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前期的河西及其州县城除了突厥南下和吐蕃北进等带来的威胁外,其内部还存在着诸多特殊问题,直接影响到河西社会的安全。
1.唐初地方势力的上升及其与突厥等政权的联力
郭元振《论去四镇兵疏》中说:“内患者甘、凉、瓜、肃。”[69]其中,包括各种地方势力的强大,及其与突厥、吐蕃等民族政权的联合。
地方叛乱。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瓜州刺史贺拔行威执骠骑将军达奚暠,举兵反”[70],对贺拔行威的叛乱,“朝廷惮远,未遑征讨”。凉州总管杨恭仁“乃募骁勇,倍道兼进,贼不虞兵至之速,克其二城。恭仁悉放俘虏,贼众感其宽惠,遂相率执威而降”[71]。武德六年(623年),“瓜州总管贺若怀广按部至沙州,值州人张护、李通反”,“凉州总管杨恭仁遣兵救之,为护等所败”。七月,“张护、李通杀贺拔怀广,立汝(沙)州别驾窦伏明为主,进逼瓜州”[72]这些叛乱皆出于河西瓜、沙等地,该地距离中央统治中心较远,有朝廷兵力“征讨”“惮远”之机,地方又有军权之便,因此叛乱可能会形成割据一方的势力。
地方官员与突厥等民族政权的联合。武德初封长乐王的高祖从父弟幼良,“资暴急,高祖数晓勒,不悛”,因而被“出为凉州都督”[73]。到凉州之后“性粗暴,左右百余人,皆无赖子弟”[74],“侵暴市里,行旅苦之”,太宗即位后,更是“阴养死士,交通境外”[75]。贞观元年(627年),有人“告幼良有异志,上遣中书令宇文士及驰驿代之,并按其事。左右惧,谋劫幼良入北虏,又欲杀士及据有河西”[76]。这件事情中,“性粗暴”而“不悛”的长乐王幼良在被出为凉州都督后,并没有改其恶习,而且在唐太宗即位后与“境外”(突厥)私下往来,有谋反之嫌,中央调查时,其“左右”直接准备联合突厥而割据河西,虽然事未成功,但也说明河西地方官员与突厥等民族政权的联合成为河西特殊的社会安全隐患之一。
胡人势力及其与突厥联合。根据《唐大诏令集·册乔师望凉州刺史文》记载:凉州“人兼北狄,俗杂西戎”[77]。其中,“北狄”也包括来自西域的诸族胡人。贞观十三年(639年),诸胡人之户口数,大约占凉州户口的三分之二[78]。《资治通鉴》记载:“凉州胡睦伽陀引突厥袭都督府。”[79]由此,可以了解到胡人在河西势力的强大,并与突厥等民族政权联合形成不容忽视的社会安全问题之一。
2.武则天至开元、天宝时期民族势力上升及其与吐蕃等政权的联合
唐初归附后被安置于河西的回纥等诸部族到武则天至开元、天宝时期逐渐强盛,并与突厥和吐蕃联合,威胁到社会安全。如武则天垂拱元年(685年)六月,“同罗、仆固等诸部叛”[80]。开元八年(702年)十一月,突厥寇甘、凉等州,“掠契苾部落而去”[81]。开元十五年(727年),河西节度使王君事件,更是如此,《旧唐书·王君传》记载:“君微时往来凉府,为回纥等所轻。及君为河西节度使,回纥等怏怏,耻在其麾下。君以法绳之,回纥等积怨,密使人诣东都自陈枉状。君遽发驿奏‘回纥部落难制,潜有叛谋’。上使中使往按问之,回纥等竟不得理。由是瀚海大都督回纥承宗长流瀼州,浑大德长流吉州,贺兰都督契苾承明长流藤州,卢山都督思结归国长流琼州。右散骑常侍李令问、特进契苾嵩以与回纥等结婚,贬令问为抚州别驾,嵩为连州别驾。于是承宗之党瀚海州司马护输纠合党与,谋杀君,以复其怨。会吐蕃使间道往突厥,君率精骑往肃州掩之,还至甘州南巩屯驿,护输伏兵突起,夺君旌节,先杀其左右宋贞,剖其心,云是其始谋也。君从数十人与贼力战,自朝至晡,左右尽死。遂杀君,驮其尸以奔吐蕃。追及之,护输遂弃君尸而走。”[82]
上述文字说明王君在成为河西节度使之前曾是当时节度使郭知运的别奏,因为骁勇善骑射,以战功升为节度使。从上文内容看,归附后被编于河西节度使所统赤水军的回纥人[83]因为轻视军功出身的节度使而与其“积怨”。王君也因为被手下将士此种不服而告其“潜有叛谋”。这本来属于河西节度内部人员的矛盾,但是使回纥首领被流,便牵扯到民族关系。加上王君当时新破吐蕃,交错了国际关系,使回纥人杀王君意味着叛唐的情况下,往“奔吐蕃”。因而最终才有王君事件的发生。此事影响极大,之后回纥人更为强盛,不仅曾一度“断安西诸国入长安路”[84],而且对唐在河西、陇右等整个西北的社会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3.流人与逃犯复杂的人口因素
流人是犯法而被政府流放到边地的人。
《太平广记》卷495记载了河西瓜州流人的故事:
西京怀德坊南门之东,有富商邹凤炽……其家巨富,金宝不可胜计……男女婢仆,锦衣玉食……尝谒见高宗,请市终南山中树,估绢一匹。自云:“山树虽尽,臣绢未竭。……后犯事流瓜州。”[85]
文中这位其家男女婢仆皆“锦衣玉食”,并敢于对高宗皇帝示富:绢匹数比终南山之树还多的富翁邹凤炽,后来被官方借“犯事”之机流放到了河西瓜州。另据唐玄宗《谒陵大赦文》云:
自开元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昧爽已前,大辟罪已下,罪无轻重,已发觉未发觉,已结正未结正,系囚见徒常赦所不免者,咸赦除之。自先天已来,有杂犯经移近处流人,并配隶碛西瓜州者,朕舍其旧恶,咸与惟新,并宜放还。[86]
从开元中后期河西瓜州等地的“流人”被赦“放还”之事看,流人到瓜州者不少,而且瓜州等河西地区在唐代前期一直作为朝廷流放犯人的地方。
逃犯即逃亡的罪犯。《旧唐书·太宗纪下》记载,贞观十六年(642年)春正月辛未,“诏在京及诸州死罪囚徒,配西州为户;流人未达前所者,徙防西州”。[87]《新唐书·太宗纪》也记载,贞观十六年正月乙丑,“遣使安抚西州。戊辰,募戍西州者,前犯流、死亡匿,听自首以应募。辛未,徙天下死罪囚实西州”[88]。
在京及其他各地的“死罪囚徒”发配往西州,河西及其州县城为必经之地,这些人在途中常有逃匿。日本前田正名亦言唐派往西域的士兵以犯人为主,途中一部分逃亡而留在了河西。不管这些犯罪者因何犯罪,有辜与无辜,人们对犯罪者的戒备是普遍的社会心态,因而他们也成为河西州县城潜在的或者臆想的破坏者。
由以上情况可知,河西存在着极为特殊的社会安全问题,因而,州县城城防与丝绸之路安防密不可分。
总之,河西地处东西与南北交通的要冲,对河西的统治者唐王朝以及北邻突厥和南邻吐蕃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因而州县城成为唐王朝在西北的国防重点。同时,因为唐初河西地方势力的上升,武则天、开元以后民族势力的兴起,以及流人与逃犯等复杂的社会和人口因素,州县城就成为唐在西北边防和丝绸之路社会安全防务的重点。这样,河西在唐代前期就逐渐形成了与西北边防、丝绸之路社会安防为一体的州县城城防。
【注释】
[1]李宗俊:《唐前期河西军事地理研究》,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2]李宗俊:《唐代前期河西军事地理研究》,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3]王乃昂、蔡为民:《论丝路重镇凉州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7年第4期。
[4]《册府元龟·总录部》卷934,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1012页。
[5]《资治通鉴》卷193,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十一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066页。
[6]《旧唐书》卷93《唐休璟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979页。
[7]《资治通鉴》卷213,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九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778页。
[8]陈寅恪撰:《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41页。
[9]《旧唐书》卷5,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1页。
[10]《资治通鉴》卷213,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年)三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784页。
[11]史念海著:《唐代历史地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14—215页。
[12]《新唐书》卷122《郭震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361页。
[13]《资治通鉴》卷194,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十一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108页。
[14]《资治通鉴》卷196,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年)十一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171页。
[15]《资治通鉴》卷211,唐玄宗开元三年(715年)九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712页。
[16]《资治通鉴》卷198,唐太宗贞观二十年(646年)六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37页。
[17]《旧唐书》卷196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5223页。
[18]《新唐书》卷3《高宗本记》,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3页。
[19]《旧唐书》卷9《玄宗纪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08页。
[20]《旧唐书》卷76《太宗诸子·吴王恪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652页。
[21]《资治通鉴》卷213,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年)三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784页。
[22]《全唐文》卷23,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66页。
[23]《资治通鉴》卷205,则天后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九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507页。
[24]《唐六典》卷25,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644—645页。
[25]《全唐文》卷29,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28页。
[26]黎虎:《唐代军镇关津的涉外事务管理职能》,《北方论丛》2000年第2期。
[27]《唐律疏议》卷8《卫禁律》“缘边城戍”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45页。
[28]《旧唐书》卷43,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36页。
[29]《新唐书》卷49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20页。
[30][英]斯坦因:《玄奘沙州伊晋间之行程》,冯承钧译:《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第1卷),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25页。
[31]刘轲《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并序)》,《全唐文》卷742,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682页。
[32]《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1,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2页。
[33]《新唐书》卷215《突厥传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052页。
[34]《新唐书》卷221《西域传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224页。(www.xing528.com)
[35]《新唐书》卷216《吐蕃传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076页。
[36]《旧唐书》卷38上《地理志一》,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86页。
[37]《资治通鉴》卷196,唐太宗贞观十六(642年)年九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178页。
[38]《读史方舆纪要》卷63《陕西十二》,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972页。
[39]崔融《拔四镇议》,《全唐文》卷219,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218页。
[40][明]李贤、彭时等纂修:《大明一统志》卷37,三秦出版社1990年版。
[41]《读史方舆纪要》卷63《陕西十二》,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991页。
[42][清]穆彰阿、潘锡恩等纂修:《大清一统志》卷267,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459页。
[43][清]张澍辑录,周鹏飞、段宪文点校:《凉州府志备考·艺文》卷7,三秦出版社1988年版,第722页。
[44]《资治通鉴》卷218,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六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975页。
[45]《新唐书》卷107《陈子昂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073页。
[46]《资治通鉴》卷213,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闰九月条,第6780页。
[47]《册府元龟》卷364,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334页。
[48]《新唐书》卷1《高祖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页。
[49]《资治通鉴》卷188,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九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5892页。
[50]《资治通鉴》卷191,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十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5993页。
[51]张说《兵部尚书代国公赠少保郭公行状》,《全唐文》卷232,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354页。
[52]《资治通鉴》卷205,则天后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九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507页。
[53]《旧唐书》卷59《许绍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329页。
[54]《资治通鉴》卷206,则天后神功元年(697年)六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521页。
[55]《新唐书》卷5《玄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28页。
[56]《旧唐书》卷8《玄宗纪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1页。
[57]《新唐书》卷2《太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5页。
[58]郭锋:《唐代前期唐蕃在西域的争夺与唐安西四镇的弃置》,《敦煌学辑刊》1985年第1期。
[59]《唐会要》卷73,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1328页。
[60]《新唐书》卷106,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055页。
[61]《旧唐书》卷6,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25页。
[62]《新唐书》卷4,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1页。
[63]《新唐书》卷216《吐蕃传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083页。
[64]《资治通鉴》卷213,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正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776页。
[65]《旧唐书》卷103《王君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191页。
[66]《新唐书》卷40《地理志四》,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46页。
[67]《资治通鉴》卷213,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十二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781页。
[68]《旧唐书》卷103《王君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191页。
[69]《全唐文》卷205,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076页。
[70]《资治通鉴》卷188,武德三年(620年)十二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5898页。
[71]《旧唐书》卷62《杨恭仁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382页。
[72]《资治通鉴》卷190,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七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5969页。
[73]《新唐书》卷78《宗室·长乐郡王幼良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521页。
[74]《资治通鉴》卷192,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三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034页。
[75]《旧唐书》卷60《宗室·长平王叔良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346页。
[76]《资治通鉴》卷192,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三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035页。
[77]《唐大诏令集》卷62,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39页。
[78][日]前田正名著,陈俊谋译:《河西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版,第34页。
[79]《资治通鉴》卷191,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四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5995页。
[80]《资治通鉴》卷203,则天后垂拱元年(685年)六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35页。
[81]《资治通鉴》卷212,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十一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742页。
[82]《旧唐书》卷103《王君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192页。
[83]王永兴著:《唐代前期西北军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7页。
[84]《旧唐书》卷195《回纥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198页。
[85]《太平广记》卷495,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4062页。
[86]《全唐文》卷39,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27页。
[87]《旧唐书》卷3,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4页。
[88]《新唐书》卷1,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