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前期丝绸之路河西段研究:仓储储备与社会平衡体系

唐前期丝绸之路河西段研究:仓储储备与社会平衡体系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代以仓廪为贮粮之所,以府库为贮财物之所,二者合称仓库。唐代前期河西州县城仓库储备关系着州县城所维系的河西社会的正常运行以及战时物资的供给。从敦煌文书、《旧唐书》、《新唐书》等史料的一些记载中可知其仓库体系包括正库、和籴库、甲仗库、州(郡)县仓、军仓等。正库是赋税收入的贮藏地,其所贮物资用以维系行政运转。和籴物为和籴专用,正库等处借用,必须及时返还。私藏这些兵器,一经查出,要判刑一年半。

唐前期丝绸之路河西段研究:仓储储备与社会平衡体系

古代以仓廪为贮粮之所,以府库为贮财物之所,二者合称仓库。唐代前期河西州县城仓库储备关系着州县城所维系的河西社会的正常运行以及战时物资的供给。从敦煌文书、《唐书》、《新唐书》等史料的一些记载中可知其仓库体系包括正库、和籴库、甲仗库、州(郡)县仓、军仓等。《新唐书·百官志四下》记载:“军皆有仓、兵、胄三曹参军事[606]。对专门军用之仓、兵、胄等,进行有效管理。它们在州县城防中有特殊的意义。

1.正库、和籴库控制流通,防止金属外流

唐代前期所用钱币皆为金属铸造,这些金属往往也用做铸造兵器。河西各地与突厥吐蕃等常有“和市”等进行贸易,钱币在流通中,当时往往会流入敌方。因此,为防止金属外流,河西州县城将钱币贮藏于正库,一般不动用。而以“絁、绢、练、绵”等消耗性的匹段储备于和籴库,在市场上流通,以防止敌方在交易中得到大量钱币而铸成兵器、增其势力。

正库贮钱。正库是赋税收入的贮藏地,其所贮物资用以维系行政运转。《文献通考》记载: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反,杨国忠以为正库物不可以给士”[607],说明正库所藏一般不作军用。敦煌文书的一些记载也体现出该地关市等税收中的钱币贮藏于正库,如P.3841号背面《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沙州会计历》记载:

第39行:壹拾伍仟柒佰壹拾文 武官税钱 附正库帐。[608]

早在汉代之前就有“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609]的记载,《史记·索隐》曰:“军中立市,市有税,税即租也。”[610]从“武官税钱、附正库帐”的情况看,唐代前期的河西州县城驻军设市,并收取一定的市“税”,管理市的“武官”所得市“税钱”入“正库”贮藏。P.3841号背面《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沙州会计历》记载:

117.去开十九年秋季州仓上税钱价粟

118充和籴,其值合入正库收附。[611]

开元十九年沙州州仓所收赋税中的钱币也收入正库,说明唐代前期河西州县城赋税收入的钱币入正库贮藏。

和籴库储匹段。所谓和籴,《旧唐书·职官志二》记载:“量其贵贱,均天下之货,以利于人。”[612]《新唐书·食货志三》记载:“贞观、开元后,边土西举高昌龟兹、焉耆、小勃律,北抵薛延陀故地。缘边数十州戍重兵,营田及地租不足以供军,于是初有和籴。……天宝中,岁以钱六十万缗赋诸道和籴。”[613]

反映出因为西北地区驻“重兵”,“供军”“不足”才开始有“和籴”。天宝时国家每年“以钱六十万缗赋诸道和籴”,即和籴的费用由中央拨付各地。

河西州县城在唐代前期设有专门的和籴库储备和籴费用。敦煌文书P.3841号背面《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沙州会计历》记载:

120.至贰拾年冬季,正库物到,

121.然始破上件练,还和籴库,充估上钱值。其估上钱,支

122.度姚判官勾日勒遣收入见在,即收附大练,入和粜

123.库。开廿年春季帐讫。[614]

文中情况一方面反映出唐代前期河西州县城也有和籴,并设有专门的“和籴库”贮放所需费用。和籴物为和籴专用,正库等处借用,必须及时返还。如《唐会要》也记:“证圣元年(695年)三月二十一日敕:州县军司府官等,不得辄取和籴物,亦不得遣人替名代取。”[615]另一方面反映出河西州县城和籴库贮藏为“练”、“大练”等物,而不是钱币。据P.3348号背面等文书记载,不论是州(郡)县仓的和籴,还是军仓等和籴,支出的费用一般都为絁、绢、练、绵等匹段。

这样,由政府出面将税收中的钱币贮藏于正库,而将市场上的粮食等用非钱币的匹段和籴入藏掌握,使该地种粮之人在交易中得到衣料。以足人衣食的形式既控制社会流通的基本领域,调节了经济平衡,也防止了钱币在市场上的大量流通。

2.甲仗库收藏军械,防兵患

甲仗库也称武库,为放置军械的府库之一。唐代治军以“释器而安”为原则,唐初的府兵时期就已建立了甲仗专库贮藏的制度[616]。《唐会要》记载:“米粮介胄,戎器锅幕,贮之府库,以备武事。”[617]《新唐书·兵志》亦记:“并其介胄、戎具藏于库,有所征行,则视其人而出给之”[618]。按照《唐律疏议》记载:“出给戎仗兵器”,必须“得公文而辄出给”[619]。而且在“有符、牒到司”后,还要进行“判”,“准符、牒出给”,才能够给其相应的兵器。《旧唐书·王忠嗣传》中对王忠嗣治军的记载:“每军出,即各召本将伏其兵器,令给士卒,虽一弓一箭,必书其名姓于上以记之,军罢却纳。若遗失,即验其名以罪之。故人人自劝,甲仗充牣矣。”[620]

从文中“每军出”时才给“士卒”“兵器”,“军罢却纳”等情况看,这些军械平时专库收藏,管理极严。“一弓一箭,必书其名姓于上以记之”。军事行动中“遗失”“甲仗”者“罪之”。《唐律》规定:“诸请受军器,事讫,停留不输者,十日杖六十,十日加一等,百日徒一年。过百日不送者,减私有罪二等。”[621]王忠嗣在开元十八年(730年)到天宝八载(749年)多在河西治军,其中天宝五载(746年)曾为河西节度使,因此河西诸军的情况亦当如此。

唐令禁止私人携带和藏有兵器。根据《唐律疏议》记载,私人家中能够有的为“谓非弓、箭、刀、楯、短矛者”;而“甲、弩、矛、矟、具装等”,则为“禁兵器”[622]。私藏这些兵器,一经查出,要判刑一年半。军旗之类的“旌旗、幡帜及仪仗,并私家不得辄有”。私造“禁兵器”和军旗之类者,则最加一等。铠甲私藏,其罪更重。“甲,谓皮、铁等。具装与甲同”。捡到被遗失的铠甲,30日之内必须“送官”。藏“甲二领,明合处绞。……私有弩四张,加甲一领者,亦合死刑”。

“通常将甲仗库设在易于防守的处所”子[623],而唐代州县城城内的驻军一般驻于市[624],市在子城之外。子城有城墙,且常有军守,并在行政监管下使在无战事时军械与士兵分离,以防止有甲仗装备的士兵在州县城城内形成内患。

3.州(郡)县仓平衡社会与供军

唐在各州城遍设州仓,天宝元年(742年)至至德二年(757年)曾改州为郡,州仓亦改称郡仓。如敦煌文书P.3841号背面《唐开元廿三年(735年)沙州会计历》记为“州仓”;而P.2803号背面《唐天宝九载(750年)八月—九月敦煌郡仓纳谷牒十六件》都记为“郡仓”,在县城设有县仓。《唐六典·司农寺》记载:“凡粟出给者,每一屋一窖尽,剩者附计,欠者随事科征。”[625]即仓粮“屋”藏、“窖”藏,所用空者,要及时补其藏。州仓和县仓为政府设于地方的粮食储备仓,以确保州县城粮食的基本供应及其不时之需。

按不同功用,唐代仓廪主要分正仓、常平仓和义仓等。唐代杜佑解释正仓、常平仓和义仓为“凡天下仓廪,和籴者为常平仓,正租为正仓,地子为义仓”。[626]即正仓是当地农民按规定上缴的地租(公粮)粮仓。唐“授田之制,丁及男年十八以上者,人一顷,其八十亩为口分,二十亩为永业。……凡授田者,丁岁输粟二斛,稻三斛,谓之租”[627]。义仓是地子税粮仓。“王公以下垦田,亩纳二升。其粟麦粳稻之属,各依土地。贮之州县,以备凶年[628]……宽乡敛以所种,狭乡据青苗簿而督之。田耗十四者免其半,耗十七者皆免之。商贾无田者,以其户为九等,出粟自五石至五斗为差。下下户及夷獠不取焉。岁不登,则以赈民;或贷为种子,则至秋而偿”[629]。因此,义仓属于地方社会保障性质的粮仓,以平衡丰年与灾年的粮食使用。常平仓是收购余粮(和籴之粮)并适时出粜以平衡粮价的粮仓。唐制规定:“岁丰,则出钱,加时价而籴之,不熟则出粟,减时价而粜之,谓之常平仓。”平衡粮价以保证社会稳定。

从敦煌文书的记载看,唐代西北地区的正仓、义仓、常平仓的仓粮均入州、县城的州仓(郡仓)或县仓中。

一是正仓粮入州(郡)仓和县仓。首先从文字叙述上看,P.3841号背面《唐开元廿三年(735年)沙州会计历》记为“州仓”[630]。P.2803号背面《唐天宝九载(750年)八月—九月敦煌郡仓纳谷牒十六件》都记为“郡仓”。而P.3357、3664号《唐天宝十三载(745年)敦煌郡会计牒》文书第16行记载:“柒百叁拾捌硕贰斗叁升,正仓粟。”可见,“州(郡)仓”并不等同于“正仓”(目前学者一直认为州(郡)仓就是正仓)。其次,据P.2803号背面《唐天宝九载(750年)八月—九月敦煌郡仓纳谷牒十六件》第11件第7行记郡仓:“[同日出]粟三十肆硕给县令韦谟八月廿日上后禄。空。”可见官员的俸禄是由正仓所负责的,《唐会要·考下条》记载:“今按仓库令,诸给粮禄,皆以当处正仓充。”[631]所以,州(郡)仓又具有正仓的职能。县仓的情况概与此大致相同。

二是常平仓粮入州(郡)仓和县仓。州(郡)县仓中存在着大量的“和籴”粮,而“和籴者为常平仓”。P.3841号背面《唐开元廿三年(735年)沙州会计历》第121和123行都记有“和籴库”。P.2803号背面《唐天宝九载(750年)八月—九月敦煌郡仓纳谷牒十六件》中:天宝九载八月二十八日到九月十八日郡仓“和籴”共计2016硕[632]粮食。

三是义仓粮也入州(郡)仓和县仓。州(郡)县仓给百姓贷种子,而赈贷即是义仓职能。P.2803号背面《唐天宝九载(750年)八月—九月敦煌郡仓纳谷牒十六件》文书的第1、6、11、12、14、15、16件中都记载了郡仓纳百姓“种子粟”的情况,即郡仓给百姓贷出种子,在收成后还入。这种职能正好是与义仓“岁不登,则以赈民;或贷为种子,则至秋而偿”的职能相符。

P.2803号背面《唐天宝九载(750年)八月—九月敦煌郡仓纳谷牒十六件》文书中有7处记载了“纳敦煌县百姓天九二分税……”陆离《唐五代敦煌的司仓参军、仓曹与仓司》一文中认为是正仓地税,但是为义仓之税的可能性更大。这里的“天九”是指天宝九载(750年),因为这些文书后面的落款都是“天宝九载”,而且在P.3359、3664号《唐天宝十三载(754年)敦煌郡会计牒》第62行记有“七月一日以后,至天九六月十三日”,反映出“天九”即天宝九载。“二分税”是义仓的二升分税,即前面所提“亩纳二升”。又《唐六典·尚书户部》记载:“凡王公以下,每年户别拒已授田及借荒等,具所种苗顷亩,造青苗簿;诸州以七月以前申尚书省。至征收时,亩别纳粟二升,以为义仓。”[633]说明义仓的纳粮是作为赋税征收的,“二分税”为义仓二升地租分税的可能性更大,而且到宪宗元和元年(806年)义仓的情况是,“应天下州府每年所税地子税内,宜十分取二分,均充常平仓和义仓”[634]

此时的义仓税就称“二分税”,之前就有这种称谓不是没有可能。

州(郡)县仓入粮是综合性的,除了正常的租税入粮外,根据敦煌文书的记载,有大量的常平仓等和籴入粮,以及以义仓赈贷的收粮。另外还收入一些各地用剩返回的残粮,如P.2803《天宝九载(750年)八月—九月敦煌郡仓纳谷牒十六件》第15件记载:

2.同日,纳四戍回

3.残粟贰佰八十二硕(贰拾硕第五戍曹外生纳,贰拾捌硕乌山戍孙崇俊纳,叁拾贰硕冷泉戍王众养纳,壹拾肆硕乌山戍张法光纳,陆拾捌硕冷泉戍侯方遂纳,贰拾陆硕第五戍吕仵儿纳,陆硕乌山戍贾无亮纳,壹拾肆硕乌山戍赵交甫纳,柒拾硕双泉戍赵子震纳,肆硕第五戍韩景仙纳)。

4.同日,纳四戍回残柒拾贰硕(壹拾捌硕乌山戍张发光纳,壹拾硕双泉戍王循已纳,捌硕第五戍吕仵儿纳。贰硕乌山戍贾无亮纳,贰拾肆硕冷泉戍王众养纳)[635]

所记为天宝九载(750年)九月十七日,敦煌郡仓入粮的一部分,其中“纳四戍回残粟贰佰八十二硕”,“纳四戍回残柒拾贰硕”。四戍的这些“残”粮都为该戍的士兵个人所纳。根据吐鲁番文书的一些记载,唐代前期的军马饲养是责任到士兵的,战时每日由一名士兵和所在火的火长[636]到所在县府领取(提前几天按名单申请)当日马料。由此,这些“残粮”可能是当时特殊情况下用剩的马料。

这种入粮的综合性,基于其用途的多样性。州(郡)县仓除了具有正仓(入租税、给俸禄等)的职能外,还有着特殊的平衡社会和给养骑兵军马的功用。

平抑物价,维护社会稳定。州(郡)县仓中存在着大量的“和籴”粮,敦煌文书P.2803号背面《唐天宝九载(750年)八月—九月敦煌郡仓纳谷牒十六件》中:天宝九载八月二十八日到九月十八日郡仓“和籴”共计2016硕[637]粮食。按唐代杜佑解释“凡天下仓廪,和籴者为常平仓”[638]。常平仓是收购余粮(和籴之粮)并适时出粜以平衡粮价的粮仓。《旧唐书·职官志二》言:“常平仓所以均贵贱也。”[639]唐制规定:“岁丰,则出钱,加时价而籴之,不熟则出粟,减时价而粜之,谓之常平仓。”平抑日常物价以保证社会稳定。

提供社会赈济,保持经济平衡。河西州县城的州(郡)县仓给百姓贷种子,如P.2803号背面《唐天宝九载(750年)八月—九月敦煌郡仓纳谷牒十六件》文书的第1、6、11、12、14、15、16件中都记载了郡仓纳百姓“种子粟”的情况,即郡仓给百姓贷出种子,待收成后纳还。这种职能正好与义仓的职能相符。义仓是地子税粮仓,以“所以备岁不足”[640]。“王公以下垦田,亩纳二升。其粟、麦、粳稻之属,各依土地。储之州县,以备凶年……宽乡敛以所种,狭乡据青苗簿而督之。田耗十四者免其半,耗十七者皆免之。商贾无田者,以其户为九等,出粟自五石至五斗为差。下下户及夷獠不取焉。岁不登,则以赈民;或贷为种子,则至秋而偿。”[641]因此义仓属于地方社会保障性质的粮仓,以平衡丰年与灾年的粮食使用,具有社会赈济的意义。

给养城防骑兵兵马。河西节度使辖军有近2万匹军马,其中,驻凉州城的赤水军有3000匹,驻瓜州城的墨离军有400匹,驻沙州城的豆卢军有400匹,驻玉门城的玉门军有600匹[642]。根据吐鲁番文书阿斯塔那108号墓文书《唐开元三年(715年)西州营典李道上陇西县牒为当营请马料姓名事》等为军营向县府请马料的记载,唐代前期,马料用粮是军营提前几天向所在地县府申请,由县府负责供给。而敦煌文书P.2803《天宝九载(750年)八月—九月敦煌郡仓纳谷牒十六件》第2件牒状记载了当时河西敦煌郡仓仓粮“付县便送冷泉等五戍,充马料”[643],即拨付给沙州豆卢军所属晋昌县境内冷泉等五戍马料。陆离认为敦煌郡正仓有补给军饷,供给豆卢军马料的情况[644]

(2)州(郡)县仓的供军特征。按照入粮情况,正仓、常平仓和义仓都没有供军的职能,但是敦煌文书P.2803《天宝九载(750年)八月—九月敦煌郡仓纳谷牒十六件》第2件牒状记载了敦煌郡仓仓粮“付县便送冷泉等五戍,充马料”。[645]即拨付给沙州豆卢军所属晋昌县境内冷泉等五戍马料。陆离认为敦煌郡正仓有补给军饷,供给豆卢军马料的情况[646]。耿虎认为常平与军用“和籴”粮并行,没有清楚的界限。因而,“和籴”粮还有一部分为州县政府籴入以供军用的粮食而使州(郡)县仓具备了供军的特征。

4.军仓储粮备战

唐在河西驻军的州县城设置军仓,如敦煌文书所记河西节度使所统的豆卢军,于敦煌城设有军仓。军仓入粮费用由中央拨付,首先由驻军向中央户部下的金部申请所用费用。经准后,到节度使所在的州(郡)城或驻军所在的州(郡)县城领取非钱币的匹段籴粮入仓。如敦煌文书P.3348号背面《唐天宝四载(745年)河西豆卢军和籴会计牒》第一件记载:

1.壹万肆佰伍拾伍硕肆斗壹升捌合粟,

2.斗估廿七文,计贰阡捌伯贰拾贰贯玖佰陆拾贰文八分。

3.壹万肆拾肆硕陆升柒合斛斗,准和籴估。[647]

为申请籴粮及准籴粮的情况。第二件记载:

2.合当军天宝四载和籴,准 旨支贰万段出□武

3.威郡,准估折请得絁绢练绵等物壹万

4.肆阡陆佰柒拾捌屯匹叁丈伍尺肆寸壹拾铢:

……

12.柒阡壹拾柒屯匹壹拾铢行纲敦煌郡

13.参军武少鸾天宝三载十

14.月十二日充 旨支四载和

15.籴壹万段数。其物并给百

16.姓和籴值,破用并尽。[648]

为领取籴粮费用和支度情况。“武威”为河西节度使治所,“敦煌”为豆卢军治所。豆卢军所领费用都是“絁、绢、练、绵”等物。P.3348号背面《唐天宝四载(745年)十一月河西豆卢军军仓纳籴粟牒》记载:

2.军仓

3.行客哲子纳交籴粟壹伯捌硕陆豆斗 空

……

17.行客哲子粟壹伯捌硕陆豆斗,(豆斗 估二十一文),计钱贰拾贰贯捌佰

18陆文。给小生绢陆拾匹(匹估叁伯捌拾文)。[649]

为军仓籴粮付费的情况,所付费用为“小生绢”。这种以物易粮谓之“交籴”。张弓先生认为当时的军仓普遍实行预付和籴匹段的办法[650]。贾志刚先生也认为“配于河西诸军的军资往往是绢帛等物,除军衣所用外,须行和籴交籴之法,储备军粮”。[651]

军仓由驻军单位具体负责,专为可能出现的战争提供充足的粮食保障,职能特殊。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贞元八年(792年)十月敕:“诸军镇和籴储备,共三十三万石,价之外,更量与优饶。其粟及麻,据米数准折虚价,直委度支,以停江淮运脚钱充,并支绫绢絁绵,勿令折估。所籴粟等,委本道节度使监军同勾当别贮,非承特敕,不得给用。”[652]

此材料虽晚,但所反映事实同样符合唐代前期:军仓是由国家统一支度,交籴入粮,并由节度使负责具体储备。而且军仓的储粮“非承特敕,不得给用”。只有在遇到战事的情况下或由中央颁发敕令,节度使方可动用军仓粮食。

根据敦煌P.3348号诸件文书的记载,军仓贮备着大量的粮食。而如《新唐书·食货志三》记载:士兵“镇戍地可耕者,人给十亩以供粮”[653],即士兵的伙食用粮是自给的。军饷和军马的马料供给又是由政府的正仓提供的,大量储备的军仓则是专为战备而设,以保证战时的特别军需。

军仓储粮为战时专用,具有战备性。军仓所籴粮的帐目由军镇录事参军并其他支用按季(其在京给用则月一申之;在外,二千里内季一升,二千里外两季一申之,五千里外终岁一申之[654])向户部下的比部(审计)申报。敦煌文书P.3348号背面《唐天宝四载(745年)河西豆卢军和粜会计牒(二)》记载:

27.以前匹段,准估都计当钱叁阡贰伯陆

28.拾贯柒伯伍拾玖文,计粜得斛豆斗

29.壹万壹佰壹拾伍硕陆豆斗 玖升壹合。

30.其斛豆斗 收附,去载冬季军仓载支

31.粮账,经支度勾,并牒上金部比部

32.度支讫。[655]

为申报比部审计的情况。这种“交籴”的管理流程相当完备。另外“军仓设有监官、判官、孔目官、典等”[656]专门负责储仓具体事务

如上所述,唐代前期河西州县城的仓库储备中,府库藏贮钱币、军械,流通匹段,以防止金属外流和有装备的士兵患内;仓廪储粮用于平衡社会(调节经济与赈济等)和给养骑兵兵马,以及战时之需。这样,仓库体系就成为城防体系中特殊的内部软体系,亦即州县城内部物资防务体系。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到,唐代前期河西州县城是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下,逐渐形成了其以军防为主,社会平衡等为基础的城防体系。

驻军是城防体系的主体,用以御守和出击。城内外驻军、守捉等军事力量对南部吐蕃与北部突厥的入侵起到长城般的防御和守护作用,并在必要时可以迅速集军出击。城防驻军,也能在很大程度上震慑河西社会内部以及内部与境外联合力量所进行的各种破坏。朔方、陇右的军事力量作为北疆突厥和西疆吐蕃的主要抵挡者,是河西州县城防及其重要的援备。

州县城的结构与布局是城防体系的重点,隔离并维护军政中心地。在隍堑、羊马城、城墙(包括城门、瓮城、马面等)以及罗城、子城、坊等层层“屏蔽”下,靠近州县城的破坏势力首先可以被隔离在城外。即使进入州县城,亦先至罗城,罗城中的各个坊和市等都有围墙和门,坊市门一般按时关闭,不易进入。通过罗城方能到达子城,子城是城防的最后一道防线,但往往有数百人的军事保护力量,如武德六年(623年)六月沙州“张护、李通反”时,就有“数百人保子城”,亦不易被破坏。因此,唐代前期河西州县城城内多重结构与布局能够有效地阻止敌人或减少战争对州县城的破坏,保证军政中心所在地的相对安全。

信息和人才为城防体系的关键,将城防各部分联结成一体,并具备活力与智囊。烽在整个城防体系中为军政指挥中心所在地州县等城提供军事信息;驿又将军政指挥中心的命令等传达到城防驻军及其相关各处。城内外驻军在得到军令时统一行动,并利用州县城结构与布局等进行积极护卫。因而在城防体系中,烽、驿等提供和传递的信息将各个城防组成部分联结起来,构成有机、灵活的军事防御系统。

入幕的文武人才中,武将因为展示其才能或立功意识使城防军事更具活力。而文人幕佐作为城防军事智囊,既调节了河西的用人体制,又使城防战绩颇着。

仓库储备是城防体系的基础,于经济领域调控社会并给养军事。仓廪和府库的储备中,正库贮钱,一般不动用;和籴库储絁、绢、练、绵等匹段,并在政府“和籴”的过程中于市场上流通,用掌控百姓衣食的方式,防止了金属在边地的外流;甲仗库在无军事的情况下收藏士兵手中的军械,以防其在城内造成兵患;州(郡)县仓的粮储除了其正常的正仓职能(收租、给俸等)外,具有常平仓平抑物价和义仓赈济的社会平衡功能,并给养骑兵兵马;军仓则专为战时储备军粮。因此,仓库储备是物资防务体系,保证着州县城城内外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军事体系中的物资供给,属于城防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体系。

【注释】

[1]《辞源》,商务印书馆1979年(修订版),第621页。

[2]吴礽骧:《河西汉塞》,《文物》1990年第12期。

[3]吴礽骧:《河西的汉代长城》,《文博》1991年第1期。

[4]《史记》卷123,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170页

[5]《汉书》卷96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873页。

[6]《后汉书》卷87,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867页。

[7]《汉书》卷96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876页。

[8]《史记》卷123,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179页。

[9]《汉书》卷96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873页。

[10]《史记》卷123,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176页

[11]《汉书》卷6,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01页。

[12]《汉书》卷28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613页。

[13]《汉书》卷25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209页。

[14]《汉书》卷94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784页。

[15]《汉书》卷57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578页。

[16]《汉书》卷27下之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446—1447页。

[17]《汉书》卷94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764页。

[18]《后汉书》卷1下,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60页。

[19]《汉书》卷1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页。

[20]《汉书》卷89,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630页。

[21]《后汉书》卷18,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692页。

[22]《后汉书》卷11,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472页。

[23]《后汉书》卷1下,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60页。

[24]《汉书》卷96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873页。

[25]《汉书》卷94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810页。

[26]《汉书》卷6,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02页。

[27]《汉书》卷48,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240—2241页。

[28]《后汉书》卷80上,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602页。

[29]《后汉书》卷89,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40页。

[30]《后汉书志》第28,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624—3625页。

[31]《史记》卷110,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916页。

[32]《史记》卷73,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334页。

[33][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第9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26页

[34]《汉书》卷54,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452页。

[35]《后汉书志》第28,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625页。

[36]《汉书》卷96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876页。

[37]《后汉书》卷87,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876页。

[38]《后汉书》卷24,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36页。

[39]《后汉书》卷4,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72页

[40]《汉书》卷54,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455页。

[41]《汉书》卷48,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241页。

[42]《汉书》卷96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873页。

[43]吴礽骧:《河西汉塞》,《文物》1990年第12期。

[44]武守志:《汉代河西屯田简论》,《社会科学》1981年第2期。

[45]《汉书》卷96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873页。

[46]《汉书》卷24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73页。

[47]《汉书》卷6《武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89页。

[48]《汉书》卷7《昭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21页。

[49]武守志:《汉代河西屯田简论》,《社会科学》1981年第2期。

[50]尹亮:《从河西简牍看汉代对匈奴的军事防御体系》,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

[51]贾文丽:《汉代河西军事地理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52]《新唐书》卷50,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28页。

[53]《新唐书》卷49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20页。

[54][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30《三府都护州县官吏》,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756页。

[55]程存洁著:《唐代城市史研究初篇》,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08页。

[56]《新唐书》卷122《郭元振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362页。

[57]《旧唐书》卷97《郭元振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044页。

[58]《全唐文》卷352,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572页。

[59]李宗俊:《唐代前期河西军事地理研究》,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60]《新唐书》卷40,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44页。

[61]《资治通鉴》卷203,则天后垂拱元年(685年)六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35页。

[62]程存洁著:《唐代城市史研究初篇》,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04页。

[63]《资治通鉴》卷213,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年)八月辛卯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782页。

[64]陈国灿:《武周瓜沙地区吐谷浑归朝案卷研究》,见季羡林主编,陈国灿著:《敦煌学史事新证》,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67—197页。

[65]唐耕耦、陆宏基编:《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1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第101页。

[66]《新唐书》卷40,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46页。

[67]《新唐书》卷40,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45页。

[68]《全唐诗》卷199,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059页。

[69]《通典》卷174《州郡典四·晋昌郡》,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4555页。

[70]陈国灿:《唐五代瓜州归义军镇的演变》,见季羡林主编,陈国灿著:《敦煌学史事新证》,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84—407页。

[71]程存洁著:《唐代城市史研究初篇》,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06页。

[72]于光建、闫婷婷:《唐代河西边防组织补证》,《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73][唐]长孙无忌撰,岳纯之点校:《唐律疏议》卷16《擅兴律》“兴造言上”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263—264页。

[74]《旧唐书》卷1,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6页。

[75]《唐律疏议》卷16《擅兴律》“遣蕃代违限”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263页。

[76]《旧唐书》卷43《职官志二》,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24页。

[77]《旧唐书》卷185,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802页。

[78]李旭东:《锁阳城的形制及城垣的“夯土版筑”》,《阳关》1999年第5期。

[79]《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1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第5页。

[80]李并成:《古代城防设施——羊马城考》,《考古与文物》2002年第4期。

[81][宋]曾公亮等撰,郑诚整理:《武经总要·前集》,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版,第629页。

[82]李并成:《古代城防设施——羊马城考》,《考古与文物》2002年第4期。

[83]李并成:《古代城防设施——羊马城考》,《考古与文物》2002年第4期。

[84]《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1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第469页。

[85]李旭东:《锁阳城的形制及城垣的“夯土版筑”》,《阳关》1999年第5期。

[86]《武经总要·前集》,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版,第628页。

[87]《武经总要·前集》,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版,第630页。

[88]《全唐文》卷23,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66页。

[89][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卷913《碑·夏州都督太原王方翼碑》,中华书局1966年版,第4804页。

[90]《新唐书》133《张守珪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548—4549页。

[91]《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1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第469页。

[92]程存洁著:《唐代城市史研究初篇》,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12页。

[93]《旧唐书》卷43《职官志二》,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36页。

[94]《唐六典》卷5,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62页。

[95]《新唐书》卷39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286页。

[96]《武经总要·前集》,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版,第628页。

[97]《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1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第411—414页

[98]《全唐文》卷233,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355页。

[99][日]仁井田升著:《唐令拾遗》第15,东京大学出版会1964年复刻版,第362页

[100]《资治通鉴》卷209,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三月条注,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621—6622页。

[101]《武经总要·前集》,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版,第628页。

[102]《武经总要·前集》,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版,第630页。

[103]李并成:《唐代前期凉州(武威郡)诸县城址的调查与考证》,《敦煌研究》1990年第1期。

[104]李旭东:《锁阳城的形制及城垣的“夯土版筑”》,《阳关》1999年第5期。

[105]李并成:《唐代前期凉州(武威郡)诸县城址的调查与考证》,《敦煌研究》1990年第1期。

[106][明]严衍撰:《资治通鉴补》卷251,清光绪二年(1876年)盛氏思补楼活字印本。引自刘俊文总纂:《中国基本古籍库》,北京爱如生数字化技术研究中心研制。

[107]《资治通鉴》卷241,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二月条注,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764页。

[108]郭湖生:《子城制度》,引自《中华古都——中国古代城市史论文集》,空间出版社1997年版

[109]加藤繁著:《中国经济史考证》,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239页。

[110]戴均良著:《中国城市发展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52页。

[111]《资治通鉴》卷191,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四月甲寅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5995页。

[112]《资治通鉴》卷190,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六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5969页。

[113]《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1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第14页。

[114]李并成:《考古与文物》,2002年第4期。

[115]李旭东:《锁阳城的形制及城垣的“夯土版筑”》,《阳关》1999年第5期。

[116]李并成:《唐代瓜州治所及其有关城址的调查与考证》,《敦煌研究》1990年第3期。

[117]《唐六典》卷3,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73页。

[118]《旧唐书》卷48,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089页。

[119]《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P.3841号背面〈敦煌会计历等财政文书(一)〉》(第1辑),第417—418页。

[120]濮仲远:《唐宋时期沙州城坊考》,《兰州学刊》2005年第2期。

[121]李孝聪:《唐代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引自《唐代城市的形态与地域结构》,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1页。

[122]《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1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第469页。

[123]《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1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第470页。

[124]《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1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第477页。

[125]《新唐书》卷78,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521页。

[126]濮仲远:《唐宋时期沙州城坊考》,《兰州学刊》2005年第2期。

[127]《唐律疏议》卷8《卫禁律》“越州镇戍等城垣”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37—138页。

[128]《新唐书》卷39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286页。

[129]《旧唐书》卷9,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8页。

[130]《唐六典》卷20,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543—544页。

[131]《旧唐书》卷196上《吐蕃传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236页。

[132]《资治通鉴》卷216,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五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895页。

[133]《新唐书》卷50《兵志》,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29页。

[134]《新唐书》卷67,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68页。

[135]《资治通鉴》卷215,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848页。

[136]《唐会要》卷78《节度使条》,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1428页。

[137]《元和郡县图志》卷40《陇右道下》,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18页。

[138]《新唐书》卷40《地理志四》,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44页。

[139]唐耕耦、陆宏基编:《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5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版,第113页。

[140]王永兴著:《唐代前期西北军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4页。

[141]《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5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版,第113页。

[142]曹尔琴:《唐代长安城的里坊》,《人文杂志》1981年第2期。

[143]王永兴著:《唐代前期西北军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3页。

[144]齐陈骏主编:《西北通史》(第二卷),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32—533页。

[145]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武汉大学历史系编:《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九册),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第41页。

[146]陈国灿:《唐五代瓜州归义军镇的演变》,见季羡林主编,陈国灿著:《敦煌学史事新证》,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84—407页。

[147]《旧唐书》卷99,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094页。

[148]《资治通鉴》卷241,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849页。

[149]《资治通鉴》卷196,唐太宗贞观十六年(642年)九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178页。

[150]《资治通鉴》卷241,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848页。

[151]《唐律疏议》卷8《卫禁律》“烽候不警”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46页。

[152]《旧唐书》卷9,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36页。

[153]《旧唐书》卷196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233页。

[154]《武经总要·前集》,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版,第323—324页。

[155]《武经总要·前集》,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版,第325—326页。

[156]《唐律疏议》卷8《卫禁律》“烽候不警”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46页。

[157]《旧唐书》卷190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010页。

[158]《旧唐书》卷43,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36页。

[159]《唐令拾遗》第16,东京大学出版会1964年复刻版,第388页。

[160]《武经总要·前集》,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版,第267页。

[161]《武经总要·前集》,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版,第268—269页。

[162]《武经总要·前集》,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版,第269—270页。

[163]《武经总要·前集》,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版,第276页。

[164]《旧唐书》卷43,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36页。

[165]《旧唐书》卷44,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919—1920页。

[166]《资治通鉴》卷240,唐宪宗元和十二年(718年)十月条注,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740页。

[167]《武经总要·前集》,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版,第267—268页。

[168]《武经总要·前集》,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版,第274页。

[169]《唐令拾遗》第16,东京大学出版会1964年复刻版,第389页。

[170]《唐会要》卷85,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1555页。

[171]《资治通鉴》卷240,唐宪宗元和十二年(718年)九月条注,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740页。

[172]《武经总要·前集》,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版,第323—324页。

[173]《武经总要·前集》,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版,第322—323页。

[174]《唐律疏议》卷8《卫禁律》“烽候不警”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47页。

[175]《武经总要·前集》,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版,第267页。

[176]《唐律疏议》卷8《卫禁律》“烽候不警”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46页。

[177]《武经总要·前集》,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版,第948页。

[178]《全唐诗》卷22,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90页。

[179]《唐令拾遗》第16,东京大学出版会1964年复刻版,第389页。

[180]《武经总要·前集》,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版,第273页。

[181]《武经总要·前集》,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版,第270—272页。

[182]《武经总要·前集》,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版,第276—277页。

[183]《全唐诗》卷76,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825—826页。

[184]《全唐诗》卷27,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78页。

[185]《全唐诗》卷20,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41页。

[186]《武经总要·前集》,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版,第324页。

[187]《武经总要·前集》,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版,第270—271页。

[188]《武经总要·前集》,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版,第270页。

[189]《武经总要·前集》,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版,第273—274页。

[190]《武经总要·前集》,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版,第272页。

[191]《武经总要·前集》,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版,第274页。

[192]《元和郡县图志》卷40《陇右道下》,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26页。

[193]《唐律疏议》卷8《卫禁律》“烽候不警”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46—147页。

[194]杨希义、唐莉芸:《唐代丝绸之路东段长安至敦煌间的馆驿》,《敦煌研究》1994年第4期。

[195]《新唐书》卷46《百官志》,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198页。

[196]《唐六典》卷5,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63页。

[197]《全唐诗》卷198,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024页。

[198]孙先民:《论古代丝绸之路贸易维持体系》,《学术交流》2015年第11期。

[199]《旧唐书》卷43,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36页。

[200][明]严衍撰:《资治通鉴补》卷240,清光绪二年(1876年)盛氏思补楼活字印本。引自刘俊文总纂:《中国基本古籍库》。

[201][唐]佚名撰:《大唐传载》,清守山阁丛书本,引自刘俊文总纂:《中国基本古籍库》。

[202]《资治通鉴》卷257,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年)十一月条注,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8365页。

[203]《新唐书》卷46,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198页。

[204]《唐六典》卷5,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63页。

[205]《唐令拾遗》第25,东京大学出版会1964年复刻版,第706—707页。

[206]《唐律疏议》卷15《厩库律》“库藏主司搜检”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241—242页。

[207]《旧唐书》卷191,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105页。

[208]《唐令拾遗》第21,东京大学出版会1964年复刻版,第579页。

[209]《唐律疏议》卷25《诈伪律》“诈乘驿马”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403页。

[210]《唐律疏议》卷10《职制律》“文书应遣驿”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73页。

[211]《唐律疏议》卷25《诈伪律》“诈乘驿马”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403页。

[212]《唐律疏议》卷8《卫禁律》“越州镇戍等城垣”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39页。

[213]《唐六典》卷8,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43页。

[214]《唐会要》卷26《笺表例条》,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504页。

[215]《新唐书》卷98,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901页。

[216]《唐令拾遗》第21,东京大学出版会1964年复刻版,第589页。

[217]《唐律疏议》卷10《职制律》“文书应遣驿”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73页。

[218]《唐令拾遗》第21,东京大学出版会1964年复刻版,第589页。

[219]《唐律疏议》卷10《职制律》“驿使稽程”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72页。

[220]《唐律疏议》卷10《职制律》“驿使以书寄人”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73页。

[221]《唐律疏议》卷10《职制律》“驿使以书寄人”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72页。

[222]《唐律疏议》卷10《职制律》“驿使不依题署”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74页。

[223]《唐令拾遗》第21,东京大学出版会1964年复刻版,第579页。

[224]《唐六典》卷5,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63页。

[225]吴廷桢、郭厚安主编:《河西开发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03—204页。

[226]《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1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第9页。

[227]《唐律疏议》卷26《杂律》“不应入驿而入”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420—421页。

[228]《资治通鉴》卷25,汉宣帝元康三年(前63年)四月条注,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834页。

[229]《唐会要》卷73“安西都护府”条,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1322—1323页。

[230]《唐令拾遗》第22,东京大学出版会1964年复刻版,第652页。

[231]《全唐文·唐文拾遗》卷43,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860页。

[232]《唐令拾遗》第25,东京大学出版会1964年复刻版,第707页。

[233]《新唐书》卷46,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198页。

[234]《新唐书》卷46,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198页。

[235]《唐六典》卷30,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749页。

[236]《唐律疏议》卷10《职制律》“增乘驿马”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74—175页。

[237]《唐令拾遗》第21,东京大学出版会1964年复刻版,第585—586页。

[238]《唐律疏议》卷10《职制律》“用符节事讫”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76—177页。

[239]《唐六典》卷8,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53页。

[240]《唐六典》卷8,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53页。

[241]《新唐书》卷24,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25页。

[242]《唐六典》卷8,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53页。

[243]《旧唐书》卷43,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43页。

[244]《唐六典》卷5,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63页。

[245]《唐令拾遗》第21,东京大学出版会1964年复刻版,第578页。

[246][清]陆心源编:《唐文拾遗》卷71,引自刘俊文总纂:《中国基本古籍库》。

[247]《唐令拾遗》第21,东京大学出版会1964年复刻版,第579页。

[248]《唐律疏议》卷10《职制律》“用符节事讫”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77页。

[249]《唐六典》卷8,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53—254页。

[250]《唐令拾遗》第21,东京大学出版会1964年复刻版,第580页。

[251]《唐六典》卷8,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53页。

[252]《唐六典》卷8,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54页。

[253]《唐六典》卷8,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53页。

[254]《新唐书》卷49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09页。

[255]《唐律疏议》卷10《职制律》“用符节事讫”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77页。

[256]《唐律疏议》卷10《职制律》“用符节事讫”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76页。

[257]《唐令拾遗》第21,东京大学出版会1964年复刻版,第579页。

[258]《唐律疏议》卷10《职制律》“乘驿马枉道”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75页。

[259]《唐律疏议》卷10《职制律》“乘驿马赍私物”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76页。

[260]《新唐书》卷47,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206页。

[261]《唐六典》卷30,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749页。

[262]《唐六典》卷3,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77页。

[263]《新唐书》卷221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264—6265页。

[264]《唐六典》卷30,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753页。

[265]《唐文拾遗》卷3,引自刘俊文总纂:《中国基本古籍库》。

[266]《新唐书》卷46,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198页。

[267]李并成:《古代城防设施——羊马城考》,《考古与文物》2002年第4期。

[268]于光建、闫婷婷:《唐代河西边防组织补证》,《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269]《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1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第8—9页。

[270]《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1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第10—12页。

[271]陈景富主编:《大慈恩寺志》,三秦出版社2000年版;引自袁林、张宇组织策划:《汉籍全文检索系统》(第四版)2004年。

[272]《新唐书》卷111《王方翼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135页。

[273]《旧唐书》卷196上《吐蕃传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236页。

[274][唐]吴兢撰,谢保成集校:《贞观政要集校》卷9《议安边第三十六》,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507页。

[275]《资治通鉴》卷213,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九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780页。

[276]《全唐诗》卷128,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308页。

[277]《资治通鉴》卷213,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九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780页。

[278]《旧唐书》卷196上《吐蕃传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236页。

[279]李旭东:《锁阳城的形制及城垣的“夯土版筑”》,《阳关》1999年第5期。

[280]《隋书》卷51,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334页。

[281]《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2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版,第573页。

[282]唐耕耦、陆宏基编:《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4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版,第472页。

[283]《新唐书》卷49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18页。

[284]《唐六典》卷25,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736页。

[285]《旧唐书》卷42,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795页。

[286]《新唐书》卷49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288—1289页。

[287]《旧唐书》卷43,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35页。(www.xing528.com)

[288]《资治通鉴》卷221,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四月条注,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076页。

[289]《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4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版,第419页。

[290]《唐令拾遗》第16,东京大学出版会1964年复刻版,第365页。

[291]《旧唐书》卷196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236页。

[292]《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5,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24页。

[293]《新唐书》卷50,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38页。

[294]《唐令拾遗》第25,东京大学出版会1964年复刻版,第707页。

[295]《新唐书》卷49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19页。

[296]《旧唐书》卷44,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62页。

[297]《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4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版,第417—418页。

[298]《旧唐书》卷43,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35页。

[299]《旧唐书》卷44,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62页。

[300]《新唐书》卷49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19页。

[301]《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4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版,第426页。

[302]《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4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版,第423页。

[303]《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4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版,第427—428页。

[304]《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4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版,第419—420页。

[305]《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4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版,第421—422页。

[306]《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4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版,第422—425页。

[307]《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4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版,第475页。

[308]《唐会要》卷26《笺表例条》,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504页。

[309]《唐六典》卷5《尚书兵部》,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63页。

[310]《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4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版,第477—478页。

[311]《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1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第477—478页。

[312]《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1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第471—473页。

[313]《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1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第470—471页。

[314]《旧唐书》卷2,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7页。

[315]《旧唐书》卷92,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945页。

[316]《旧唐书》卷92《魏元忠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952页。

[317]《旧唐书》卷93,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975页。

[318]《旧唐书》卷93,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986页。

[319]《新唐书》卷111,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149页。

[320]《新唐书》卷111,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150页。

[321]《旧唐书》卷68,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507页。

[322]《全唐诗》卷68,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768页。

[323]《旧唐书》卷196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233页。

[324]《全唐诗》卷284,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234页。

[325]《旧唐书》卷50《刑法志》,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45页。

[326]《全唐诗》卷746,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8490—8491页。

[327]《全唐诗》卷814,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9162页。

[328]《全唐诗》卷66,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756—757页。

[329]《唐律疏议》卷8《卫禁律》“越度缘边关塞”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44页。

[330]《全唐诗》卷203,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119页。

[331]《全唐诗》卷803,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9037页。

[332]《全唐诗》卷228,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471页。

[333]《全唐诗》卷81,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877页。

[334]《全唐诗》卷229,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494页。

[335]《全唐诗》卷227,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458页。

[336]《全唐诗》卷198,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034页。

[337]《全唐诗》卷247,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778页。

[338]《全唐诗》卷225,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424页。

[339]《全唐诗》卷292,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321页。

[340]《全唐诗》卷218,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294页。

[341]《全唐诗》卷214,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232页。

[342]《全唐诗》卷214,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236页。

[343]《全唐诗》卷355,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979页。

[344]《全唐诗》卷757,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8607页。

[345]《全唐诗》卷550,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375页。

[346]《全唐诗》卷230,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510页。

[347]《全唐诗》卷771,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8751页。

[348]《全唐诗》卷227,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458页。

[349]《全唐诗》卷1,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1页。

[350]《唐律疏议》卷25《诈伪律》“诈乘驿马”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403页。

[351]《旧唐书》卷43,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39页。

[352]《唐文拾遗》卷71,引自刘俊文总纂:《中国基本古籍库》。

[353]《唐六典》卷30,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756—757页。

[354]《旧唐书》卷43,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39页。

[355]《唐令拾遗》第22,东京大学出版会1964年复刻版,第644页。

[356]《旧唐书》卷94,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997页。

[357]《全唐诗》卷197,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022页。

[358]《全唐诗》卷20,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39页。

[359]《唐律疏议》卷8《卫禁律》“私度关”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39页。

[360]《唐律疏议》卷8《卫禁律》“私度有他罪”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42页。

[361]《唐律疏议》卷8《卫禁律》“越度缘边关塞”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44页。

[362]《全唐诗》卷118,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190页。

[363]《唐律疏议》卷8《卫禁律》“缘边城戍”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45页。

[364]《唐律疏议》卷8《卫禁律》“候烽不警”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46页。

[365]《唐律疏议》卷8《卫禁律》“私度关”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40页。

[366]《唐律疏议》卷8《卫禁律》“赍禁物私度关”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43—144页。

[367]《唐律疏议》卷8《卫禁律》“越度缘边关塞”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44页。

[368]《唐律疏议》卷8《卫禁律》“赍禁物私度关”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43页。

[369]《唐律疏议》卷8《卫禁律》“越度缘边关塞”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44页。

[370]《唐律疏议》卷8《卫禁律》“越度缘边关塞”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45页。

[371]《唐律疏议》卷8《卫禁律》“私度关”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40页。

[372]《唐律疏议》卷25《诈伪律》“诈乘驿马”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403页。

[373]《资治通鉴》卷208,神龙二年(706)十一月条注,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607页。

[374]《新唐书》卷49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280页。

[375]《新唐书》卷46,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200—1201页。

[376]《旧唐书》卷43,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40页。

[377]《唐令拾遗》第26,东京大学出版会1964年复刻版,第714页。

[378]《唐律疏议》卷8《卫禁律》“不应度关”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41页。

[379]《唐会要》卷26《笺表例条》,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504页。

[380]《唐会要》卷26《笺表例条》,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504页。

[381]《唐会要》卷86《关市条》,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1580页。

[382]《唐律疏议》卷8《卫禁律》“人兵度关妄度”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43页。

[383]《新唐书》卷48,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257—1258页。

[384]《唐律疏议》卷8《卫禁律》“关津留难”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42页。

[385]《资治通鉴》卷249,唐宣宗大中六年(852年)十二月条注,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8052页。

[386]《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2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版,第571页。

[387]《唐律疏议》卷26《杂律》“犯夜”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418页。

[388]《唐令拾遗》第15,东京大学出版会1964年复刻版,第361页。

[389]《唐六典》卷8《门下省》,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50页。

[390]《唐律疏议》卷8《卫禁律》“缘边城戍”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45页。

[391]《全唐诗》卷764,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8667页。

[392]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引自袁林、张宇组织策划:《汉籍全文检索系统》(第四版)2004年。

[393]《唐律疏议》卷8《卫禁律》“缘边城戍”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45页。

[394]《唐律疏议》卷8《卫禁律》“缘边城戍”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45—146页。

[395]《唐令拾遗》第22,东京大学出版会1964年复刻版,第644页。

[396]《唐六典》卷30,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755—756页。

[397]《唐律疏议》卷16《擅兴律》“主将守城”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259页。

[398]《唐律疏议》卷16《擅兴律》“主将临阵先退”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260页。

[399]《唐律疏议》卷16《擅兴律》“镇所放征人还”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260页。

[400]《唐律疏议》卷16《擅兴律》“镇所放征人还”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261页。

[401]《唐律疏议》卷16《擅兴律》“镇戍有犯”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262页。

[402]《唐律疏议》卷16《擅兴律》“遣番代违限”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263页。

[403]《唐律疏议》卷16《擅兴律》“遣番代违限”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263页。

[404]《全唐诗》卷19,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29页。

[405]《全唐诗》卷514,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876页。

[406]《全唐诗》卷742,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8450页。

[407]《全唐诗》卷200,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064页。

[408]《全唐诗》卷472,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354页。

[409]《全唐诗》卷649,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7450页。

[410]《全唐诗》卷701,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8058页。

[411]《全唐诗》卷78,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841页。

[412]《全唐诗》卷892,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0080页。

[413]《全唐诗》卷897,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0142页。

[414]《全唐诗》卷799,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8991页。

[415]《全唐诗》卷18,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93页。

[416]《全唐诗》卷19,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29页。

[417]《唐律疏议》卷25《诈伪律》“诈除去官户奴婢”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401页。

[418]《唐律疏议》26《杂律》“从征从行身死”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419页。

[419]《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1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第471页。

[420]《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1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第472页。

[421]《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1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第472页。

[422]《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1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第472—473页。

[423]《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1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第474页。

[424]《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1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第474—475页。

[425]《唐六典》卷6,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95—196页。

[426]《汉书》卷87,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568—3569页。

[427]《汉书》卷28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614页。

[428]《汉书》卷61,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695—2696页。

[429]《后汉书》卷51,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684页

[430]《后汉书》卷47,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583页

[431]侯玉臣:《汉玉门关与西域南北道》,《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432]李岩云、傅立诚:《汉代玉门关址考》,《敦煌研究》2006年第4期。

[433]李并成:《石关峡:最早的玉门关与最晚的玉门关》,《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第2期。

[434]《元和郡县图志》卷40《陇右道下》,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27页。

[435]《武经总要·前集》,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版,第1148—1149页。

[436]《史记》卷123,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160页。

[437]《元和郡县图志》卷40《陇右道下》,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42页。

[438]李并成:《唐玉门关究竟在哪里》,《西北师大学报》2001年第1期。

[439]李正宇:《双塔堡决非唐玉门关》,《敦煌研究》2010年第4期。

[440]《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1,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2页。

[441]《全唐诗》卷143,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444页。

[442]《旧唐书》卷174,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522—4523页。

[443]《全唐诗》卷143,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444页。

[444]《全唐诗》卷19,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28页。

[445]《全唐诗》卷198,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025页。

[446]《全唐诗》卷199,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059页。

[447]《全唐诗》卷731,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8366页。

[448]《全唐诗》卷19,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27页。

[449]《全唐诗》卷775,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8786页。

[450]《全唐诗》卷647,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7425页。

[451]《全唐诗》卷18,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87—188页。

[452]《全唐诗》卷36,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71页。

[453]《全唐诗》卷203,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119页。

[454]《全唐诗》卷54,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62页。

[455]《全唐诗》卷253,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849页。

[456]《全唐诗》卷79,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856页。

[457]《全唐诗》卷199,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059页。

[458]《全唐诗》卷201,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104页。

[459]《全唐诗》卷18,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93页。

[460]《全唐诗》卷84,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916页。

[461]《全唐诗》卷18,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92页。

[462]《全唐诗》卷274,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104页。

[463]《全唐诗》卷671,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7667页。

[464]《后汉书》卷88《西域传注》,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11页。

[465]《汉书》卷28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614页。

[466]《汉书》卷96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872页

[467]《元和郡县图志》卷40《陇右道下》,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27页。

[468]《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1辑),敦煌文书P.2695《沙州都督府图经残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第35页。

[469]《全唐诗》卷126,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271页。

[470]《全唐诗》卷128,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307页。

[471]《全唐诗》卷150,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549页。

[472]《全唐诗》卷20,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39页。

[473]《全唐诗》卷79,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862—863页。

[474]《全唐诗》卷77,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8355页。

[475]《全唐诗》卷225,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425页。

[476]《全唐诗》卷236,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603页。

[477]《全唐诗》卷897,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0140页。

[478]《全唐诗》卷603,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967页。

[479]《全唐诗》卷117,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180—1181页。

[480]《全唐诗》卷120,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209页。

[481]《全唐诗》卷200,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064页。

[482]《全唐诗》卷562,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527页。

[483]《全唐诗》卷801,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9011页。

[484]《全唐诗》卷17,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73页。

[485]《全唐诗》卷54,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63页。

[486]《全唐诗》卷111,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140页。

[487]《全唐诗》卷549,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341页。

[488]《全唐诗》卷773,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8765—8766页。

[489]《全唐诗》卷125,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235页。

[490]《全唐诗》卷126,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271页。

[491]《全唐诗》卷200,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064页。

[492]《全唐诗》卷598,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920页。

[493]《全唐诗》卷764,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8673页。

[494]《全唐诗》卷898,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0158页。

[495]《全唐诗》卷511,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844页。

[496]《资治通鉴》卷216,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四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895页。

[497]王永兴著:《唐代前期西北军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9页。

[498]《新唐书》卷122,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362页。

[499]杜牧《上宣州高大夫书》,《全唐文》卷752,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794页。

[500]《全唐文》卷233,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354页。

[501]《资治通鉴》卷203,则天后垂拱元年(685年)六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35页。

[502]《旧唐书》卷84,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805页。

[503]《新唐书》卷50,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28页。

[504]《新唐书》卷50《兵志》,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25页。

[505]《新唐书》卷50《兵志》,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28页。

[506]《新唐书》卷50《兵志》,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26页。

[507]孙继民:《唐代行军制度研究》,文津出版社,1995年。

[508]张国刚:《唐代兵制的演变与中古社会变迁》,《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509]《唐律疏议》卷16《擅兴律》“拣点卫士征人”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255页。

[510]张国刚:《唐代兵制的演变与中古社会变迁》,《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511]《新唐书》卷50,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25页。

[512]张国刚:《唐代兵制的演变与中古社会变迁》,《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513]《旧唐书》卷103,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188页。

[514]《资治通鉴》卷213,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十二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781页。

[515]张国刚:《唐代兵制的演变与中古社会变迁》,《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516]张国刚:《关于唐代兵募制度的几个问题》,《南开学报》1988年第1期。

[517]张国刚:《唐代兵制的演变与中古社会变迁》,《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518]《全唐诗》卷50,杨炯《从军行》,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11页。

[519]《全唐文》卷21,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1页。

[520]《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4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版,第447页。

[521]《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4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版,第448页。

[522]《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4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版,第450页。

[523]《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4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版,第451—452页。

[524]《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4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版,第462—463页。

[525]《旧唐书》卷194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153页。

[526]《新唐书》卷50,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37页。

[527]《资治通鉴》卷176,长城公(陈后主陈叔宝)至德二年(584年)四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5474页。

[528]史念海著:《唐代历史地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99页。

[529]《资治通鉴》卷201,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八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59页。

[530](唐)刘肃撰,许德楠、李鼎霞点校:《大唐新语》卷2《极谏第三》,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2页。

[531]《资治通鉴》卷211,唐玄宗开元三年(715年)十一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713页。

[532]《旧唐书》卷2《太宗纪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1页。

[533]《全唐文》卷226,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282页。

[534]《新唐书》卷122《魏元忠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342页。

[535]《新唐书》卷50《兵志》,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38页。

[536]《新唐书》卷50《兵志》,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38页。

[537]《新唐书》卷50《兵志》,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38页。

[538]《新唐书》卷50,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38页。

[539]《武经总要·前集》,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版,第342页。

[540]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武汉大学历史系编:《吐鲁番出土文书》(第8册),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第59页。

[541]《吐鲁番出土文书》(第8册),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第61—62页。

[542]《吐鲁番出土文书》(第8册),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第65页。

[543]《吐鲁番出土文书》(第8册),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第56页。

[544]《资治通鉴》卷202,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年)九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88页。

[545]《吐鲁番出土文书》(第8册),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第60页。

[546]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武汉大学历史系编:《吐鲁番出土文书》(第7册),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第282页。

[547]《吐鲁番出土文书》(第7册),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第283—284页。

[548]《新唐书》卷50,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26页。

[549]《吐鲁番出土文书》(第7册),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第287—288页。

[550]《吐鲁番出土文书》(第7册),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第285—286页。

[551]“折冲”为唐代军事编制单位。

[552]《武经总要·前集》,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版,第339—341页。

[553]《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1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第447页。

[554]《资治通鉴》卷213,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九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791页。

[555]《吐鲁番出土文书》(第8册),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第38—42页。

[556]《吐鲁番出土文书》(第8册),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第43—46页。

[557]《吐鲁番出土文书》(第8册),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第47—51页。

[558]朱雷:《唐开元二年西州府兵——“西州营”赴陇西御吐蕃始末》,《敦煌吐鲁番文书论丛》,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

[559]《新唐书》卷50《兵志》,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25页。

[560]朱利民、张宪民:《唐代马政》,《唐都学刊》1994年第2期。

[561]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武汉大学历史系编:《吐鲁番出土文书》(第6册),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199—200页。

[562]张说《右羽林大将军王公神道碑》,《全唐文》卷229,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313页。

[563]王永兴著:《唐代前期西北军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页。

[564]《资治通鉴》卷216,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八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919页。

[565]李清凌著:《西北经济史》,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76页。

[566]《资治通鉴》卷212,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十一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767页。

[567]《新唐书》卷50,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39页。

[568]《全唐诗》卷784,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8850页。

[569]《资治通鉴》卷201,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八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59页。

[570]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卷8,引自袁林、张宇组织策划:《汉籍全文检索系统》(第四版)2004年。

[571]石云涛:《唐开元、天宝时期边镇僚佐辟署制度》,荣新江主编:《唐研究》卷7,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89页。

[572]石云涛:《唐开元、天宝时期边镇僚佐辟署制度》,荣新江主编:《唐研究》卷7,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10页。

[573]《旧唐书》卷103,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191页。

[574]《旧唐书》卷104,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211—3213页。

[575]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引自袁林、张宇组织策划:《汉籍全文检索系统》(第四版)2004年。

[576]《旧唐书》卷187,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892页。

[577]石云涛:《唐开元、天宝时期边镇僚佐辟署制度》,荣新江主编:《唐研究》卷7,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04页。

[578]《旧唐书》卷113《裴冕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353页。

[579]徐季鸰《屯留令薛仅善政碑》,《全唐文》卷362,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678页。

[580]石云涛:《唐开元、天宝时期边镇僚佐辟署制度》,荣新江主编:《唐研究》卷7,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04页。

[581]《旧唐书》卷118《杨炎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419页。

[582]《全唐文》卷338,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432页。

[583]《新唐书》卷111,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149—4150页。

[584]《旧唐书》卷97,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042—3048页。

[585]《全唐诗》卷213《封丘作》,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220页。

[586]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368页。

[587]《全唐诗》卷199,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059—2060页。

[588]《全唐诗》卷211,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189页。

[589]《全唐诗》卷214,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227页。

[590]《全唐诗》卷199,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055页。

[591]《全唐诗》卷200,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081页。

[592]《全唐诗》卷156,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605页。

[593]《旧唐书》卷99《萧嵩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094页。

[594]《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4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版,第268页。

[595]《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2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版,第570页。

[596]《唐会要》卷57《尚书省条》,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987页。

[597]《新唐书》卷46,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186页。

[598]《新唐书》卷46《百官志(一)》,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196页。

[599]《唐令拾遗》第23,东京大学出版会1964年复刻版,第680页。

[600]《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2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版,第575页。

[601]《全唐文》卷229,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314页。

[602]《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4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版,第473—474页。

[603]《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2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版,第576页。

[604]《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2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版,第570页。

[605]《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2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版,第570页。

[606]《新唐书》卷49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18页。

[607]《文献通考》卷23《国用考一》,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685页。

[608]《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1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第418页。

[609]《史记》卷102,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758页。

[610]《史记》卷102,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759页。

[611]《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1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第424页。

[612]《旧唐书》卷43,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27页。

[613]《新唐书》卷53,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73页。

[614]《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1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第424—425页。

[615]《唐会要》卷90《和籴条》,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1636页。

[616]贾志刚著:《唐代军费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4—85页。

[617]《唐会要》卷72《府兵条》,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1298页。

[618]《新唐书》卷50,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25页。

[619]《唐律疏议》卷8《擅兴律》“非公文不给戎杖”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262页。

[620]《旧唐书》卷103,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199页。

[621]《唐律疏议》卷27《杂律》“停留请受军器”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441页。

[622]《唐律疏议》卷16《擅兴律》“私有禁兵器”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265页。

[623]贾志刚著:《唐代军费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0—91页。

[624]贾志刚著:《唐代军费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5页。

[625]《唐六典》卷19,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529页。

[626]《通典》卷26《职官典八》,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723页。

[627]《新唐书》卷51《食货志一》,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42页。

[628]《通典》卷6《食货典·赋税下》,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06页。

[629]《新唐书》卷51《食货志一》,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44页。

[630]《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1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第425页。

[631]《唐会要》卷82,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1510页。

[632]1硕=10斗,1斗=10升。

[633]《唐六典》卷3,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84页。

[634]《旧唐书》卷49《食货志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26页。

[635]《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1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第460页。

[636]根据《新唐书》卷50《兵志》记载,唐代士兵的编制“以三百人为团,团有校尉;五十人为队,队有队正。十人为火,火有火长。”

[637]1硕=10斗,1斗=10升.

[638]《通典》卷26《职官典八》,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732页。

[639]《旧唐书》卷43,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28页。

[640]《旧唐书》卷43《职官志二》,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28页。

[641]《新唐书》卷51《食货志一》,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44页。

[642]《旧唐书》卷48《地理志一》,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86页。

[643]《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1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第447页。

[644]陆离:《唐五代敦煌的司仓参军、仓曹与仓司——兼论唐五代敦煌地区的仓廪制度》,《兰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645]《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1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第447页。

[646]陆离:《唐五代敦煌的司仓参军、仓曹与仓司——兼论唐五代敦煌地区的仓廪制度》,《兰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647]《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1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第426页。

[648]《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1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第429—430页。

[649]《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1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第435页。

[650]张弓著:《唐代仓廪制度初探》,中华书局1986年版。

[651]贾志刚著:《唐代军费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8-159页。

[652]《旧唐书》卷49《食货志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25页。

[653]《新唐书》卷53,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72页。

[654]《唐六典》卷6《尚书刑部》,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95页。

[655]《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1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第426页。

[656]耿虎:《“和籴”“平籴”关系再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