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既然表现为物价总水平的持续明显上涨,那么用物价上涨的幅度来衡量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就是顺理成章的了。在衡量时,通常不能用一种商品的价格上涨率,而要用反映多种商品和劳务价格变动的物价指数。世界上多数国家,主要采用消费物价指数(CPI)和生产者物价指数(PPI)来度量。
CPI 即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又称为零售物价指数或生活费用指数,它反映消费者为购买与人们生活直接相关的衣服、食品、住房、水、电、交通、医疗、教育等商品和劳务而付出的价格的变动情况。它一般由各国政府或私人机构编制,通常每月公布一次,用于测定消费者生活费用水平变动趋势和程度。在编制指数时,选用多少种商品劳务价格,选用哪些,取决于各国的实际状况,并无统一标准。
CPI 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反映了我们消费的一系列商品的价格变化,是衡量通货膨胀的尺子。一般来说,一般来说,当CPI>3%时,意味着已经发生通货膨胀;而当CPI>5%时,意味着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PPI 即生产者物价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或者说是产品价格指数,如钢铁、木材、电力、石油之类引致需求的生产要素价格现期与基期的价格和不变的商品种类和权数乘积之比,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也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PPI 与CPI不同,主要的目的是衡量企业购买的一篮子物品和劳务的总费用。
图10-1 是我国1997 年至2015 年的CPI 和PPI 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CPI 基本是跟随PPI 变化的。PPI 上升时,CPI 也紧跟着上升。反之亦然。这基本是符合价格传导规律的。仔细想一想,如果一个供应商从工厂拿到产品的价格变高了,为了保证利润当然也会增加销售价格,那么到了消费者手里,价格也就相应的更高了。但是凡事也总有例外。图10-1 中也不难发现,2011 年后PPI 和CPI 的差值在不断增大。我们回到这个历史时期来看这种现象是如何发生的。
图10-1 1997—2015 年我国的CPI 与PPI
2008 年次贷危机爆发,全球进入经济危机的影响。由于金融系统的崩溃和萧条,银行的坏账增多,导致人们对整个经济看空。这就导致了人们都不愿意消费,更喜欢把钱储蓄起来而不是用于投资(例如股票、研发产品等)。这种时候在市场上由于供需的不平衡,供给明显大于了需求,工业品的价格不断在下降,生产资料(如钢铁、有色金属、非金属等等)的价格都降低了,这些生产资料的企业都会随之而减产裁员以减小损失。那么,这种情况就会导致实体经济的一蹶不振和失业率直线上升。
此时政府自然会采取一些政策来避免这种情况的继续发生,例如加大投资力度,使企业更加愿意向银行借钱,从而恢复生产,从图10-1 中也看到2009 年PPI 和CPI 都快速回到了正常水平。但是好景不长,由于过快的投资使得生产资料(如钢铁、有色金属、非金属等等)生产过剩,这直接导致了生产资料价格的进一步降低,而低水平没有科技含量的低端制造业产品在已经饱和的市场也没有了出路,呈现出供大于求的局面,因此产品出厂的价格也变得很低。此时PPI 又开始快速回落,但是CPI 的回落并不会那么明显。(www.xing528.com)
而过度投资的这些钱,由于银行贷款利率过低,因此流向了股市和土地房产这些高收益率的产业,直接导致了房价过快的增长和股市的暴涨,可以说这些钱并没有改善产业端上游的企业,其原因就是水流被堵住了,无法正常流向消费市场。本质原因还是因为投资并没有改变中国制造业目前低端的、低技术含量的局面。
2015 年以后,中央开始供给侧改革。通过外贸和去杠杆,缓解基本生产资料的生产过剩情况,2015 年以后,PPI 开始逐步回升,如图10-2 所示,CPI 和PPI 基本出现同向变动。
图10-2 2016 年3 月—2017 年11 月CPI 和PPI 变动情况
2019 年10 月,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物价数据,CPI 继续强势上涨,PPI 则同比继续负增长。具体来看数据,10 月CPI 同比上涨3.8%,预期值3.4%,前值3%,涨幅明显超出预期;10月PPI 同比下降1.6%,预期值下降1.6%,前值下降1.6%,同比下跌幅度继续走阔。
可以看出,CPI 和PPI 的背离幅度进一步拉大。CPI 大幅上行,总体上涨的势头很明显;而PPI 持续下行,并且同比下降幅度拉大,总体上缩的又很明显。CPI 总体大幅上行,一方面,在经济上会影响居民消费的能力、意愿和预期,从而弱化经济的消费驱动力,消费现在是拉动GDP 增长的第一动力,消费减速,对经济的伤害可想而知。另一方面,在对金融条件的影响上,CPI 上涨也会传导到市场利率上来,从而抬高企业的融资成本,影响到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投资意愿。事实上,随着CPI 的持续上涨,债券市场收益率已经有了明显的上升,对企业的融资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PPI 的连续负增长,则直接影响到企业微观主体的盈利能力。因为PPI 是代表工业生产者的出场价格,价格持续下跌,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再投资意愿都是非常大的负面打击。并且,如果PPI 负增长持续时间太长,则进而会通过工资下降、失业增加等渠道影响到居民部门,同时还会因为偿债的压力而传导到金融部门,从而在企业、居民和金融部门之间形成共振,后果非常严重。
CPI 的胀和PPI 的缩,总体上看虽然已经有了某些“滞涨”的特征,但分析中国的经济,更多的还是要以结构性的视角去切入,因为当下中国经济的主要逻辑就是结构转型,政策基调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点是正确认识和分析中国经济的前提。从CPI 的结构性情况来看,10 月猪肉价格同比大幅上涨了101.3%,翻倍,直接带动CPI 同比上涨2.43 个百分点,在CPI 整体3.8%的涨幅中占到了60%以上。猪肉价格大幅上行带动了食品CPI 同比大涨15.5%,而非食品CPI 同比涨幅则只有0.9%,涨幅相比上月回落了0.1 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如果从结构性的情况来看,总体上仍以缩为主。消费端总体为胀、结构性以缩为主;生产端总体为缩,除了PPI 生产资料中的食品涨幅达到4.4%,其他基本上为缩,因而生产端总体上是缩,结构上也是以缩为主。
CPI 和PPI 的一胀一缩,共同指向了总需求的不振以及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而CPI 总体上大涨带来通胀自我实现预期的危险,又对中国通过放松货币政策和金融条件去刺激经济的政策空间形成了约束。所以,关键是要调动微观主体的活力,让企业营商环境变好从而使其更有意愿投资,让居民收入提高从而使其更有能力消费,这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