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校长教学领导行为策略:组织管控力解析

中学校长教学领导行为策略:组织管控力解析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组织管控力的含义管控是管理和控制的意思,即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控制及对事物的预测和了解,并决定其结果。管理是计划、组织和领导资源并高效地实现目标的动态过程。(二)组织管控的表现中学校长对学校的管理主要就是学校人、财和务的管理。制度的功能是通过维护组织秩序进而提升组织效率。

中学校长教学领导行为策略:组织管控力解析

中学的发展有一定的特点和规律,在学校内部发展中,校长首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保障各部门有序高效的开展工作。想要了解一个校长就要到他所在的学校去实地看看他的管理工作。也可以说,学校管理水平是老师校长管理能力的重要指标,也体现出了校长胜任力之间的差异所在。因此,中学校长要不断加强自身能力水平,尤其是组织管控力的建设

(一)组织管控力的含义

管控是管理和控制的意思,即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控制及对事物的预测和了解,并决定其结果。管理是计划、组织和领导资源并高效地实现目标的动态过程。控制是根据目标和标准对执行情况进行衡量,调整行为偏差,保证顺利实现目标的一种方式。管控力是商业运营与管控工具相结合的一种企业运营手段,它运用于企业管理工作中,是企业运营管理和控制的合力作用。当企业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管理系统,管理力也会大大提升,不仅能够使管理更加简捷化,而且也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中学校长的组织管控力是把企业的管控方法运用到学校管理工作中,通过借鉴企业管理中的有效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激发教师员工的责任意识和工作效率,使其形成学校工作合力,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质量。由此,中学校长的组织管控力就是学校校长把握、主持和管控学校各组织机构的正常运行,为实现学校组织目标提供基础和保障,通过层级管控校内资源,合理协调分配资源等方式策略,最大化提升学校组织结构和教学工作的运行效率。

(二)组织管控的表现

中学校长对学校的管理主要就是学校人、财和务的管理。管理的核心是人,通过挖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个性和价值。而学校的制度建设在学校管理中显得至关重要。

1、管理制度建设

制度是对个人行为规范的制约,制度是要求成员共同遵守,并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制度的功能是通过维护组织秩序进而提升组织效率。任何社会组织的存在和发展都与制度建设密切相关,离开制度建设无法实现正常的组织活动和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学校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是相同的,随着现代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期待也越来越多,由此也出现越来越丰富的教学内宅和越来越复杂的管理对象,学校想要实现科学有序的发展运行就必须依靠制度建设。学校管理制度主要是指约束和协调教师员工行为的各项管理规范,它对人人都有约束效力,是必须遵守的规则,例如学校间星号、管理条例和管理办法等。学校的规章制度建设充分反映了学校的办学经验和效果,它为规范教学秩序和实现教学目标提供了保障。学校制度表现为学校管理行为的规范化,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能够更好地实现学校各个部门的分工合作,提供一个相互协作的平台,促进教育工作的稳定开展和运行,使整个组织保持更长久的活力。科学的管理制度,能够激发教师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提升他们对学校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更好地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性。相对,如果缺少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则会给学校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也会严重制约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由此,合理的学校制度建设,能够更好地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制度体系,推动学校的发展进程。

学校管理制度建设包括多方面内容。从管理类别来分,学校管理包括对人和物的管理。对人的管理比较复杂,主要包括教师、员工和学生;对物的管理相对简单,主要包括学校器材、图书借阅规定等内容。从人员类别来分,主要包括编制人员和聘用人员。从管理制度类型来分,主要包括师德师风、教学业务、学生管理和评价激励等。其中师德师风制度是学校管理制度的基础和保障,它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规范,包括了对政治的了解,对职业的投入,对教学的严谨,对同学的团结合作,对学生的尊重爱护以及对自我的要求等。教学业务制度是学校管理制度的核心和重点,对学校的正常运行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教学业务制度应用于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从教学计划课堂教学、课后辅导、考试测评等都有相应的规章制度,有教学要求和考核细则等。只有在教学业务制度制定过程中做到严格周全、环环相扣,才能为教学工作提供规范指导,为学校教学发展提供保障。学生管理制度是以培养学生成为社会合格人才作为出发点,对学生的道德行为和习惯养成提出相应要求,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同时,满足学校学生管理的需要。评价激励制度是推动学校发展进步的主要动力来源,合理有效的激励制度能够激发教师和员工的工作热情以及对学校的热爱,提升他们对学校的价值认同,共同为学校未来发展贡献力量。学校管理制度建设应当遵循几个方面的原则。第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校长在进行学校制度建设过程中,不仅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风格,还应当尊重学校的历史传统和文化风格,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对学校的发展历程和所处的环境进行分析,使学校的历史文化与制度相结合,突出学校的文化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合理有效地解决学校的实际问题。第二,坚持稳定原则。一方面学校制定的制度要与过去的制度进行有效衔接,要有一定的延续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学校的制度一旦确定就不能随意更改,朝令夕改不仅无法体现出制度的严肃性和稳定性,而且也会给教职员工带来一种难以信任的体验,降低了他们对学校制度的执行力度。第三,坚持群众路线原则。学校管理是以学校规章制度作为行为标准的,是以学校实际发展为蓝本制定的。学校制度的最终执行者是学校的教职员工,对于学校制度是否合理完善,全体教职员工是最有发言权的。因此,在制定学校管理制度时,校长要充分发挥教职员工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学校制度建设工作中来,充分发挥其参与者的角色作用,积极建议和表决,做学校制度建设的主人公,从内心拥护学校制度。学校领导者要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发扬民主,广纳良言,真正让广大教职员工与学校管理制度融合起来,体现出制度建设的群众参与性。第四,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管理的主要对象,这些人都是一个个独立而鲜活的个体,有着各自不同的个性特点和情感需求,这也对学校的管理制度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即在考虑学校利益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师生们的实际需求。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是学校管理的根本目标,当教师和学生在关心爱护和尊重他人的氛围下,其自我发展的积极性才能被有效激发出来,进而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和学习,获得预期的理想效果。因此,校长在学校制度建设过程中,始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多站在师生的角度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通过换位思考,使师生养成自律的习惯,更好地促进学校发展和师生成长。(www.xing528.com)

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是学校管理制度建设的根本目的,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学校管理目标提供了依据,因此,学校制度建设应当以学校师生的发展展开。学校制度建设的目的是提升学校管理效率,降低协调成本。如果制度建设不能营造良好和谐环境,而且成为管理人和惩治人的工具,使教职员工出现消极和不思进取的现象,这就说明学校制度建设存在问题,这就需要校长对学校制度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思考,分析和改善制度建设。

2、组织结构调整

组织结构是组织各部分的排列,是组织参与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行使权决策和进行其他组织活动的基本场所,它使组织成员通过规则和过程等整合机制形成合作关系。中学组织结构的目标是实现教书育人,在组织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组织设计形成的学校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固定排列方式。当前,我国中学一般采用的是科层制组织模式。在教育资源匮乏的时代,采取国家包办和集中统一领导的方法,确实能够在较快地培养出国家急需的人才。这个模式组织层级多,权职明确,管理效果好,基本分为四个层级。组织的最高层是校长,其次是中层管理干部,第三层是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和学科组长,第四层是其他教职员工和学生。层级组织结构强调了管理的规范性和制度性,权力集中是它的优势所在,决策一达下达,组织内部各层级就要按照相应规定运行,这也使组织中的许多问题能够得到快速有效的解决。科层制度为提升技术效率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它通过快速精确和专业连续的处理来给予相应的回报。但是,不可否认,科层制组织结构自身也存在一些矛盾和弊端。科层制是一种行政化运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限制了学校教育的专业取向运作和正常发挥,破坏了教学活动的丰富性和分散性。而且由于科层组织层级多,也加长了信息的传递反馈时间,在沟通上极易出现信息失真或信息不畅等问题,这也制约了师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降低了组织效率,影响了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发展与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对学校组织结构调整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学型组织的建设也面临着巨大挑战。一个组织只有迅速调整目标策略,才能快速适应外部环境,如果不能实现有效管理,就会回到落后的原始状态。中学校长要充分认识和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根据社会发展现状和学校实际情况,选择更适当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以保持学校管理的弹性和精炼,提升教育水平和办学质量,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由此,学校组织结构应当简约化,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减少管理环节,改变人浮于事的现状,明确各部门的人员职责等。

组织结构调整虽然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框架,但也应当遵循几个原则。第一是围绕教学原则。围绕教学原则就是学校要以教学为中心,各项工作都要为教学提供服务和保障,一切工作也应当围绕教学展开。中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学习文化知识、养成思想道德品质的发展时期,教学作为这一阶段最基本的活动,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教学工作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校未来的发展和学生培养的质量。因此,学校应当以教学为核心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多角度多渠道来培养和锻炼学生,最终实现教书育人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围绕教学开展工作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对学校工作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它不仅要求中学校长以及领导班子成员要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教学上,而且各个职能部门也要深入教学一线,为教学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制定教学目标责任考核等相关教学管理制度,以此来树立教学为主的学校思想,并在全校师生中形成教学为中心的思想共识,有效提升学校教学工作的时间和效率,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二是管理重心下移原则。管理重心下移原则就是打破过去传统的科层制组织结构模式,扩大管理力度,减少中间环节,实现组织机构扁平化管理。学校组织管理重心下移就是将学校的行政管理职能下放到各个年级组和教研组,充分发挥他们的组织功能,更好地为学校发展服务。年级组对本年级各方面事务进行统筹管理,特定是对学生发展的具体工作进行研究落实,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和不同需求,制定对学生健康发展的规划,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特点,提高对学生的服务和领导作用。教研组对教育教学规律进行探索研究,规划国家和地方课程,开发好校本课程,同时以教师发展需求为背景策划教师业务活动,通过学科规划、专题研讨、课题研究等活动充分调动起广大教师的参与积极性,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培养他们成为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真正实现学校工作行政管理向教学方式转变。第三是沟通原则。社会学研究认为,沟通效果和层级数量成反比,层级越多,沟通效果越差;层级越少,沟通效果越优。由于学校的科层组织结构层级多,采取自上而下的权利运行模式,很容易造成指导分割化和片段化,导致学校领导和教师之间、教师和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缺少应有的互动交流,由此也造成了因信息不对称出现的信息失真。沟通原则就是要尽量减少学校的层级结构,减少管理环节,使学校组织更扁平化。这样信息就会在组织内得到更顺畅的传递,同时也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当交流沟通变得频繁,也就给予了教师更多的权利,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更主动地投入到学校管理工作中。校长也不再是单纯的领导者和决策者,能够投入更多时间参与教育教学,与广大教师员工增加交流,就教学工作和学校发展提出更多建议和意见,也使校长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校、了解教师的思想和需求,营造更和谐的学校氛围,使学校的各项决策与教师和员工的需求相一致。

组织结构在学校运行中发挥着重要的枢纽作用,能够有效提升组织交通,为实现教育目标提供重要保证。只有真正调整好学校的组织结构,厘清各部门和人员之间的关系,权责分明,才能有力地推进各项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加快教学改革,完成绩效考核等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