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与唐代前期的河西都是西北的边地,都存在外敌随时入侵的可能。汉代主要是北部的匈奴南下,而唐代前期则主要是来自突厥与吐蕃等的南北夹击。汉唐河西郡(州)县城防因此而有不同之处。
汉代以国防为重点构建城防。汉代继承战国、秦以来筑长城备胡的战略,将长城延伸至河西西部的敦煌一带以防备匈奴南下入侵。以武威郡(唐代凉州)郡县城城防的屏卫为例,根据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秦·西汉·东汉时期》、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地理》等材料,汉代武威郡郡县城城防屏卫如图3-1所示。
从图3-1可以得知,汉代河西关系西北国防,主要在于防御匈奴的南下。汉政府所筑国防线——长城在北部匈奴可能入境的地带形成基本封闭的河西郡县城城防屏卫。同时,在国防线长城以外的附近地区基本都是荒漠,没有水源与草地[1],这样,匈奴南下至武威郡地区时,因骑兵无法给养而降低了其突破长城防线对河西郡县城进攻的能力。可见,汉代的战略是以国防构建郡县城城防。
汉代这种以国防构建城防的战略使汉政府在河西的行政统治得以全面建立。根据《汉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和第五册、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地理》等,汉唐河西州县城对照情况下表:
图3-1:汉代武威郡郡县城城防屏卫体系示意图(www.xing528.com)
表3-1 汉唐河西郡(州)县城对照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汉代在河西地区广泛建立了以郡县城为中心的行政统治。这种情况反映出汉政府在该地区所筑国防线——长城为其郡县城的存在提供了足够的安全保障,使中原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在河西得以普遍推行。
唐以城防为重点构建国防。唐代前期的河西如图2等所示,与图5及表1进行比较,可见唐代将三分之二以上汉代以来的县城置为军城,变汉代“分兵于长城沿线以建城防”的战略为“集兵于重点屏卫州县城,以城防建国防”的战略。唐代以州县城军防代替长城的原因:一是国防威胁的两重性。唐时不像汉时主要面临北部匈奴一方威胁,当时,北部突厥和南部吐蕃这两重威胁,使唐王朝不能在南北同时修筑长城,以免使自身置于封闭的夹缝之中。而城防防御体系则既能起到防卫的作用,也有主动进取与开拓的余地,使其国防更具主动性。二是唐代前期河西州县城的职能必须以军防力量作为保障。除了河西地接秦陇、朔方、河湟等地,驻军可用于机动灵活地控驭这些地区外,广建军事基地才能保证中原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向更西的西域地区推行。河西与西域相比,唐政府经营的重点在西域,河西是唐经营西域必要的后方,保障着唐代州县级统治在西域地区的普遍建立。
相比之下,汉代经营西北的重点在河西,构建河西地段的国防即能够保证其郡县城防的基本安全。而唐代前期经营西北的重点在西域,河西州县城更重要的是作为其后方基地的职能,唯有全面而稳固的城防安全才能保证国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