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外关于教学领导的硏究
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柯尔曼最先提出了教学领导的相关概念。他在对有效学校的研究中提出,影响学校效能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校长教学领导,校长教学领导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提升工作绩效都有着重要作用。此后,关于教学领导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从整个教学领导的研究来看,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即萌芽期、形成期、下滑期和回归期。
萌芽期是教学领导研究的初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著名的“柯尔曼报告”出现,柯尔曼通过对4000多所学校的学生进行资料研究,分析了当时美国教育的现状,其中包括教育均衡情况,最后总结出学生的学业成绩受社会经济发展、学生群体构成和学生态度等因素影响。这一结论也在社会上形成了较大影响。至上世纪七十年代,越来越多的美国学校开始加强学生的学习教育,有学者提出了有效学校研究。有效学校研究认为,教学领导、学校氛围、教师期待、学生监控、校长教学领导行为等因素都会对学校效能产生一定影响。随着对有效学校研究的深入,教学领导研究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学校领导教学也成为热点内容。一些学者在研究中发现,校长在提高教学效率和工作绩效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并主张校长应当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提升领导行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成就。由此,教学领导也逐渐成为教育领导研究的焦点所在。
形成期是教学领导研究的发展阶段。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学校领导研究的主要方式是教学领导,并在美国校长研究中十分受关注。不仅研究教学领导的学者日益增多,而且也取得不少的研究成果。教学领导研究理论也初步形成。在此期间,教育管理类文章超过100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人的关注,即通过对校长的关注,充分展现出了校长对提高学校教学效率的重要性,树立了校长的领导者形象。二是对“教”的关注,由于大部分的论述偏重于对“教”的策略分析,忽略了“学”的内容,因此将教学领导者划分成了“教”的领导者,而非“学”的领导者。
下滑期是教学领导研究的低落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西方教育体制发生着不断改变,尤其是美国和英国的教育领域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也激发了教育者的进一步研究,许多新的热点和教育概念由此而生。人们的研究视角也出现了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教学领导的关注。此外,由于理论本身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这也导致了教育理论界减少了对教学领导研究的热情,导致研究处于低落期。
回归期是教学领导研究的转折阶段。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西方国家对基础教育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美国、英国等多个国家提出了更高的追求目标,例如澳大利亚政府提出的基础教育标准化考试,不仅加大了对校长的责任考核,而且许多研究者还对过去的教学领导研究进行重新审视,并进一步研究分析了文献的回归性,既肯定了教学领导研究对教育管理实践的提升,同时也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人们的分析与研究重新进入理性阶段。人们对于教学领导的研究重点出现变化,新的关注点也由此出现,从过去对教师的关注逐渐转向对学生的关注,从过去对校外的关注转向对校内的关注。对于校长的提法也出现了变化,一些学者认为校长应从过去被称为教学领导者逐渐转变为学习领导者。此外,教育领导的概念与内涵也相比过去更加丰富全面。有学者提出,过去的教学领导主要包括了明确教学目标、实现教学资源配置、监管教师课程教案等,如今的教学领导则是包括了教师专业发展、教学精神建设、构建学校共享体系等内容。这种变化既是受到一定的理论影响,同时也源于教育活动的多样化,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互动性、参与性更强,能够共同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校长不再是独立完成教学领导工作的主体,而是将教师和家长纳入其中,不仅能够更好地解决学校面临的各种问题,而且也充分发挥了校长的领导者和促进者角色。近年来,在政策驱动和实践需求影响下,西方国家的教学领导研究再次进入一个发展回归的阶段,逐渐形成了兴盛发展的局面。
(二)国内关于教学领导的研究
西方国家对于教学领导的关注度较高,研究较早。相比之下,我国对于教学领导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成果也较少。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学者开始对教学领导的研究,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在新课改不断深化发展的背景下,也给我们的基础教育造成了一定冲击,使中学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使中学校长再一次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教学领域当中。
在新课改的发展背景下,中学校长的教学领导面临着创新和回应。由于我国的基础教育一直沿用着传统模式,也显现出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课程内容陈旧,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社会生活相脱离,没有适当增加现代社会发展的相关内容。其次教学方式单一枯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仍以书本知识为主要教授内容,通过死记硬背学习知识,缺乏灵活的学习技巧和方式。第三是课程评价不均衡,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缺乏有效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渠道。最后是课程管理与学生需求存在偏差。一些学校的课程管理权主要集中在政府部门,并没有真正满足地方、学校和学生的实际需要。这也造成了我国中学存在雷同的现象。对此,一些专家学者也提出了建议和意见,课程改革已经到了势在必行的时候,如果长此下去,我们的学生在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将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也将成为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痛点。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改的推进,必然要真正打破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重建科学有效的教学理念,更新学校的课程规划、课程设置标准、教师观念等,组织开展更适合于学校特点的教学管理活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寻找满足于学校的教学环境和条件。
我国著名学者成尚荣曾说,课程改革说到底是教育思想的改变,目的是通过课程改革改变应试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新课改的核心是突出学校管理,即通过将管理权力下放到学校,使学校具有更多自主权,使校长、教师和学生能够更好地践行教育改革目标,发挥自身的管理者和主导地位,而不是像过去一样被动地接受改革,难以有效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新课程的推进需要一批了解学校实际情况的人更好地组织开展工作,更好地协调学校的教学进程。反之也难以有效地开展工作。由此,校长的责任愈发重要起来,管理学校、提升教学质量、追求新课改目标都成为其工作的内容和目标。校长只有真正抓住教学这一核心问题,才能更好地实施新课改。可以说,课堂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途径。一所学校只有真正展现出高质量的教学水平,才能更好地实现学校的生存和运转,获得社会的支持和信任。
在推进和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学校为其提供了主要场所,而校长则发挥了重要的核心作用。新课改强调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突出其自主合作等特点,校长想要有序推进新课程发展,就要顺应发展形势,通过对课程改革的途径反思,进一步理顺自己的教学观和角色作用。课程改革必然会引起一系列的教学变化,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出现变化。对此,校长只有从自身转变观念,才能带领广大教师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新课程改革中去,从关注到接受再到理解,进而建设推进新课程改革。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对于校长来说只有先改变自己,用更多的精力从传统的管理者角色向教学领导者角色转化,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重要作用。
在新课改的发展背景下,需要校长正实教学领导现实,并进行有效反思。从各个国家的教育发展现状来看,基础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都把基础教育改革当作人才培养的目标,以此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将基础教育改革作为积蓄国家实力的重要战略加以推行。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在将人口负担转变为人才资源过程中,基础教育担负着重要责任。我国正式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时,提出了改变陈旧的教育方法、转变方式、更新观念等任务,让中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快乐教与学,实现教育教学目标,进一步推动教育改革的可持续发展。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强调,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的个性化学习,充分展示学生的特点。这次教育课程改革不仅对基础教育发展是一次巨大冲击,也给中学教育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教育教学发展模式。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尽管课堂教学形式变得丰富起来,学生的互动性也增强,但是课堂教学并没有获得根本性改变,也未能获得预期的效果。学生成绩远不如过去的传统教学模式,而且一些学校的课堂教学更成了形式化,教师说得少了,学生说得多了,教学手段多了,看似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教师的教学观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有一些中学教师曾坦言,新课改的确是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也对学生的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对自己的影响还不够深刻,没有真正融入自己的内心,也无法做出有效的改变,这并不是自己不愿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固有模式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许多教师希望在面对新课程改革时可以得到指导和培训,但是在各种课改培训中却并没有获得有效的学习,听到的只是一些专家空洞的理论说教,理论与实践教学存在较大偏差,同时无法与专家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这些问题都导致了教师对新课改缺乏清晰的认知和理解,也就难免陷入尴尬的教学境地。
新课改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也是原因之一。面对中考压力,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应式,但是却能明显地提高学生成绩,似乎更能满足考试的需要,因此许多家长和学生也对新课改缺乏理解。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成绩依然是大家最关注的事情,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的首要目标就是取得优异的成绩,品德、特长等内容都可以放在其后。新课程希望通过综合改革来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效果并不是很明显,而新课改所倡导的实践学习、校本课程也遭遇现实冷遇,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效果。(www.xing528.com)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想要突破发展瓶颈,就需要加大课程改革,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这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方向。在这场教育改革中,中学校长承担着重要的领导责任。作为改革推行的关键人物,校长的影响力是多方面的。新课改赋予了学校极大的自主权,全面落实新课改理念,解决传统教学与新课改之间的矛盾和不平衡,缩小改革与教师现状之间的距离,带领广大师生开展创造性教学,完成实践性探索等,都是中学校长面临的挑战与问题。由此,中学校长当下的第一要务就是领导教学,积极提升教学领导能力。领导教学就是要做好学校教育工作,发挥好领导者和管理者的角色作用,明确自身责任。
校长的教学领导力与学校的有效性关系密切,同时对于提升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能力也有一定影响。作为学校的领导核心,校长的言行不仅代表着学校的形象,也同时传递着学校的教学理念和办学思想,传递着学校价值,它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状态,影响着周围每一个人的发展。校长对教学领导的重视度也是影响学校品质的重要因素。在多个国家开展的“教与学”方面的调查显示,校长的管理风格分为教学型和行政型。有一半以上国家的校长都属于教学型,他们的领导风格也更倾向于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不仅对教师的教学产生很多积极作用,而且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较多支持,教师普遍认可这种领导风格。相反,行政型领导风格并不会对教师产生多大影响,也缺乏对教学和评价的关注度,与教师之间的互动相处较少,关系也并不算愉悦。因此,校长领导教学,具备教学领导能力是顺应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当今的校长要以我国教育改革现实为基础,着眼于未来的教育发展,通过分析教育现实,思考教育未来,同时将自己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学校的教育行为,最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教学领导研究的现状
1.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关于教学领导研究的内容较多,研究的时间也较长。从美国学者柯尔曼提出教学领导概念后,教学领导的研究就逐渐发展开来,并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甚至有人提出,教学领导等论题已经被研究过头,教学领导也成为教育领域中被提及最多的概念之一。通过梳理文献发现,国外学者主要是对教学领导的内涵、功能、行为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于教学领导的内涵,不少学者也给出了不同的理解。有学者认为,教学领导主要是指校长提供资源和指导,并为师生提供教与学。有学者认为,教学领导并不是局限于教与学之间的行为,而是也会受到组织的背景与特性的影响。有学者认为,教学领导就是校长直接参与到学校教学行为中,以此提升学生学习效果。也有学者认为,教学领导的关键在于通过建立共同愿景,共同提升教学效果。这些都给教学领导注入了新的内涵。
关于教学领导的功能,国外许多学者也对其进行了广泛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一些学者认为,教学领导就是通过对个人目标和整个制度的领导,最终达到预期的目标。承认了它不只是一些毫无用处的活动,而是能够提高教学效率,通过教师的有效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增进学习效能,实现预期的目标。有学者认为校长在教学领导上的有效作为应当归纳为几个方面:即引导教师参与,支持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足够资源,落实质量控制,适时沟通协调,加快问题解决。有学者认为校长有效作为是能够将目标传达到学校的每个人身上,通过教学观察、与教师沟通课程目标等,给予建议,提出反馈信息等。有学者对美国和日本的中学校长的教学领导责任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两国的中学校长对教学领导责任的认知存在差别,美国的中学校长认为,校长的重要责任是为教师树立清晰的目标,评价教师表现,为教师教学提供支持,并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日本的中学校长认为,校长的主要责任是评价教师表现,向教职员工和社会大众阐述学校目标。还有学者认为,教学领导是校长为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果提供资源支持。
关于教学领导的行为,国外学者更多地关注校长在实施过程中的具体行为表现。校长作为领导者,通过教学这一中介,列举出许多能够增进教师教学交通和学生学习成果的行为,如果能够注意到这些行为,那么这个校长就是一位有效的教学领导者。较早提出教学领导行为的学者认为,他们的研究之所以会被广泛采用,是缘于认为校长的教学领导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即建构学校的目标和目的,保护教学时间,提供课程教学知识,提升教师发展标准,评价和促进学生进步,提升教师发展期望,协调课程教学。随后,有学者从不同层面对校长教学领导行为进行界定,即学校任务界定,教学管理计划界定,营造学习氛围,每个层面又包含着不同的具体行为,对教学领导行为进行量化。有学者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校长的教学领导可通过几方面对教师成长进行引导,即提供专业的教材,引导教师观点,引导教师将关注点转移到明确的主题上,鼓励教师实验新技能,认可教师成就,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机会。有学者认为,校长的教学领导行为应当包括这样几个层面,即鼓励教师参与管理,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给予相应的认可和激励,划定责任目标等。还有学者提出了校长教学领导的关键内容,即与师生之间的任务沟通,对自身和教师提出期望,挖掘优秀教师资源,建立合理科学的学术标准,将学生作为教学领导的主要职责目标,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维护与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国外学者对于校长教学领导的研究时间较长,范围较广,成果也较多。他们从不同的视角,对教学领导的内涵、功能和行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由此也发现,早期的教学领导内涵更多地指向课堂或与教学相关的内容,之后通过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相结合,实现了共同学习。对于教学领导的研究更多地表现在行为上,在教学领导的基础上根据多元开放的教育格局,使行为更加细化合理。在教学领导的功能上的研究更加具体,但有着相同的目标,都是从提升教师水平和学生学业方面进行论述。由此可见,专家学者们对于教学领导的研究较广泛,研究方法也是多样化的,但是研究却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过程,它清晰地体现了时间的发展演变过程,也是对历史脉络的一个清晰梳理。
2.国内相关研究
相比国外关于教学领导的研究,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教学领导相关理论尽管也有一定成果,但是在实践层面仍然还是一个较新的管理理念。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研究探讨了教学领导相关问题,以期通过不断深入的研究,能够实现教学管理工作更好的推进。
关于教学领导的内涵,国内的学者也给出了自己的理解。有学者认为,教学领导是校长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整体教学情境,根据个人的教育理念,确定教育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提升教学品质,提升教师素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进学生学习成效等行为。通过发挥其影响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引导和协助师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最终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有学者认为,教学领导实际上就是校长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通过规划教学远景,制定课程标准,优化教学系统,引导和管理教师专业成长,督促学生进步等领导行为,最终实现与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有学者认为,教学领导是指校长以发展学校为目标任务,保障教育品质,增进师生学习关系,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等行为,通过参与授权他人从事与学校相关的改进措施,最终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
关于教学领导的功能,国内的学者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有学者提出,校长教学领导与学校教学气氛是成正比的,校长教学领导越强,学校教学气氛越好,教师效能越高。校长教学领导只有营造良好的学校教学气氛,才能更有效地提升教师效能。有学者认为,校长教学领导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即发展教学目标,确保教学品质,提升师生关系,支持工作环境。有学者通过对中学校长教学领导的调查发现,校长的教学领导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即树立沟通教育的理念,引领教学发展,提升教师水平,激励学生学习,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发现,校长的关注能够给予教师更积极的教学影响。因此,校长可以在处理行政事务后,增进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从中了解教师的真实想法和实际困难,也能够更好地掌握教学脉络,提升自我领导能力。此外,校长也应当多多参加教学观摩活动,以此激励自己,从中获得更多的成长,增强教学领导能力,更好地胜任教学工作。有学者通过阐释教学领导内涵,区分出教学领导与其他领导之间的特点,不仅将教学领导分为多个层次,并且提出了校长教学领导的标准,即教师发展标准,学生学习标准,学校发展标准和自身发展标准,同时提出了教学领导的功能,即支持功能、协调功能和促进功能。还有一些学者结合国内外一些优秀成果,系统地梳理了校长教学领导的功能,主要包括几部分,即确立学校目标,通过交流协调实现课程教学,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激发他们的教学积极性,评价教学,促进教学改进,促进学生成长进步,保证教学时间等。
关于教学领导行为的功能,有学者认为,校长教学领导行为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即协助和参与教师的教学准备工作,了解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并为其提供教学资源,引导和协助教师正确督导学生,与师生共同促进教学的杰出表现,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学者认为,校长教学领导行为主要包括几个层面,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教学支持,提升教学质量,协调教学工作,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合理配置教学资源。还有学者通过对当地教学领导状况的观察,总结出校长教学领导行为主要包括对学校和教室的巡视,提升教师的专业成长,为教师的再学习提供机会,提升对师生的期望值,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塑造良好的人物形象,实施积极有效的教学支持。 从以上教学领导的研究分析可以看出,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关注教学领导至今,国内许多学者更多地关注教学领导的理论研究,无论是研究范围还是研究内容都相对较弱。在研究初期,大部分学者结合西方研究成果较多,对于国内教育研究成果结合较少,由于研究缺少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导致校长教学领导理论研究存在很多问题,实践发挥较少。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专家学者逐渐扩大了本土相关理论的研究范围,研究视角也更加宽泛,研究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有学者还站在理论联系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不同层面的分析研究,也为我国教学领导理论的运用推广打下了良好基础,对教育教学发展提供了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