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前期河西州县城防体系研究成果

唐前期河西州县城防体系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形成广阔而有重点的州县城城防屏卫体系。据此,以及《元和郡县图志》等所记载的情况,凉州城及昌松、天宝、嘉麟等城形成以凉州城为中心、各县城和军、守捉等为重点的广阔的屏卫体系,如昌松城本身是对凉州城东南部的屏护,而出入昌松城的东北、东南、以及南部分别驻有白山戍、乌城守捉及和戎城控其要路。因此甘州城的城防屏卫体系是以控制此三条要路以及甘州城东西两侧通向凉州和肃州的丝路为重点。

唐前期河西州县城防体系研究成果

唐前期河西州县城为丝绸之路上边地行政统治的标志。为实现对州县城的屏卫和戍边的需要,唐政府设军、守捉、城、镇、戍等。据《新唐书·兵志》记载:“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而总之者曰道。”[52]

这些戍守处的驻军,有严格而正规的管理和编制。据《新唐书·百官志四下》记载:“凡军镇,五百人有押官一人,千人有子总管一人,五千人又有府三人、史四人。上戍,佐一人、史二人;中戍,史二人;下戍,史一人。唐废戍子,每防人五百人为上镇,三百人为中镇,不及者为下镇;五十人为上戍,三十人为中戍,不及者为下戍。”[53]从其每一军镇的这种设置看,军、守捉、城、镇、戍等,都有驻军守御。“镇将、镇副掌镇捍防守,总判镇事”[54]

程存洁认为,唐代在“河西走廊的南北部密布军、镇、守捉、城,它们主要设置在吐蕃突厥进入河西走廊的交通要道上,其中,又以河西走廊的南部设置较多”[55]

武则天时期,郭元振为凉州都督之时,“州境轮广才四百里,虏来必傅(凉州)城下”,郭元振“于南硖口置和戎城,北碛置白亭军,制束要路,遂拓境千五百里,自是州(城)无虏忧”[56]。此即郭元振在凉州城东北沙漠之间的马城河(流入白亭海)河谷置白亭军,控制城北边突厥南下的通道;在凉州城南的姑臧南山(大雪山)东硖口处置和戎城,控制吐蕃北进之路。凉州城因此避免了“突厥、吐蕃频岁奄至城下”情况。可见城外的军、城等军事单位是专为护城而设,以“控其要路”,继而凉州城防广阔至南北“一千五百里”[57]

唐代前期吐蕃侵入河西州县城的道路不仅来自和戎城,亦由“大斗、三水建康张掖等五大贼路”而来。如樊衡《河西破蕃贼露布》一文言道:

我皇帝(玄宗)怒之,密发中诏,使乘不虞以袭之(吐蕃)。臣以统五原之帅,拥中军之师,奉圣略,凭天威,以今月初六日戒严,引高牙而出,十二月会于大斗之南。择精骑五千,皆蓬头突鬓剑服之士,乃遣都知兵马使左羽林军大将军安波主帅之,先锋使右羽林将军大将军李守义副之,十将中马军副使折冲李广琛等部之。臣自以马步三千于大斗、建康、三水、张掖等五大贼路为应接,别委行军司马大理司直摄殿中侍卿史卢幼临领步兵五百过合黎川为声援,又使大将军浑大宁、将军契苾嘉宾各领步兵于三水贼境为犄角。波主等将辞,臣戒之曰:尔岂不闻乎,天子之怒,伏尸者百万,将军之权,得专诛戮,尔须自大斗南山来入,取建康西路而归。……诸将乃果于勇决,进不顾身,十二日至新城南。吐蕃已烧尽野草,烈火如昼。诸将曰:贼果知备矣。因蹑其烽燧,高揭旌旗,气雄雷霆,声疾风雨,十五日至青海北界。[58]

北部还有突厥入寇的居延海道(弱水)和白亭道[59]等。

唐王朝为了防止吐蕃和突厥对河西诸州县城的入侵,于这些道路要地设置军、守捉、城、镇、戍等为据点,以控制出入其境之要路。由此,形成广阔而有重点的州县城城防屏卫体系。

除白亭军和和戎城之设外,凉州各州县城的城防还包括新泉、大斗两军,乌城、交城等守捉,以及明威、武安、白山等戍。据《新唐书·地理志四》记载,凉州城“西二百里有大斗军,本赤水守捉,开元十六年为军,因大斗拔谷为名。东南二百里有乌城守捉”;“西二百里有交城守捉”,“北百八十里有明威戍,西北百六十里有武安戍”;昌松城“东北百五十里有白山戍”[60]。据此,以及《元和郡县图志》等所记载的情况,凉州城及昌松、天宝、嘉麟等城形成以凉州城为中心、各县城和军、守捉等为重点的广阔的屏卫体系,如昌松城本身是对凉州城东南部的屏护,而出入昌松城的东北、东南、以及南部分别驻有白山戍、乌城守捉及和戎城控其要路。如图2-1所示。(www.xing528.com)

从图2-1可见,凉州城设于南部大雪山(姑臧南山或天梯山)和北部沙漠之间的绿洲上,自然地理之便为凉州城形成了天然的屏障。在此基础上,于山口进入凉州界的必经之地以及沙漠河谷进入凉州界的可控之处设有军、守捉、城、镇等,在进入凉州城和昌松、嘉麟、天宝等县城的必经路口处也设有守捉或戍。凉州地界丝路的两侧,东端有乌城守捉,西端是天宝县城(驻通化镇)。这样,出入凉州州县城的各个路口都有军事控制。

图2-1 凉州州县城城防屏卫体系示意图

甘州各城。北有合黎山,南有祁连山及大雪山。甘州城东南有大斗拔谷、西南有建康军通向吐蕃的道路,西北有弱水等河谷道路通向突厥。因此甘州城的城防屏卫体系是以控制此三条要路以及甘州城东西两侧通向凉州和肃州的丝路为重点。唐政府在甘州城西北弱水河谷设有宁寇军,如垂拱元年(685年)六月,“同罗、仆固等诸部叛,遣左豹韬卫将军刘敬同发河西骑士出居延海以讨之,(注:甘州删丹县北渡张掖河,西北行,出合黎山峡口,傍河东堧,屈曲东北行千里,有宁寇军,军东北有居延海。)同罗、仆固等皆败散。敕侨置安北都护府于同城以纳降者(注:同城,即删丹之同城守捉,天宝二载改为宁寇军)”[61]。可见,宁寇军控制着张掖、酒泉等城向北去草原的弱水等河谷要路。在甘州城“西北百九十里祁连山北有建康军……西百二十里有蓼泉守捉城”。此即控制建康军通向吐蕃的道路。在大斗拔谷北至甘州城一线上又置有祁连城。“在阻止吐蕃入扰甘州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62]。开元十六年(728年)八月,“左金吾将军杜宾客破吐蕃于祁连城下。时吐蕃复入寇,萧嵩遣宾客将强弩四千击之。战自辰至暮,吐蕃大溃”[63]。可见,祁连城对甘州等城的屏护作用。如果没有祁连城的屏护,吐蕃的此次入寇将会直至甘州城下。另外,据敦煌文书P.2625号《敦煌名族志残卷》所记,神龙元年(705年)[64],阴元祥任唐“昭武校尉、甘州三水镇将、上柱国”[65],说明唐代前期在甘州还有三水镇之设。

肃州各城。“有酒泉、威远二守捉城。”福禄城“东南百二十里有祁连戍”[66]

瓜州各城。瓜州城“东北有合河镇,又北二十里有百帐守捉,又东北五十里有豹文山守捉,又七里至宁寇军,与甘州路合”[67]。西北有玉门关城,岑参《玉门关盖将军歌》所言:“玉门关城迥且孤……南邻犬戎北接胡……五千甲兵胆力粗。”[68]说明玉门关有设有军事单位城,并驻军“五千”,以防御南邻之“犬戎”(吐蕃)和北接之“胡”(突厥)。此外,瓜州城南部为阻止吐蕃北进,于城南180里设有新乡镇[69]。还设有雍归镇,其位置大概为今榆林窟南70里的石堡城。

沙州各城。沙州城南今肃北蒙古自治县城有子亭镇[70]。“在南山冲要上,为沙州南部的防御据点”[71]

随着边境情况的变化,军、守捉等设置也有变动。“有些战略位置重要的镇或守捉随着边防情况的变化可以升格为军,如白亭军本白亭守捉,宁寇军本同城守捉,赤水军本赤乌镇等”[72]。因此,军、守捉、城、镇等河西城防体系是在形势不断变化的情况下,逐渐设置和完备起来的。

同时,岑参在《玉门关盖将军歌》中有云:“玉门关城回而孤,黄沙万里百草枯。南临犬戎北接胡,将军到来备不虞。五千甲兵胆力粗,军中无事且欢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