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烹饪,帮口流派,妙彩纷呈,各擅胜场。论到历史悠久、技法全面、考究功力,鲁菜唯当冠首。
鲁、川、苏、粤,每个菜系经过始创、流变、成熟,最短的也源起于先秦以上的历史年代,走过了几千年的时光——鲁菜发祥于春秋齐国、鲁国,川菜发祥于古巴国、蜀国,苏菜发祥于古吴国、楚国,粤菜发祥于秦置百越郡。菜系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其中有三个根本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天、地、人。天,气候、环境、四季更迭;地,土壤、植被、生态、物产;人,风俗、习惯。三者融和,沟通天地以达人,透过人的精神世界,反映到物质生活中,贯以烹、调、配三个根本手段,由非自觉而渐进入自觉,日积月累,具当地特色的菜系则开始固化成形。据此,大家把菜系的形成分为了自发型菜系和影响型菜系,鲁菜是各菜系中唯一一个属于自发型的菜系。什么叫自发型菜系呢?就是“在原有的环境基础上,不受外来影响而改变自我的发展动力”,最终形成的菜系。通俗地说,鲁菜像一株独立生长的树,年轮一圈一圈沿内核向外扩展,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其他菜系,在生长的过程中有嫁接、有再生、有变种。这就是说鲁菜是100%的“原创”菜系。
要想做好鲁菜,必先了解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梳理出鲁菜形成、发展的主脉络。鲁菜的历史发展轨迹,以烹、调、配三元素发生的本质变化作为衡量标准,可以归纳为古鲁菜、北鲁菜以及京鲁菜三个重要阶段。
先秦到两晋、南北朝是古鲁菜时期。这个阶段,鲁菜奠定了菜系的理论基础,很多鲁菜的核心、灵魂性理论,在今天仍然指导着鲁菜甚至是中餐发展方向的理论,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
唐、宋、元三代,鲁菜进入了血肉丰满的成熟时期。这个阶段,鲁菜有四个显著特征:一是由古鲁菜的专注烹饪理论向专注烹饪实践与技法创新转变;二是进一步透过民间饮食普及到整个黄河流域,成为“北菜”的代言人;三是迭代的连续冲击,人口迁徙,使鲁菜全国性的开始影响到长江、珠江流域,尤其是对淮扬菜系、粤菜系产生了较大影响;四是烹的技法、调的风味、配的讲究、宴的礼仪、厨的分工全方位的成形、固化。(www.xing528.com)
明、清以来,鲁菜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深厚的历史积淀开始反哺于菜系的传播与传承。对于这一时期的鲁菜,除了其本地的发展、丰富以外,还出现了一个重要的事件——鲁菜进京。对此,坊间一直存在较大分歧——一说是鲁菜流传到京,并发展到影响全国,北京的菜是鲁菜的一个分支;一说是京菜像其他三大菜系一样,融合了鲁菜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创建了新的菜系。我的管见是,它应当叫“京鲁菜”,并且在鲁菜发展历史上,仿佛炒菜的创造一样,起着划时代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也需要我们认真加以关注。
透过鲁菜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在古鲁菜期,鲁菜基本上是在今天的山东范围内繁衍、流变,所以我们才称之为“自发型菜系”;到了北鲁菜期,受到隋开凿运河、少数民族入侵中原,以及宋元间大量北人南迁避祸的影响,鲁菜开始主动地在黄河、长江甚至是珠江流域产生影响,但这个影响多是以下层百姓日常交流、潜移默化为主,一缺乏专业人士,二没有完备体系,所以我们直到今天可以从三大菜系身上发现鲁菜的影子,而不能准确地界定其影响的程度。
到了明、清时期,不一样了,进入北京、传播鲁菜的是大量的社会底层手艺人——山东厨师,他们有娴熟的技艺;被服务的对象是上层社会,达官、权贵、文人墨客,他们除了垄断物质,还垄断文化,对于菜,他们能品、能评、能改,甚至能创。这样的结果,鲁菜在流播过程中反主为客,被动地接受改造。尤为难得是,这种改造不是颠覆性的,它是结合了成菜食材、加工、养生等诸多考究元素而在刀功、火功、勺功等烹的技法上的锻造,是区隔了成菜在色、香、味、触、形等诸多文化元素而在调的理念上的升华,是发于成菜在宴筵、游聚、社交等诸多场景元素而在配的功效上的创制。如果把此前的鲁菜比喻为素颜的少女,那么这时的鲁菜就似雍容华丽的贵妇——人还是那个人,但一切的气质、形象都已经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是把它称为“京鲁菜”的原因之一。
明、清时期,大量南人北上为官,暮年致仕(告老还乡),夸耀于乡邻在京的见识,必不可少的是美食华馔,因此,鲁菜这一历史阶段的推广大都始自北京、源于变化之后。清末及至民国初期,官员的更迭变化益加频繁,四方赴京的官员、商人、文人在京城居住一段时间后也会把鲁菜的一些技法带回到本乡,融合自己的地方菜,形成新菜品。鲁菜的交流主要出口都在北京,而交流内容也多是在京叫出名气的菜、席,可以说是“京”托起了“鲁”,并使鲁菜从地方菜演变成了“国菜”,这是称其为“京鲁菜”的又一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