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宏观经济政策理论认为不宜用主要采用货币政策去维持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货币政策效果的时间滞后。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就是指从决策采取某种政策到这一政策最终发生作用,其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占用一定的时间,即被称为“货币政策的时滞”,主要包括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
(一)内部时滞
内部时滞是指作为货币政策操作主体的中央银行制定实施货币政策的全过程。当经济形势发生变化,中央银行认识到应当调整政策,并着手制定新政策,修正政策的实施方位或力度,再到操作政策工具的过程,每一步都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这部分时滞的长短,取决于中央银行对金融的调控能力的强弱。
具体而言,内部时滞有以下两种。
(1)认识时滞,是指从确有实行某种政策的需要,到货币当局认识到存在这种需要所需耗费的时间。这种时滞的存在是由于信息的搜集和形势的判断需要时间。
(2)决策时滞,是指中央银行制定政策的时滞,即从认识到需要改变政策到提出一种新的政策所需耗费的时间。由于中央银行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决策过程不需要立法程序,所以这个阶段通常较短。(www.xing528.com)
(二)外部时滞
外部时滞是指作为货币政策调控对象的金融部门及企业部门对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反应过程。当中央银行开始实施新政策后,金融部门对新政策产生认识、金融部门对政策措施做出反应、企业部门对金融形势变化产生认识、企业部门开展决策、新政策发生作用几个过程,每一步都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这部分时滞的长短,取决于政策的操作力度和金融部门、企业部门对政策工具的弹性大小。
货币政策并不直接控制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其生效的渠道主要在于投资的反应,而投资的反应是要通过利率起作用的。美国的研究表明,货币政策对GDP(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的最高点,一般要经过一至两年的滞后才能达到。然而,衰退对经济的打击往往是出人意料的,货币当局也是在经济衰退到最糟的境地之前的几个月才反应过来。当然,货币当局可以迅速调整政策、采取行动扭转衰退的趋势。但是,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使刺激经济的影响要到衰退最严重的阶段过去后才达到最高点。如果衰退是短暂的,跟随着的是活跃的复苏,货币政策扩张的刺激将会在最不需要它的时候发挥最猛烈的作用,甚至可能会使衰退后的高涨受到损害。鉴于这样的分析,许多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即使实际GNP(国民生产总值)远比潜在GNP 的水平低,也不一定需要实施扩张的货币政策。
一般地,外部时滞主要由客观的金融和经济情形决定,受经济结构以及各经济主体行为因素影响较大。由于经济结构及各经济主体的行为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外部时滞的时间可能会更长,更难以把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