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把利率决定理论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古典学派的储蓄投资理论,二是凯恩斯学派的流动性偏好理论,三是新古典学派的借贷资金理论。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利率决定的理论全都着眼于利率变动与供求关系的对比,但观察的角度则各不相同。
(一)古典学派的储蓄投资理论
古典学派认为,利率决定于储蓄与投资的相互作用。储蓄(S)为利率(r)的递增函数,投资(I)为利率的递减函数,如图4-3 所示。
图4-3 古典利率理论下的利率
当S >I 时,利率会下降;当S <I 时,利率会上升;当S =I 时,利率便达到均衡水平。
当投资增加时,投资线从图4-3 中的I 向右平移到I′,均衡点从E0 移向E1,均衡利率也从 0r 上升到 2r 。
该理论的隐含假定是当实体经济部门的储蓄等于投资时,整个国民经济达到均衡状态,因此,该理论属于“纯实物分析”的框架。
(二)凯恩斯学派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凯恩斯认为利率是放弃流动性偏好的报酬,是一种纯货币现象。利率与实物因素(节欲和生产率)无关,因此利率就不是由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来决定,而是由货币市场的货币供求关系来决定,利率的变动是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变动的结果。
凯恩斯认为利率决定于货币供求关系,货币供给为外生变量,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货币需求则是一个内生变量,由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决定。所谓流动性偏好是指公众愿意持有货币资产的一种心理倾向。货币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资产,具有完全的流动性和最小的风险性。因此当人们考虑持有财富的形式时,对货币资产具有流动性偏好。
人们的流动性偏好的动机有三个: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其中,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与利率没有直接关系,而与收入成正比关系;投机动机则与利率成反比关系。
如果以L1 表示为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而保有货币的货币需求,以L2 表示为投机动机而保有货币的货币需求,则 L1 (Y ) 为收入的递增函数, L2 ( r) 为利率的递减函数。货币总需求量L =L1 (Y )+L2 ( r )。再以M1 表示满足L1 的货币供应量,以M2 表示满足L2 的货币供应量,则货币供给量M =M 1+M2。(www.xing528.com)
凯恩斯认为均衡利率决定于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的相互作用,如果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加强,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利率便上升;相反,当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减弱,货币需求量小于货币的供给量时,利率便下降;当人们的流动性偏好所决定的货币需求量与货币管理当局所决定的货币供给量相等时,利率便达到了均衡水平。这种利率决定过程可用图4-4 表示
图4-4 凯恩斯的利率决定过程
货币供给由货币当局控制,可视为常数,所以货币供给曲线为一条垂直线。货币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越向右越与横轴平行。当货币供给线与货币需求线的平行部分相交时,利率将不再变动,即无论怎样增加货币供给,货币均会被储存起来,不会对利率产生影响,这便是凯恩斯利率理论中的“流动性陷阱”假说。图4-4 中的M1 是与r1 对应的货币供应量,M2是货币供给在这之后无论如何继续增加,利率也不会从r2 再下降的货币供给量。
因此,均衡利率取决于货币需求线与货币供给线的交点。只有当货币供求达到均衡时,利率便达到均衡水平。
“流动性陷阱”还可用来解释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如图4-5 所示。假定初始货币供应量为M1,则相应的初始均衡点为E1,初始均衡利率为r1。当货币供应量从M1 增加到M2 时,货币供求均衡点从点E1 移到点E2,均衡利率相应地从r1 下降到r2,说明市场利率随着银根的扩张而下降,这时,货币政策是有效的。
图4-5 流动性陷阱
若货币供应量继续从M2 增加到M3,货币供求均衡点从点E2 移到点E3,由于此时的货币需求线处于“流动性陷阱”的平台上,所以利率还是保持在原有水平上。因此,在“流动性陷阱”区间,货币政策是完全无效的,此时只能依靠财政政策。
该理论的隐含假定是,当货币供求达到均衡时,整个国民经济处于均衡状态,决定利率的所有因素均为货币因素,利率水平与实体经济部门没有任何关系。因此,它属于“纯货币分析”的框架。在方法论上,它从古典均衡利率理论“纯实物分析”的一个“极端”跳到“纯货币分析”的另一个“极端”。
(三)可贷资金理论
可贷资金利率理论是新古典学派的利率理论,是为修正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而提出的。实际上可将它看成古典利率理论和凯恩斯理论的一种综合。可贷资金论综合了前两种利率决定论,认为利率是由可贷资金的供求决定的,利率的决定取决于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共同均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