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丝绸之路河西段唐前期州县城防体系研究

丝绸之路河西段唐前期州县城防体系研究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盛唐“人人自爱”的自立自强精神,源于其在贞观中的军事建置。如此京畿内外,或战与和不同时期,都形成“人人自爱”的社会风气。此为能够管制权力威胁,防患于未然的成功之法。此制中,战争期间的封侯奖赏,更在唐人中,形成自强自励,功名自取亦可得的社会风气。从中可以看到,在这位男子看来,“耻为儒”的尚武和征战沙场,打前锋挣得官位,自立功勋而升的心志。

丝绸之路河西段唐前期州县城防体系研究

盛唐“人人自爱”的自立自强精神,源于其在贞观中的军事建置。《资治通鉴》记载:“贞观中,内以十六卫蓄养武臣,外开折冲、果毅府五百七十四,以储兵伍,有事则戎臣提兵居外,无事则放兵居内。其居内也,富贵恩泽以奉其身;所部之兵散舍诸府。上府不越千二百人,三时耕稼,一时治武,籍藏将府,伍散田亩,力解势破,人人自爱,虽有蚩尤为帅,亦不可使为乱耳。及其居外也,缘部之兵被檄乃来,斧钺在前,爵赏在后,飘暴交捽,岂暇异略!虽有蚩尤为帅,亦无能为叛也。自贞观至于开元百三十年间,戎臣兵伍未始逆篡,此大圣人所以能柄统轻重,制鄣表里,圣算神术也。”[179]

贞观年间的这种军事建置,京畿之内,建“十六卫”以蓄用武将,京畿之外置折冲府574人(每府设折冲都尉1人,左右果毅都尉各1人),以储备兵源。有战事时,则派遣武将组军出战,战事结束则散兵于府,武将归朝。如此,武将在朝,给其富贵奉养,所部之兵却于府所辖,武将不能随意调度。而折冲府之兵,上府之兵数也超不过1200人,无成军之患。且平时春夏秋三季于家耕田,冬季团练。将辖于朝,兵储于民。将与兵分离,控制权在国家。战争时期,发放军械给兵士,指挥作战,战后按功过高低封爵行赏,或处罚,无人二心于战。如此京畿内外,或战与和不同时期,都形成“人人自爱”的社会风气。即使有如“蚩尤”的统帅,也不可能出现叛国的大势力。所以唐代能从贞观到开元的130多年里,没有武将能够佣兵篡位谋逆。此为能够管制权力威胁,防患于未然的成功之法。

此制中,战争期间的封侯奖赏,更在唐人中,形成自强自励,功名自取亦可得的社会风气唐诗西行之歌中,也有诸多体现之处。如哥舒翰“为长安尉不礼,慨然发愤折节,仗剑之河西”[180],诸多文人也弃文从武,如岑参所送的祁乐也是“天子不召见,挥鞭遂从戎”[181];即自强自励,功名自取于军中行伍。

当时,“当兵是义务,也是权利,臣民与国家之间,表现为一种超越经济之外的人身隶属的政治关系。……当兵也讲究身份和血统。世家子弟通过当兵(门荫的必经之途)获得特权。唐朝前期“三卫”制度就适应了这种需要,普通卫士的选拔虽然降及于平民,但是也有一定身份限定”。[182]“立功军将都可以得到勋赏,获得奖赏的标志就是被叙阶。唐代规定做官要有官资。除了家庭出身的因素得到阶资外,就是依靠劳考或者军功。唐朝前期军人打仗立功,朝廷奖励以一定的勋阶”。[183]所以唐人“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184]

长安和其他内地之人,舍家远征戍,意催志艰。杜甫《前出塞九首》中所写的: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185]

远赴交河之地征戍者,离开家时,未来得及顾及家中急事,按公事所定日程出行。亲人不理解其身处富地,为何一定还要弃下父母,戎装西去。出门日高,正为行路时,但其骨肉分离之情不可能陡然就断。但男子生当向上,走马尽力而进的心理,会使其在将来的战戍中,致胜于万难,功荣而归。

自长安西行,首先要经过地理上的阻隔,即陇山。高适《独孤判官部送兵》中云:

饯君嗟远别,为客念周旋。征路今如此,前军犹眇然。出关逢汉壁,登陇望胡天。亦是封侯地,期君早着鞭。[186]

送行的亲友在长安,为西行远征者言说饯别。所说已入行伍,此去之事不可测。关山路遥,西上陇山,就可看到不同的景象。去处属于军功封侯之所,劝早动身。意为征行者自己,其亲友等社会诸多人等也看好西疆的军功。

登上陇山时,西征者所见,为东西两边流动的陇水。与家乡分离之感即生。岑参《经陇头分水》云:“陇水何年有,潺潺逼路傍。东西流不歇,曾断几人肠。”[187]望常流路边的陇水,愁结于心,但凭着意志还是西行。到陇西渭州时,已经东望而双泪落。在岑参《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中的:“渭水东流去,何时到雍州。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188]征戍者的西行,渭水的东流,不同的方向,使其双行泪无控而流,却仍然挥泪西行。

凉州之地已到有时而战事的地方。在王维《凉州赛神时为节度判官》中:“凉州城外少行人,百尺峰头望虏尘。”[189]能够看到,凉州城外的秩序之控,使行人稀少。“百尺”高的烽处候望敌情所动。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云: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190]

河西凉州城十万户人,各种民族杂处城中。军幕中阔别三五年的故友相聚,宴上胡人所弹令人忧伤的琵琶曲响起,心愁、风急、路遥。但是楼前秋草年年如故,人却不能被看着贫贱到老。得意能有几回,故友相逢须一醉。从歌中可以看到,凉州的聚会中,西行者对前方未知,心愁暗暗,但其志坚,看好未来的努力。杜甫《送蔡希曾都尉还陇右因寄高三十五书记》:

蔡子勇成癖,弯弓西射胡。健儿宁斗死,壮士耻为儒。官是先锋得,材缘挑战须。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191](www.xing528.com)

其中诗人所送“蔡希曾”“都尉”,为勇而善射的壮士。在军中已升为折冲府“都尉”,归京后,再回西北地。从中可以看到,在这位男子看来,“耻为儒”的尚武和征战沙场,打前锋挣得官位,自立功勋而升的心志。因此他在战场上,身轻如鸟,枪锋急行,赢得了众人的赞誉。

凉州武将之后,在中唐时期,依然以其父辈,走马于玉门关“防秋”的装束和豪情,诗歌着河西凉州的尚武精神。如李益《边思》中所写:“腰悬锦带佩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192]即其尚武的精神和戎装出行,英勇得功的自强自励精神,影响着后代唐人的心志。

西出玉门关、阳关后,所见所行所宿,皆在千里沙碛。岑参《碛中作》云: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193]

出塞后,至夜时依然还在沙碛中,杳无人烟,行于茫茫沙海。算算离家后,已经西行两月。因为前方道路陌生,走马西行似乎要到天边了。这种艰难与渺茫,也未能阻流西行者的继续向西,因为心志坚强,沙宿继续行。

西征的战场上,是男子蓄锐以待,一展其英才雄姿,并自取得到应有地位和功名的机会。在崔融《咏宝剑》中云:

宝剑出昆吾,龟龙夹采珠。五精初献术,千户竞沦都。匣气冲牛斗,山形转辘轳。欲知天下贵,持此问风胡。[194]

见其宝剑比喻心志所向,久苦之练,成就锋锐,修装炫目而示。在西疆边塞有事时,自己心志气冲,毅然自告而奋勇,现身于转机的山关遥路。并感慨想自己取得天下的富贵荣华,就必须要持才披靡拼击沙场。也有陈子昂《送别出塞》所歌:“平生闻高义,书剑百夫雄。”[195]即当时男子能够自己争取到得意的机会,是在战场上成为英雄而荣归。

西行征戍过程中得升的机会,并不是同行而平等。岑参《胡歌》云:

黑姓蕃王貂鼠裘,葡萄宫锦醉缠头。关西老将能苦战,七十行兵仍未休。[196]

其中所歌,有特殊之功的“藩王”,轻易得到了封赏,地位和待遇优厚,酒醉时即将贵重之物,随意送给歌舞者。但能征善战的老将,70岁依然战于军中疆场,却还未能得功封赏。如此不公的现实,也并没有使男子退却,即使70岁,力能也还战。因此,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言:“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197]岑参《过碛》也能:“行到安西更向西。”[198]除非出现李益《塞下曲》中所述的“裹尸还”: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199]

诗中反映了唐人心志军中,不死不贵则不归的自励自强精神之遗风,延续至中唐时期的情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