正好符合幼儿爱问为什么的年龄特点,但这种悬念的设计必须符合故事的主题和讲故事的目的,不能喧宾夺主。

故事的职业性再创作

视频中第二位同学运用的是儿歌表演,栩栩如生的方式,同样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当然这种导入也必须同情节、角色和主题相关。

视频中第三位同学则运用了变魔术的小游戏。这是故事导入的第三种方式:游戏互动,活跃氛围。在这里,老师变成魔术师,和幼儿玩魔术,这样幼儿就会对故事内容更感兴趣,还能活跃氛围。

当然,除了这三种,我们还有“谜语导入,趣味互动”“道具演示,形象直观”的导入,同时我们还有一种启发主题、交谈诱导的方式。这种方式看似平淡普通,但它对理解力稍差的幼儿有很好的启发效果。比如在《萤火虫找朋友》故事中,开头是这样的:“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萤火虫提着小灯笼在干什么吗?他在找朋友,你们有朋友吗?和朋友们一起玩是不是很开心呀?可是萤火虫连一个朋友都没有,他也想要朋友,我们看看他找到朋友了吗?”经过这样的互动交谈,引出找朋友和为什么找不到朋友的主题。

这么多种导入语的方式,我们可以结合喜好和目的进行选择,但大家必须要注意,导入语不能太长,不能没有目的,不能“喧宾夺主”。

那么,同学们,我们又应该怎样设计意味深长的结束语呢?主要有以下五种方式:首尾呼应,设置问答;直入主题,总结收尾;无疑而问,回味收尾;专设问题,发散讨论;淡化道理,多向引导。

首先看一下第一种。比如《龟兔赛跑》是这样结尾的:“小朋友们,我们开始都觉得兔子能赢?可为什么最后乌龟却赢了呢?”这就是和开头导入相呼应,最后启发幼儿思考。

第二种是直入主题,总结收尾。有的故事道理已经非常明显,所以我们就可以直接总结。比如《没有牙齿的大老虎》这样结尾:“小朋友们,我们可一定要少吃糖,还要经常刷牙,否则我们也会变成没有牙齿的小朋友呦!”

第三种是无疑而问,回味收尾。比如《骄傲的大公鸡》,结尾是这样设计的:“小朋友们故事讲到这里就结束了,这只大公鸡是不是更漂亮了呢?”在这里是无疑而问,对故事主题“心灵美才是真的美”的回味深化。

第四种是专设问题,发散思考。有的故事道理很深奥,这时候就可以在最后设置问题,引发思考和讨论,进一步巩固道理。比如《城市老鼠和乡村老鼠》最后这样设计:“小朋友们,你们是喜欢城市老鼠的家呢?还是喜欢乡村老鼠的家呢?”这里可以让幼儿们按自己的理解说出不同答案。这样既能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开拓思维,更能明确主题。

当然也不是每个故事都必须和道理挂钩,有的童话故事可能只是为了让幼儿从简单的故事情节中获取快乐和了解简单的生活经验。所以故事结尾我们可以进行多向的引导和启发。可以进行游戏延伸,可以引出手工制作,也能进行发散的话题讨论。比如《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我们可以淡化道理以这样的提问收尾:“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想想办法,怎样能够替乌鸦把肉夺回来呢?”

一个故事除了导入语、结束语之外,我们还要设置不同层次的提问语。提问语主要包括三种:描述性提问语、思考性提问语和假设性提问语。

描述性提问语是最简单的提问,比如我们在讲述《青蛙卖泥塘》时,问道:“小朋友们,青蛙的泥塘原来是什么样子的?现在又变成什么样了呢?”这种问题小朋友从文本中可以直接找到答案。

思考性提问语就要深入一些了,必须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思考回答。故事中经常会问“为什么?”就是这种提问语。

假设性提问则是幼儿听完故事能够引申到自己身上的一种转移性思考。比如我们在故事中经常会问:“小朋友们,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这样就会让幼儿以主人公的身份参与进来,设身处地地理解情节,明确道理。

当然我们在讲故事过程中,除了导入语、结束语、提问语之外,也需要和幼儿进行过渡性互动,比如我们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加入这样一句:“小朋友们,你们看,你们脚上都穿着漂亮的鞋子,可小女孩呢,她什么也没有。”这就是一种深化主题、引起共鸣的过渡性互动语,这也是我们经常会用到的。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讲到这里,希望通过职业性再创作,让我们的故事更有教育价值。再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