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罗城、子城
“罗城,外大城也。子城,内小城也”[106]。《资治通鉴》记载:“凡大城谓之罗城,小城谓之子城,又有第三重城以卫节度使居宅谓之牙城。”[107]郭湖生认为,“子城、罗城之设,昉于南北朝……至唐代则州军治所设子城,已为常规”[108]。日本加藤繁认为,相对于外(罗)城而言,内城既可称子城,也叫牙城[109]。因此,驻节度使的州城(如凉州城)还有牙城,其他州县城的子城也称作牙城。戴均良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一书中认为:“最外面是罗城,罗城往往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形成的,商业活动大多在牙城、子城之外进行。”[110]据此,进入城门后,首先是罗城,经过罗城才能到子城,子城相对较小。河西州县城在唐代前期已有罗城、子城的设置。
凉州城有子城。如武德八年(625年)四月,“凉州胡睦伽陀引突厥袭都督府,入子城,长史刘君杰击破之”[111]。
沙州城有罗城和子城。如武德六年(623年)五月,“瓜州总管贺若怀广按部至沙州,值州人张护、李通反,怀广以数百人保子城;凉州总管杨恭仁遣兵救之,为护等所败”[112]。唐玄宗时期的P.2005号《沙州都督府图经》也记载沙州城有子城。沙州城还有罗城,敦煌文书P.2005号《沙州都督府图经残卷》记载,沙州“嘉纳堂……其地在子城东北罗城中。……谦德堂……其堂在子城中”[113],反映了沙州城不仅有子城、罗城,而且罗城与子城并列。
图2-2 唐瓜州晋昌城示意图
注:上图中,除“罗城”、“子城”字样外,皆引自李并成《古代城防设施——羊马城考》[114]
瓜州城晋昌(今甘肃安西县锁阳城)有罗城(西城)和子城(东城),如图2-2所示。根据李旭东《锁阳城的形制及城垣的“夯土版筑”》一文的考察,“锁阳城外域系典型的唐代建筑”,“主体部分由内城和外城两部分组成。”“内城呈斜长方形状。东墙长493.6米,南墙长557.3米,西墙长516米,北墙长536米。四垣长度皆不相等。总面积为28万平方米。墙基厚5米,顶宽4.6米,残高12米,墙体从上向卜,呈梯形形状”;“整个内城被一南北走向的折线长堵分隔为东西二城,两城巧相衔接,连为一体。东城较小,为古代瓜州地方官府衡署处理公务之地。西城较大,供官吏、平民百姓、往来旅客及商贾居住,市井公共场所”[115]。李并成先生《唐代瓜州治所及其有关城址的调查与考证》也指出河西瓜州城“分为罗城与子城两部分”[116]。(www.xing528.com)
2.坊、市
州县城中的居民区分为许多“坊”。《唐六典·尚书户部》记载:“两京及州县城之郭内分为坊,郊外为村。”[117]《旧唐书·食货志上》也记载:“在居邑者为坊,在田野者为村。”[118]唐代前期沙州城敦煌设有诸多坊,敦煌文书中就记有诸多坊名,如秦刀坊、阶亭坊[119]等。“坊内应有东、南、西、北四巷,中间有十字小街,符合隋唐坊内布局。坊内的小街被称作‘巷’有时也称‘曲’,用来沟通坊内各户住宅[120]……逋亡奸伪无所容足”[121]。
敦煌文书P.2862号背文《唐天宝年代敦煌郡会计牒》中,记载了当时于郡政府官方给拨费用有关的各种坊,有专门管理和屯放马料的“草坊”[122],有专门管理和饲养驿马、驿驴等的“阶亭坊”[123],也有专门管理和饲养传马、传驴等的“长行坊”[124]等,还有专门负责医疗的“病坊”。
罗城中除了坊以外,还设有商业活动的“市”。据《新唐书·宗室传》记载,长乐郡王幼良“为凉州都督,啸不逞为左右,市里苦之”[125],“唐代人们或称之为里,或称之为坊,里坊是一样的”[126]。“市里”即为市坊,虽代称居民,但说明唐代前期河西州县城中不仅设有坊,而且也有市。
此外,各个坊与市应有围墙和坊门、市门。唐政府规定:“越官府廨垣及坊、市垣篱者,杖七十。侵、坏者亦如之。”《疏议》解释:“坊、市者,谓京城及诸州县等坊、市。”[127]即州县城的坊、市都有围栏或围墙。据《新唐书·百官志上》记载,每日“五更二点,……坊市门皆启”[128],《旧唐书·玄宗纪》记载,从天宝三载(744年)开始,“每载依旧取正月十四日、十五日、十六日开坊市门燃灯,永以为例程”[129]。
《唐六典·太府寺》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130]
根据以上情况,唐代前期河西州县城内部结构已经形成罗城、子城、坊、市等多重体系。罗城较大,为居民区,其中既有诸多的住宅小区“坊”、又有从事商业活动的市等。子城则为官署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